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刍议

2020-03-24 22:29章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教育

章林

[摘           要]  培养“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人才、促进中国—东盟发展,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需要尊重来源国学生的学习背景,打造与专业教育相对称、相匹配的“五位一体”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关    键   词]  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40-03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怎样具体实际落实,高校还应根据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差异对其进行教育,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以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学习。

笔者根据国内外教育质量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留学生需求理论等,大胆提出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匹配的“五位一体”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中国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职业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中外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提供给东盟留学生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是平等一致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纵观近现代以来留学生的教育史,留学生的教育理念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西方留学生教育老牌国家,发展脉络总体上是从语言培训到专业教育,从政治渗透到文化渗透。但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教育和成长表现出从“外国人”到“学习者”的转变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对留学生来说,中国实行一种统一的管理办法——不区分原籍国,学习、服务等待遇上给予特殊照顾。到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由于实行了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家政策,我国加大了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加上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与苏联关系逐步恢复正常,促使中国不断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尝试,扩大在华留学生的接受范围,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并初步建立对在华留学生开放的教育制度。[1]1979年,在教育内容中首次明确引入以教育为核心环节的要求,标志着中国留学生工作从重宣传向重教学的转变[2]。促进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科学与经贸互惠,推动国际交往和合作共赢是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并且为了促进留学生高等教育的质量规范和品牌提升,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体系相衔接,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自主性和教育自主权有所扩大,使高等教育机构有权招收、教学和管理来华留学生。[3]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到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经济发展和推动人类进步中担任重要角色。中国在外交中奉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参与世界扶贫、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和平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和赞赏。[4]这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内容从智力援助转向文化认同和文化共享,一方面使来华留学生有中国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同时认同自己的母系文化并推动交流,实现这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5]

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互动和文化交流中,因为东盟来华留学生的特殊作用,发挥着主要生力军的作用。在全球多元文化并存、意识形态交融的時代,来自中国的东盟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和文件鉴别机会。把日常服务和管理的重点放在文化活动上是符合留学生教育规律和留学生成长需要的。“只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实践东盟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运用文化意识塑造东盟来华留学生的道德素质,自觉地以文化意识引导思想道德意识,使东盟来华留学生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6]实现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领跑“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和东盟的高质量发展,在原籍国和目的国之间搭建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桥梁。[7]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内容框架

为了使《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得到很好的贯彻,东盟来华留学生受到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各高校,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呈现出趋同化管理、专业化培养、科学化提升和生活化适应的“四化”教育理念,实现了协调专业教育、统筹推进中国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职业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五位一体”。

(一)中国文化教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经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和历史传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思想是包括东盟的来华留学生在内的所有爱好中国文化的学习者和国际友人的最好学习材料。中国驻东盟大使佟晓玲说,随着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增强双方对彼此的文化兴趣,在东南亚各国悄然兴起了学习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学习之风。[8]

笔者在调研中也有不少东盟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文化感兴趣,如贞观之治、景德镇陶瓷、中国高铁等。同样,理论界也有类似观点。2008年初,一位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答记者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都能获利和受益,而且有不少国家在效仿和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更重要的可能是,未来的政治价值、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实践等都将增强世界人民的共鸣和赞赏。[9]印度有许多中国问题专家也指出,在经济方面,中国根据兄弟国家发展条件制定合理的对外开放政策,目的是为了合作共赢,并跟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期盼的民主改革。[10]基于此,在中国文化部分,除介绍文学、艺术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外,可以把经济文化放在附页中作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参考。

由于东盟学生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度,所在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与学习国不尽相同,文化差异在所难免,中国文化也往往受到偏见和误解。此外,如果方法不正确,例如,个别高校的非趋同化会给一些留学生带来优越感;封闭的管理使他们感到孤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另外更重要的还有个别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都是我们在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中国文化教育中,一方面要自信中国文化,并身体力行,这就要有中国文化功底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培养东盟来华留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并能用理性、历史、系统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发展,充分、客观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承担本国文化发展、包容、互补、改革和创新的责任,实现民族文化超越发展[11]。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和问题,形成文化自觉,实现中国—东盟的友谊长青。

东盟来华留学生作为学习者,知晓、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和跨文化适应,做到文化认同,于己于国,都是非常有利的。正确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全面加强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交流。学成回国后,主动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使者。并在互动交流中承认和弘扬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出生国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和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交流互鉴中培养具有国际人才的品质。

“中国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类发展上相融”[12]。像“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专设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栏目,内容涵盖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实现在东盟留学生教育教学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先锋作用,已成为交流周品牌。

