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020-03-30 17:43孟庆娟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新课标

孟庆娟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课堂生成是学生的感悟与收获。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两种不同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是在教师、学生等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课堂生成,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创造的火花,喷射涌动的灵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按部就班,死抱预设不放,只有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成长,从而使课堂充满奔涌的生命气息。

一、预设性生成——缔造真正的平等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和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只有相互平等地交流、对话,学生才会如沐春风,才能勇于直言、畅所欲言,这是课堂教学所期盼的一种境界。因此,教师面对生成顺势推进,是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情境图:8只小鸭子,2只小鸡)

师:谁来说一说,小鸭子和小鸡可能在讨论一个什么数学话题呢?

生1:一共有几只?

生2:比一比,谁多?

师:小鸭的只数与小鸡的只数,可以怎么比?

生1:小鸭比小鸡多6只。

生2:小鸡比小鸭少6只,

师:小鸭的只数与小鸡的只数,除了比多比少,还有一种比法,想知道吗?

生3:老师,我知道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4倍。

此语一出,班里一下变得特别安静。这与事先我预设的——可能有学生知道有关“倍”的知识一致。何不让这位学生分析一下他是如何理解的?于是,我马上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先得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书:倍的认识)。

师:你知道关于“倍”的哪些知识?

生3:小鸭子的只数是小鸡的4倍。把同样多的圈起来就是4倍。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吗?

生3:(利用黑板边上的有色磁铁)可以这样:2只小鸡就是2个白圈,8只小鸭就是8个黑圈

小鸡:○○

小鸭:●●●●●●●●

生4:有点儿懂了,就是小鸭的只数有4个小鸡那么多,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4倍。

师:听得真认真,哪位小朋友能把他的意思说得更明白?

生5:小鸡是1个2只,小鸭是4个2只,就说小鸭子的只数是小鸡的4倍。

此生的一席话,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听到一些嘀咕声:原来是这样,我也懂了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说得好,听得更棒。我们一起把这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

师:谁能把它移一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4倍。

一生上臺移。

小鸡:○○

小鸭:●●  ●●  ●●  ●●

生6:老师,我发现每份分得一样多。

师:不一样多,行吗?

生齐喊:不行,不行。

生7:每份一样多,不公平就不能用“倍”啦。

生8:“倍”其实并不难,可以用除法做,8÷2=4

生:哇,真的……

师:现在,大家对“倍”这个新朋友了解了吗?

生:纷纷点头。

“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把它与学生们已有知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课一开始,教师以“小动物郊游”引出8只小鸭和2只小鸡。通过谈话切入主题“小鸭和小鸡可以怎么比?”根据已有基础,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比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当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4倍”如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

这与备课时的预设之一——可能有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关于“倍”的知识相吻合。接下来的教学,教师果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抛给了学生。正是由于这一放,带来了一系列的精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非预设性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种“开发”往往就是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作为教师要具备教学调控的能力,及时捕捉、整合有关生成的信息,使有关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二年级“买铅笔”一课时,我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先进行一分钟计算练习。出示几道计算题:15-8、16-7、12-6、13-9、15-7、14-5,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紧接着,我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15-8,我先把15拆成10和5,10-8=2,2+5=7”“从15里连续减去8个1等于7”对于学生的解法,我一一的给予了肯定,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举手想表达自己的算法,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吗?”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算的,不知道行不行,比如,10-8这道题,15=10+5,我先算8-5=3,再算10-3=7。”话刚说完,很多学生就嚷嚷开了:“老师,肯定不行!不能倒过来减的!”这时我针对这一课堂生成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相反又把问题抛给学生“他的方法对不对,你们不想自己弄明白吗?”学生们都说想,“那好,我们用他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其他的题目就知道了。”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学生们都纷纷动起来了,把剩下的题目都用这种方法验证了,结果用“倒着减”的方法,同样可以算出正确答案。有些学生达成了共识:这种方法也是对的。这个小片段中,虽然课堂生成打乱了我原有的教学预设,但是我没有武断地予以否定,而是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辨的过程。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甚至打乱了“常规”,但其意义却远远大于算法本身。

结语: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只有深谙教育之道,才能恰当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只有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庄铭煌.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中旬》.2018年5期.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智慧理答,破解课堂生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