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重构

2020-03-19 08:48张云杨凌霄李秀珍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

张云 杨凌霄 李秀珍

摘 要:Fintech时代背景下,金融实验实训课程可以有效模拟金融创新业务场景,是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Fintech时代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重构,是高校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本文分析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能力的市场需求和核心架构,然后剖析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延展性与逻辑性统一以及硬件设施和师资匹配等关键问题,从内容体系、教学策略、师资队伍、评价与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了金融实验实训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人才;实验实训体系

一、引言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融合最新技术与创新理念的新业务模式正推动金融业价值链重构与智能化发展, Fintech(金融科技)2.0时代已然来临。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正在重塑整个金融行业,但金融科技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之一。新的金融就业趋势强调从业人员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基于能力本位原则,实现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和融合,更是当前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实训课程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有效对接学校理论知识与行业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Fintech时代背景下,金融实验实训课程可以有效模拟金融创新业务场景,是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融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1]。因此,Fintech时代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在夯实跨学科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需要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根据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重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这是高校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二、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能力的市场需求和核心架构

1.科技驱动金融发展的行业特征

金融科技(Fintech)从字面上看是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的结合,其本质是由科学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金融深度交叉融合,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加以革新,是提升金融运行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突破金融领域原有业务模式和传统竞争格局的一种新型业态。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潮中,跨界互联网巨头已经挤占了传统金融机构相当程度的牌照红利与线下优势,迫使金融机构纷纷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战略。一是独立开发移动支付、直销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智能客服等创新服务。二是探索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模式,期望在数据共享与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实现突破。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模式推动金融业务的线上迁移,金融科技的核心则是以深度技术创新彻底颠覆和改造传统金融模式,客户行为偏好与风险评估模式将基于大数据技术重构、业务流程人工控制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风险收益匹配、产品结构设计等金融核心问题也可通过“数据+技术”方式解决,金融行业将逐渐实现全方位“科技化”,金融工具和模式的创新将不断提速。

2.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能力的市场需求

Fintech浪潮冲击下,金融行业“科技化”“创新化”“加速化”的变化趋势日益明显,行业人才需求偏好也逐渐形成新特征[2]。为了了解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真实的人才需求倾向,本文采取重点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国内10家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作为样本①,运用R软件对其2019年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所涉及的岗位职责、应聘条件进行文本分析,并绘制词云图,直观描述样本金融机构招聘的关键词及词频。图1所示,10家样本金融机构的岗位多围绕机构业务设置,数据、分析、风险、管理、模型、系统、技术等关键词被提到的频率较高,说明代表性金融机构在招岗位的“数据化”“科技化”特征已然十分明显。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浪潮中首当其冲,2019年校招和社招中涉及数量庞大的信息科技、数据分析等崗位,交通银行更是直接设置金融科技人才管培生专项;券商总部的岗位招聘也已经突出量化研究、数据分析、科技创新等需求;保险公司则集中于培训讲师、理赔管理、保险精算以及技术支持等领域。相较于往年招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性岗位需求也明显上升。对应于岗位职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金融机构最看重应聘人员在分析、开发、技术、沟通、模型等方面的“能力”与“经验”,图2显示金融机构招聘条件描述词条。这也说明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实操性与创新性素养更受重视,拥有从业经验、熟悉金融业务、掌握应用开发技术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以及持有CFA、CPA、FRM、SAS、CISA等资质证书等应聘者往往能够被优先录用。

图1 金融机构岗位职责词云

图2 金融机构招聘条件词云

3.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能力的核心架构

从代表性样本金融机构的岗位需求与岗位职责的变化趋势可知,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加大投入,对金融科技及其人才培养尤为重视。事实上,Fintech时代对金融科技人才确实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3]。概括地说,适应金融科技发展需求的金融人才应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需要具有兼顾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如图3),二是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4]。

Fintech时代金融业态同时具有金融与数字化两种属性,比如近年来在我国金融业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的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业务,体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金融业务特征。因此,牢固掌握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有助于从业人员理解业务内核,提高市场分析预测能力;而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属性也促使金融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复杂数学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掌握数据量化分析、系统与应用开发语言有助于提高金融业务效率与服务体验。所以,兼顾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Fintech时代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首要条件,其次金融科技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金融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技术创新,实务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理论体系构建速度,从业人员应具备“应用”“分析”“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能够把握跨学科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适应甚至推动金融创新,因此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是金融科技人才快速领会行业前沿成果、适应市场变革节奏的必要前提。