(二)法治文化教育

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来说,法治文化不仅包括中国法治文化,还包括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和东盟各国的相关法律和法治文化等。树立法律观念,养成法治意识,自觉遵守中国等法律对包括东盟来华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成败。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很少有大学为留学生开设法治文化课程。更重要的是,不少来华留学生对所读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明白、不理解,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忽视学校纪律追求所谓的自由。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留学生来华出现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留学生的法律意识不足、认识不够,跨文化适应缓慢,大学也缺乏法治管理和法治教育[13]。所以,從管理与教育的角度分析,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提前开展法治文化教育,有利于国际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职业文化教育

帮助留学生就业,培养跨国人才是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调研发现,一方面国际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国际毕业生;另一方面高校在培养留学生时重技术轻职业教育,造成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从长远看,这不仅不利于包括东盟来华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国际教育交流。

中国和东盟的职业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彼此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学习中国及东南亚普遍意义的职业文化,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双边和多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推动价值。

目前,东盟来华留学生对职业文化教育的认识可能还有偏差。由于未来就业地和就业单位、就业岗位不明确,不少留学生认为职业距离自己还比较遥远;加上一提到职业文化,东盟来华留学生单纯的认识是拥有中国职业文化,自己未来不一定就在中国就业,所以,不少留学生对职业文化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抵触情绪,造成自身学习范围的狭隘。

从东盟来华留学生就业竞争力看,留得下、用得着、发展快的国际学生,还是那些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职业教育的高校毕业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地理位置比较近,有着许多民族的亲缘关系。但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国门的年轻东盟来华留学生来说,由于“本土文化”意识与中华“异体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眼见生人、脚踏生地,产生“文化休克”和心理障碍问题属于正常反应。

来到中国的东盟学生年龄正是从青少年期向职业成人期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在自律和主动性方面显得稍有欠缺。特别是语言和文化学习问题,由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还要学习非母语和非母语表达的专业知识,这些都会给留学生带来很多心理压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适应”“文化适应”才能度过心理障碍困难期。

那么什么是东盟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问题?美国跨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利提出了跨文化心理学。他认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来源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甚至产生文化休克,这就是心理障碍。他还进一步指出:“文化适应进程实际上影响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联系,可能产生四种结果:整合、同化、分离或边缘化。”对于有着双重身份的来华留学生“外国人”和“大学生”来说,在面临不同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时,一般产生心理上的困惑,甚至产生自身角色差异和地位迷失。如果没有及时提供教育和指导,就会出现留学心理危机和留学心理障碍。

(五)道德素养教育

从人文素养的视角,东盟来华留学生除了要学习和参与中国文化、职业文化、法治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还要加强道德修养,这也是国际留学生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西方等国家也一直重视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情景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如适度、正义、勇敢、向善等美好德性。他指出:“冲动型职能的完善活动被称为道德行为,如节制、勇敢和豪爽等。”[1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人生来便具有“学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但是,“它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人所受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得到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15]

三、“五位一体”的教育实现

“五位一体”的中国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职业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且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国际理解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因此“五位一体”的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正确方法的指导和高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通过制度牵动、课程拉动、实践推动、服务驱动和环境鼓动的“五动”而实现。

一是制度牵动。“五位一体”的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中国—东盟层面、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三个层面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才能牵动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有序、长足发展。二是课程拉动。课程拉动的着力点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理论建设。努力构建和實现“趋同化教学”与“个性化助学”相结合的东盟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三是实践推动。实践和理论是一对双胞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来说,二者缺一不可。东盟来华留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接触、感知和体验,才能把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上升为理性自觉。四是服务驱动。“五位一体”的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要想落地生根,离不开高效的管理服务、活泼的文化服务和周到的语言服务,切实提供让东盟留学生和中国本土学生共同享受相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使留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真正放心把自己“交给学校”,融入学校。五是环境鼓动。创设环境,实现环境育人是“五位一体”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胡新龙,周静.论利益认知与留学生教育的关系[J].人民论坛,2015(11):151-153.

[2]孙为群.外国留学生对现代高校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9.

[3]王春刚,王凤丽.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探析[J].前沿,2013(21):114-116.

[4]徐正源.权力与责任: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8(11):40.

[5]姚介厚.跨文化交往和世界文明共同进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21-26.

[6]王春刚.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及培养[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

[7]栾凤池,孙伟.“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7-17.

[8]付松.对外开放 教育先行: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观察[J].当代贵州,2011(9):25.

[9]詹得雄.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N].人民网,2008-03-27.

[10]宿景祥.世界看好中国模式[N].环球时报,2004-04-28.

[11]査建友.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觉[J].理论视野,2017(6):28-33.

[12]汪青松.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人类高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72-75.

[13]吕途,崔建伟,徐凤江.来华留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成因及预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7-70.

[14][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商务印书馆,2019:94.

[15]高雅珍.古代西方德育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5(3):3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留学生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