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汽车嵌入式人才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2020-03-22 19:09王思山周骁薛建云杨亚会
时代汽车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新工科

王思山 周骁 薛建云 杨亚会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项目的积极推动下,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师学院深入地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在“新工科+智能汽车”学科特色支持下,开展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通过面向汽车嵌入式的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探讨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级汽车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 产学研合作 汽车嵌入式 汽车工程师

Discussion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 of Automobile Embedde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ang Sishan,Zhou Xiao,Xue Jianyun,Yang Yahui

Abstract:Under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applied university, the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llege of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y Institute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new engineering.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ew engineering + smart car” discipline feature, we will explore the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the in-depth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 automobile embedded systems, we will explore the mode and method of training senior automotive engineers with strong practical capabilities, strong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an international outlook.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utomotive embedded, automobile engineer

1 校企合作背景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17号)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新工科项目“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批。本项目基于我校深厚的合作育人工程教育基础,结合当下热门并极具发展前景的智能网联技术,立足于资源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中外融合,专注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在汽车工程师学院实施。

汽车工程师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服务汽车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新能源智能网联前瞻技术方向上的新工科协同育人。为推动学院开放式办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工程师学院将建设为由校企多方协同、中外合作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因此学院引入欧洲工程师教育理念及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工程师学院建设了面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前沿方向的跨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级汽车工程师人才为办学目标。

经过近六年的人才培养探索,基地平台团队建设,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汽车工程师学院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以东风汽车公司、法资企业、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为实习实训机构,与用人单位为一体的“汽车工程师教育联盟”,实现了“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创业”的五业一体培养,形成了“政校企用”四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在合作办学模式中,工程师学院与企业深入开展科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一步密切学校与企业合作联系,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下互信与合作基础,建立广泛的政校企合作伙伴群;同时,更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及前沿技术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内容,改进授课形式,已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模块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最后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为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实习岗位和企业导师,以及可实际用于教学的企业实习实践环境与科技创新平台。

在校企合作环节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得益于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共赢机制,本文以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为例,阐述面向汽车嵌入软件人才的校企共赢产学研合作模式。

2 校企合作基础

汽车工程师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汽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中法双学位)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网联汽车)两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前沿方向上的产业及社会人才需求,按照“新工科”建设理念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等领域为切入点,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引入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利用校企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全面实施以“项目为主线、校企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企业深度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業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分析,汽车工程师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参照“新工科”理念对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电子信息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实现“1+1>2”的“新工科+智能汽车”专业特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在人才背景和产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学校与多个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成立了“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通过多阶段循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企业输送培养汽车嵌入式软件人才,同时企业也将部分生产或者研发的课题提供给高校进行技术攻关。

3 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面向汽车嵌入式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汽车嵌入式软件工程师1123模式”,即校企共建一个培养方向,学生参与一个综合性课程,校企二位导师,人才培养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关键点在于打造校企双赢结合点,“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坚持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吸纳对汽车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学生通过学习在校基础课程和校企共建联合课程,考核合格者,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后根据双方选择就业。

3.1 校企共建一个培养方向

随着汽车电子的飞速发展,面向汽车的嵌入式软件越来越复杂,从单一的单片机开发逐渐发展到一个面向系统工程的综合应用开发。

尤其是IEC 61508《安全相关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系统功能安全》规范颁布以来,安全成为汽车研发中的关键因素[3],功能安全在实际项目中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汽车电子基础知识的背景外,还需掌握功能安全的概念、实施、文档、编程和工具等一系列的知识。通过校企双方优势联合打造一个面向汽车嵌入式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向,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分阶段实践部分学习校企联合课程。在校企联合课程教学部分企业导师发挥产业需求和资源优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产业动态和设计工具的使用,见图2。

3.2 校企联合课程建设

校企联合课程的建立旨在减少和消除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和开发过程的差异,同时,校企联合课程也是基础课程教学的延伸[4]。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导师负责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企业导师负责延伸和深化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应用。如图 2所示,校企联合课程由通识课程、汽车嵌入式硬件基础、汽车嵌入式软件基础、现代汽车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和企业导师专题讲座等五个部分组成,课程的理论课时不超过8个学时,课程的重点主要是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实践环境的训练,注重知识点的实践运用。

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主要进行教程学习和视频观看,同时根据实验要求在自制实验系统(如图 3所示)上开展实验。线下主要进行企业导师专题讲座和学生问题答疑。

3.3 校企双导师制

校企双方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其关键是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的核心本质是学生同时从学校、企业得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双重指导[5],校企合作培养目的是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校企导师各取所长,在育人各环节发挥不同职能。校内导师着力于专业课程辅导、校内实训教学、职业发展探索等方面,企业导师则侧重于学生的岗位能力训练、职业素养提升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双导师制”可以向学生提供“理论学习-联合培养-实习”的校企零距离对接。

同时,在汽车嵌入式软件基于模型驱动开发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导师接触到昂贵的软件开发套件,而且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和使用经验,这些资源是校内导师所不具备的。校企双导师制扩展了学生视野构建了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嵌入式软件人才教育资源。

3.4 人才培养流程

在“汽车嵌入式软件工程师1123模式”下,校企合作采用松耦合模式,学生整个的人才培养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学习阶段,联合培养阶段和实习阶段。“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 主要面向具有汽车嵌入式软件背景的全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同,因此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稍后不同。如图 4和图5所示,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学习校企联合课题,经过企业的考核和选拔进入实习阶段。在实习阶段,本科生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和联合毕业设计指导,通过双方选择就业。研究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两年的企业实习,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设计,通过双方选择就业。

人才培养流程的亮点是校企合作采用松耦合模式,理论学习阶段和联合培养阶段由学校导师为责任主体,企业导师配合,在实习阶段由企业导师为责任主体,学校导师配合。同时,考虑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特殊性,毕业设计选题由双方共同制定,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由学校导师完成。

4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4.1 校企共赢机制分析

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的基石是校企共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和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向渗透企业所需求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只是高校需要将人才输送到企业,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成为产品,企业也需要借助高校优势的科研成果使自己始终走在科技前沿,立于竞争不败之地[6]。

4.2 校企合作学生实习评价

在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双导师责任制,校企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评价的主导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学生实习能力评价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企业的考勤与管理;(2)企业导师的评价与考核;(3)学校导师的管理与评价;(4)学校实习中期和结束考核;(5)学生个人评价。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中,按学院制度规定相应的比例和分制,由学院实习实践管理委员会进行成绩评定。

5 结语

湖北汽車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师学院依靠“新工科+智能汽车”专业特色,在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中,采用新工科建设理念,采用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智能汽车嵌入式系统校企合作基地”的合作框架下,探索面向汽车嵌入软件人才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双方达成了人才培养流程的共识,探索更多的校企共赢点,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也更有意愿参与企业的项目和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通过双方的努力,为我校学生搭建一个优质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和就业平台。

项目支持: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HUAT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390)。

参考文献:

[1]马睿.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2]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李明花.B公司ESP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4]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5]程茹.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6]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