三、Fintech时代金融实验实训体系的关键

实验实训课程是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路径,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对高校金融实验实训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Fintech时代高校金融实验实训体系构建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1.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延展性与逻辑性统一是关键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广泛存在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教学的问题,限于专业课程总课时限制,为了保证金融基础理论授课的全面性,很多高校的实验教学课时安排较少,无法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市场业务内核的融会贯通。在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既要熟悉金融市场运行逻辑、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也需要了解“智链云大”等前沿技术的原理以及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等。多数高校的实验实训项目以金融基本业务的操作与验证为主,比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操作、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等,甚至有的学校实验课程时间安排没有考虑市场现实情况,比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课程时间和市场开盘时间不匹配,难以对接金融机构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无法帮助学生探寻金融创新业务中的问题[5]。

高校应基于复合型知识结构需求,拓展课程内容,系统调整传统宏观金融理论的课程安排,增加微观金融课程课时,同时引入Python语言、大数据挖掘等前沿信息技术课程,突出基础性与跨学科特征。

目前高校应用性、创新性、前沿性的实验实训内容较少,基本都没有“智链云大”等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的实验项目教学,课堂体验与金融实务发展前沿脱节严重[6],降低了学生借助课堂画面感实现知识深加工的效率,影响了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所以应该提高课程体系中的动态因子,追踪金融科技趋势调整课程内容安排,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不断重构知识体系。重构实验实训课程知识体系需要特别注重内在逻辑,当前许多高校金融实验实训课程内容体系常常缺乏系统性设计,存在内容割裂、课程交叠、前沿空白、无法引入交叉学科实验等多项问题,导致金融理论知识与模拟实验情境无法真正融合[7]。因此,考虑到知识逻辑的连接性,在拓展课程体系内容的同时,需要基于全局性视野,梳理课程间的关联性,设置金融科技应用、金融大数据分析等前沿交叉课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间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2.实验实训课程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匹配是关键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高校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趋势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进对实验室硬件、数据库维护等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对金融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实验教学模拟现实市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实验教学资源不足普遍存在,制约了实验课程环境的仿真程度;二是实验室及计算机等基本设备数量不能支撑学校全面开展金融實验的要求;三是存在设备损坏与故障频发、设备陈旧运行慢、网络速度缓慢,或者实验设备落后于金融实务发展的情况,降低了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8]。所以,高校应提高实验实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及时将可以承担“智链云大”等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引入校园,对接真实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改造现有实验室等。

Fintech时代实验实训课程除了需要配置较高条件的软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匹配师资[9]。金融专业实验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与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但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师虽然大多拥有博士学位以及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但是往往经历的是“校园到校园”的职业发展路径,金融实务经验较少[10]。同时,目前高校职称考核评价体系更重视科研论文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难以引起教师的重视,即使金融专业教师在学校支持下开展了产学研活动,也因需兼顾校内教学科研活动,难以真正提升金融从业经验与实践能力。更关键的是,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实验教师团队需要兼具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知识背景与实际应用能力,符合要求的师资人才更是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金融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解决好可以匹配金融科技高标准软件硬件设施的师资问题是构建Fintech时代高校金融实验实训体系的关键问题。

四、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构建

鉴于实验实训课程对金融科技人才高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所在高校实践,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团队、评价机制,探讨Fintech时代高校金融实验实训体系的重构路径(图4),以期破解金融实验实训课程存在的现实困境,推动金融实验实训课程从浅层模拟走向深度学习,培养符合Fintech时代市场能力需求的金融人才。

图4 高校金融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1.重塑金融实验实训体系的课程内容

高校为了对接金融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直观展示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与新工具,为学生实现知识深化提供良好的情境支持,应从内容统筹、实验层次与项目开发三个层面重塑金融实验实训课程的内容体系。

首先,应根据金融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现有实验模块,避免实验项目重叠或内容空白,实现与理论课程体系结构的对接[11]。可考虑根据金融应用与数字技术,分别开设基础实验项目,通过证券投资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模拟、保险规划设计等单项金融实验巩固并应用金融理论知识,通过Matlab、Python等软件的应用实验掌握基本编程语言与技术,同时联合金融机构资深专家提高基础实验模块的建设水平,精选金融业务案例,完善实验操作流程,丰富实验手册、课外拓展等教学资源库,强化课堂实验对市场情境的模拟程度,表征理论知识的不同层面。

其次,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规律,考虑在基础实验模块之上,逐步开设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等层次的实验项目,如期货套期保值策略与套利策略、量化投资模拟实验、家庭理财规划综合实验等,促进学生调动各层面知识,充分深化思考,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投资决策模型、使用相应软件完成实验,提高学生金融与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追踪金融机构前沿业务,联合机构团队共同开发实验项目与实验软件。一方面,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开发创新性综合实验项目,如智能投顾实验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保险产品定价实验项目等,模拟不同金融机构的综合现实情境与工作流程,提出实验工作目标,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升业务效率的创新方法与路径,锻炼学生面对金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完善各个基本实验内容,真正实现实验项目模块化,构建包括银行业务模块、证券投资分析模块、国际结算模块、金融理财策划与设计模块、保险与风险管理模块、衍生品模拟交易模块等在内的金融全业务实验体系。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理论与教研优势,探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软件,实现教学需求与实务发展的无缝对接,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适应金融工作的综合素质。

