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人心中的丰碑

2020-03-31 03:02吴志明
党史文汇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德县委书记书记

吴志明

刘忠文,1926年2月出生于山西保德县,1940年参加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保德县委书记。1955年1月刘忠文调忻县地委工作,先后担任忻县地委第一副秘书长、秘书长和地委常委,1965年任忻县县委书记。1971年刘忠文再度担任保德县委书记,1976年调任忻县地区农工部部长,后任地委常委、行署常务副专员,1986年离休。2003年2月去世。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刘忠文是保德县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他曾两度担任保德县委书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品受人尊重和拥戴。

我最初知道刘忠文这个名字,应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3年秋,保德县城唯一一座完全小学——庙梁完小招收五年级新生。我当时只有12周岁,刚读完小学三年级,在父亲的鼓励下,越级去报考。当时的考试科目有语文、算数和常识。在常识试题中,有一道题目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是谁?解放军的总司令是谁?我县的县委书记是谁?”对于前两问,考生们当然是无人不晓,可对于后一问却有相当多的同学答不上来,而我却答对了。这是因为我的父亲当时是保德县城南乡党支部书记,在家里常常用赞赏的口吻谈及刘忠文这个名字。而且我还知道他身材高大,额头很高,常穿一身灰色干部装,讲话声音洪亮,出口成章。

我第一次见到刘忠文书记是在时隔17年后的1970年。那时,我已是保德县政府的一名干部。记得春节过后,忻县地区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我作为一名随团工作人员参会。在会议最后一天的表态发言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3个人,一位是五台县领导,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坚持带病上岗,一口气要干到不出气。”第二位是兴县领导,他的口号是: “干革命好比牛拉车,宁叫蹶死牛,也不能退了车。”第三位便是忻县负责人刘忠文,发言声音洪亮,满口保德南乡腔。他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战斗口号,但是平实的讲话仍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要努力学习大会精神,因地制宜,建设高产稳产田,大力推广5号、7号高粱,全县粮食总产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1971年夏,刘忠文再次返回保德县任县委书记时,我作为县革委办事组副组长兼秘书、办公室主任,有幸在他身边工作,时间长达3年之久。他给我留下了比以前更为直观的印象。论仪表,他举止大方,师者风范,极具魅力;论人品,他宽厚仁慈,不卑不亢,深孚众望。他处事为人,无不体现一个“忠”字。他恪守“三忠”原则:“忠于自己的信仰和事业,忠于身边的干部群众,忠于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

人所共知,保德县不仅自然灾害频发,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面对如此棘手难题,忠文书记临危受命,时隔18年后再次担任保德县委书记。

对于这件事,忠文书记在一次谈话中,作出了精辟的解读:人生应有追求,追求应有目标。一个人选择目标,如果只从自己眼、耳、鼻、舌、身的感官需要出发,去寻求色、声、香、味、触某一方面情欲的满足,一定会遭到社会的抛弃和人们的唾弃。但如果一个人选择的目标超乎社会客观,即便再美好,也是一种虚妄和飘渺,绝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选择人生目标,一定要从自我的人生价值出发,找到自己应处的社会位置。当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相抵触时,就需要个人作出调整甚至牺牲,去顺应社会的需求。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忠文書记从来不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看得太重,一直都以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重。

忠文书记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他不仅看重亲情、友情,更具有一种大爱情怀。这种爱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爱,一是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爱。

“山高露石头,黄沙向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这是一首描绘保德的古谚。他说:“保德地处偏隅,自然条件恶劣,历史上十年九旱,老百姓‘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人民生活困苦,就连那殷实人家也往往难敌频频灾害和兵荒马乱,多有破产落难者。但在人文领域,保德却有闪光之处。黄河流域乃华夏文明发祥地,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德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民风民性,县域文明开化,百姓宽厚大度。保德还是革命老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过突出贡献。这里的人民同党和政府血肉相连,有深厚的感情。应该相信,保德的现状,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一定会迅速改变。”

