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培育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2020-03-30 18:13郭道平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郭道平

【摘要】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均需发生转变和优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学科学习成绩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一、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身心健康”和“学会学习”。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要更好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以及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最终归结到对人本身的价值实现的尊重上,尊重学习者的主体需求。教师要去关注学生的需求、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学会学习”,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强调“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把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中,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和文化背景中,更加了解社会和生活。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氛围,更加形象和生动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有益于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实现物理的生活化。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这为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头脑中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从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用简单的箭头和线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框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入实验环节,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进行一些问题型实验教学时,同样可以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教导和培养,如果利用得好,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也十分有益。因为问题性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向都十分清晰、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也已经明确指出。在这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另辟蹊径,提出一些巧妙的思维模式或解题方法,就证明学生对于这一类问题具有创造力或创造思维。若学生没有好的解题思路或方法,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针对该类问题的解决能力,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分子直径数量级的测量实验中,很多学生在开始时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相类似的问题,该题已经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主要利用单分子油膜法进行实验。将准备好的油膜覆盖在分子表面,再利用读取的面积计算出分子直径所占有的数量级。该实验具有非常积极的教学作用,首先,它可以加深学生对分子直径数量级的记忆,在以后进行分子直径数量级估算时有一个明确的参考作用;另外,帮助学生对测算分子直径数量级有个一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最后,该种测量法对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利用分子体积不变性原理,为学生处理很多相似问题时都指明了解题思路和思考方向。教师应利用对该实验的解题方向和思路的讲解,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实现高质量教学。

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流程为:教师先列举一些课本上的实例,证明物体间作用力确实是相互的;然后利用两个弹簧秤为学生演示对拉实验,为学生讲解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最后,为学生总结牛顿第三定律。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靠教师个人讲解,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探讨和切实掌握,与科学教学的本质相违背,长久下去,还有可能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误解,以为科学研究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能以偏概全,严重者若以后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半途放弃,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不利。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主旨的“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流程为:首先,要向学生证明两个物体间相互性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①两同学拔河;②飞机螺旋桨在空中旋转;③汽车在路面行驶等,归纳分析:两个物体间的作用一直是相互的。其次,证明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猜想假设: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证明这一猜想,学生交流讨论后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两只弹簧秤对拉,以读数证明猜想。很多学生将弹簧秤水平放置,也有学生突发奇想采用竖直或斜向摆放进行实验,结果两个弹簧秤读数都相同。在教师肯定学生做法之后,问“现在可以得出结论吗?”有学生疑问:“现在的实验结论都是在平衡状态进行,若在非平衡状态会怎样?”为此,教师与学生一起试图在非平衡状态下(加速运动、减速运动)进行实验,虽读数困难,但利用传感器演示还是证明读数相同。最后,学生自行尝试进行规律总结。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物理实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