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背景下历史线上课程时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2020-03-23 04:58张翠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时效性笔者新冠

张翠霞

(南安市侨光中学,福建 南安 362314)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就有序、有效、深入开展“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随着线上课程的有序开展,如何尽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最佳状态保证课堂的时效性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能够完成预设的教学目的,达到计划的教学成果,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提升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知识结构,建立师生互信共情关系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肯定与尊重。笔者提前发起直播,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聊天,但并不强制所有学生参与,而是请同学先去阳台往远处看看以缓解眼睛疲劳。此时,笔者身边的孩子刚好吹起了洞箫,古朴的箫声引起线上学生的注意。笔者以此为突破口,介绍声音的来源:初二的孩子网课之余学习洞箫吹奏,自娱自乐以缓解疲劳。

教师主动表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理解学生的辛苦,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家孩子(他们的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师生互信、互解,心理学上形成“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观点上先把自己的意见放到一边,试着去理解别人的观点;二是情感上,去体验别人的感受;三是关心对方的福祉,真诚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另外,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特征是较早接触并熟悉网络,喜欢运用网络语言和网络表情表达情绪。笔者基于这一特征,在与学生的聊天中也会偶尔使用网络语言和头像、小视频等,特别是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网络段子。例如《第4 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介绍清代瓷器的特征时,结合网络图片和央视《国家宝藏》的小视频所做的表情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雍正与乾隆时期瓷器风格的迥异。

二、把握问题设置技巧,提高线上历史课堂的参与度与学生的探究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应“以问题引领”,“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通过问题的梯度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或者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都会提出2至3 个小问题,一方面有指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质量的思考,而不是为看而看放空大脑。同时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第一问难度不大,只要认真观看或阅读即可得出答案,有利于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时效性;第二问则是理解性的设问,需要一定的思考和理解力,难度相对提高,但不要求学生完整答出;第三问可以是理论升华类或开放性试,便于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热情。不管哪个层次的回答,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反馈,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尊心。

其次是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认知冲突,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萌生解决问题的欲望。[2]

笔者在讲授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时提问: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租佃关系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如何?学生答案几乎都停留在杨白劳与黄世仁这种残酷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上。于是向学生推荐了《白鹿原》,重点了解白嘉轩与鹿三的关系。马上有个别学生提出:既然老师觉得杨白劳与黄世仁是个例,为什么白嘉轩与鹿三不是个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向学生推荐人大李晓风教授的《中国古代史问题探讨》,重点关注第四部分《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中所列举的大量数据,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与教师继续探讨。

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对立关系没有过分的渲染,但初中历史教材对农民起义的描述,以及影视作品中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阶级,往往容易使学生形成阶级矛盾紧张的认知。但从近几年史学界的主流观点看,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而高考恰恰考查的是学生对这种认知冲突的判断。本环节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三、利用“百变”与不变的导课,增加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期待感和仪式感

高中生对各种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较初中阶段有更强烈的求知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应用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3]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每节课设置不同的导学案,增加历史课堂的新鲜感,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期待。

以下为笔者讲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所使用的不同片头“曲目”:

第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播放张尕怂的《早知道在家呆那么久》(网络歌曲),这首歌因疫情而做,反应了人们对超长假期一事无成的遗憾和反思,唤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同时歌词幽默风趣又充满乡土气息,可以振奋精神。

第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播放视频刘洁《To the fighters》(英语演讲),质朴而有力的朗读,传递了信心和希望,学生热血沸腾,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第3、5 课现场直播洞箫演奏《天空之城》《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等经典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并与学生分享自己家孩子(学生的同龄人)在此期间的学习、课余娱乐、锻炼等,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第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播放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的《鸮尊:一只猫头鹰的待遇》视频,要求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所设问题具有梯度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每节课都有一个让人期待、引起共鸣的“片头”,让历史课脱去陈旧的外衣,变得生动而鲜亮,让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与向往。与此同时,笔者在每堂历史课有一个不变的程序,即课前两分钟播放预备铃,以上课铃开始一节课,以下课铃结束一节课。通过铃声的播放,引发学生对线上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视,增强课堂的仪式感,得到广泛认可。网络直播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既考验学生的自觉性,更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建立互信共情的师生关系、梯度设问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利用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百变课堂增加期待感等方式,对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时效性起到良好作用。

但有一些现象也引发笔者反省,一是课堂上学生点赞数量过多,全年段500 多人,点赞数超过50万,不禁让人担心在点赞和“双击666”的背后,学生是否真的在听课;二是个别学生认为线上课堂老师无法时刻监督,在班级群里发表与课堂无关的言论扰乱课堂。笔者课后与学生就此进行严肃交流,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时效性笔者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老师,别走……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增强基层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