2.革新金融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策略

课程内容影响学习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学策略则决定深度学习的效果。金融实验实训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习沉浸度与层次性,高校应从实验教学流程与实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考虑革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根据深度学习的U性过程[12],合理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流程。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基于学生前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程学习情境展开还原与下沉,通过直观体验实现知识逻辑与市场实务的连接,完成经验与探究阶段的知识深加工,最终实现知识重构,增强高阶创造性思维[13]。因此,金融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流程应包括三个阶段:课前阶段学生知识结构的评估与激活。实验实训课程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前期关于金融与技术的知识、经验或体验是实现实验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考虑借助SPOC平台或学校实验系统平台,通过一些微测试、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并通过简要知识点推送等手段激活学生先期认知,由此完成课程内容设计与安排[14]。课中阶段实现学习共同体系的构建,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运用情景模拟法、问题驱动法(PBL)等引领学生从行为、认知与情感层面全方位参与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触发认知冲突推动思维深化。课后阶段通过评价反馈体系,评测了解学生课堂参与体验、学习状态与思维层次,并动态调整不同类型实验课程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深度学习的持续性效果。

其次,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推动学生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的关键。金融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伴随实验内容的深化,应从简单的原理讲授、操作演示等逐渐转向情景模拟法、问题驱动法、分组探究法等深层次认知型教学方法[15]。其中,情境模拟式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情境与任务设置,推动学生运用前期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伴随实验项目与实验软件的开发,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简化或增加情境要素的设置,引导学生逐渐完成单一到复杂的任务,实现有层次、有趣味的教学方案。同时,可以利用角色体验模拟,构建学习小组,推动学生在不同实验情境下体验金融业务中的不同角色,熟悉理解金融实务的不同侧面,加强理论知识的立体化认知,并通过组内交流合作,加强人际领域写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深度学习[16];问题驱动法(PBL)以问题为学习起

点,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兴趣,开启深度思维模式,逐步推动学生借助实验情境认识到理论知识本质,并完成知识深化、迁移与创造。

3.重组金融实验实训的师资团队

一支稳定精干、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是实现金融实验实训课程走向深度学习模式的基础保障[17]。因此,应充分拓宽“引进来”和“走出去”渠道,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流动。一是引入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专家加入课程师资队伍,参与实时授课过程,构建实验课程校内外联合授课体系,真正实现实务案例进校园,有效连接金融理论与行业前沿,并实现实验项目开发的及时性与前沿性。二是提高校内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挑选专业理论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帮助教师健全前沿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借助学校产学研践习计划与海内外访学计划,推动校内教师“走出去”,引入金融科技新业态知识,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师与实务部门交流沟通的渠道,强化实验教师的实务训练程度。三是建立定期教学沙龙制度,不断邀请校内、业界相关专家围绕实验课程与教学开展主题研讨,加强校内外教师的经验交流,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夯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实验课程中“师生共同体”的建设,打造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合作与对话交流模式,提高教师对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进程的全方位了解,并灵活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推动实验课程深度教学效果的提高。

4.完善金融实验实训教学评价与保障机制

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对实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反馈,改进深度学习模式,提升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金融实验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层面: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教学条件的评价体系和教学过程评价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应包括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升与实验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标准应避免“一刀切”,应遵循实验教学的内在逻辑规律,考虑实验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实验报告总结、小組交流讨论与集体评价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教学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实验实践基地条件的评价、教学教师团队建设评价、实验技术水平评价等方面。根据不同对象制定多元化标准,场所评价应考虑校内金融实验室硬件软件、企业实训基地拓展等;教师团队建设评价综合考虑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学方法选择、实验操作规范、教师的实践能力等方面。教学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授课计划、教学准备与实施、实验实践教学总结等方面。应综合考察授课计划是否合理、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实验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教学总结评价是否全面客观等。

此外,金融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构也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作为外部支撑,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运行管理制度与稳定的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支持[18]。持续且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实现高校金融专业重构实验实训体系的财力保障。应积极通过校内外各种路径拓宽实验实践教学的经费来源;同时在保证经济支持的情况下,要注意规范实验教学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建立与实验项目、教改任务、教学效果评价等挂钩的经费管理办法,提高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促进其提高实验业务能力与实训课程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
区块链技术及其对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
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监管研究
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务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
金融科技的技术现状、问题及对策
数字智能时代的供应链金融
金融科技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