正是基于这种理性而又充满感情的正确认识,他以发展保德,为保德人民排忧解难作为己任,着力点放在发动干部群众、依靠干部群众上。

忠文书记的口头语,经常带一个“乃”字,比如,“众人乃圣人” “百姓乃父母” “群众乃英雄”。他很少召开会议来制造所谓的舆论氛围,他惯用的办法是深入基层和干部群众中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在70年代那段“集中整治,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全面开展生产自救活动”的紧张日子里,他用很短的时间跑遍了全县20个公社,60多个大队,50多个机关、厂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召开了数不清的座谈会。白天开、晚上开、田间开、炕头开;初始了解情况开,中间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开,形成决议实施方案还要开。总之,在他心中,座谈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座谈就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为此,忠文书记练就了盘腿席地而坐的硬功夫。开会时,他两腿盘得圆圆儿往那里一坐,身子却灵活自如,仰俯上下、顾盼左右,说话、喝水、抽烟、吃饭极其自然。如此这般,平常人往往坐不了半个时辰就两腿麻木,如坐针毡,他却坐上大半天仍然稳如泰山。这功夫是他多少年来和老百姓亲密接触的见证。

1972年秋,位于岢岚县的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发生施工事故,30多个保德民工伤亡,他亲自带人去看望家属。整整两天两夜,盘坐在民工住的工棚的炕头上,进行说服、安慰、沟通工作。从他熬夜浮肿发红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付出的感情和辛劳;从家属充满信任和感动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父老乡亲对他的尊重和拥戴。

责己严,待人宽,是忠文书记的处世哲学。有一件事,至今已过去40多年了,我对于老领导的教导始终牢记于心。因为做文秘工作,我深知文件对于县级政府之重要,不敢稍有疏忽。但也知道,机关发文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应当多寡适量,繁简有度。否则,难免沉溺于文山,游走于尺牍。有一段时间,保德县机关发文过多,有人表示不理解。我的同事康培华亲眼看到基层单位的一位领导把新发文件付之一炬,并抱怨说:“发文,发文,文件能当饭吃吗?”一天,开常委生活会,我将此事和盘托出。我刚刚把话说完,基层负责同志拍案而起,大骂“胡说八道”。忠文书记马上站起来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事,未必是空穴来风,需要引起注意。”事后,他找我谈话,和颜悦色地告诫我说:“直率,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与朋友交,至诚至忠,肝胆相照,自是为人之道。直率如果加上智者的聪颖机智,那就更好了。说话不看语境,不择对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损了领导尊严,伤了同事脸面,难免结芥蒂,生隔阂。所以,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保持灵活性。”

还有一件事。70年代的保德县级机关只有两部嘎斯69吉普车,领导常常因为外出开会要不到车而遇到种种不便。唯一的办法就是到运输公司调卡车,卡车谁也不想坐,怎么办?办事组长连焕文同志交待我:“排排队,谁官大,先轮谁。”这倒是个办法。但是到头来还是行不通。老书记看在眼里,搁在心里,十分体谅我们的难处。于是在一次常委会上宣布了一条规定:“今后派车要看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要像小朋友似的,再搞什么排排队吃苹果了。”之后,他带头坐大车、搭顺车,让小车。

忠文书记很少发火,即使遭到非议,甚至嘲讽也不会生气。1975年秋,忻县地区的三级干部在昔阳县办“学大寨”学习班,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竟然把保德作为后进单位进行所谓的大会“解剖”。保德一位干部在大会发言时,竟然歪曲事实用挖苦嘲讽的语言,肆意抨击县里的一二把手。当时全场一片哗然,参会的保德干部更是群情激愤,而忠文书记却十分淡定、冷静,只是皱了一下眉头,狠狠抽了几口烟,始终一言未发。最终清者自清。水落石出之后,人们非常佩服忠文书记的胸襟,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老书记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曾任朔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责编 清风)

猜你喜欢
保德县委书记书记
县委书记的榜样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扇形多分支定向长钻孔在山西保德煤矿煤系地层勘查中的应用
读书记
集书记
保德油枣栽培管理技术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委书记要敢于担当
又见雷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