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课程印记

2020-04-07 17:45李淑英
江苏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

【摘要】“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教育影响,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研究“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引领教师自觉反思,关注学生在场,发挥“隐性课程”的独特功能和力量,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课程印记。

【关键词】“隐性课程”;整体调控;自觉反思;儿童在场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64-03

【作者简介】李淑英,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5)校长,高级教师。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风格等。

“隐性课程”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教育环境信息的渗透,学生通过认知和非认知心理的共同作用接受其教育影响。

一、整体调控课程,形成显性与隐性的动态发展

“隐性课程”是学校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部分,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主体性建构。对于这种渗透性和无意识性,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为了顺应学生的心理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校可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与调控,强化“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促进“隐性课程”的内容与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借鉴转化,使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隐性课程”显性化。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课程领导应该敏锐地发现一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后续的开发与实施中,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有意识地对“隐性课程”加以控制,模糊性的课程目标逐渐清晰,个别师生的实践成了师生群体的行动,偶然的例外变为固定的活动……这样,原来的“隐性课程”也就转化为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显性课程,以一种更普遍和更实际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每年踏青赏景的春游活动中,我们发现,附载的“隐性课程”既有趣,又有意义,比如,教师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外出游玩如何合适地带食品,会引导学生了解目的地的特色,会引导学生做文明的旅游者等。由此,教师从“生活技能”(含物品准备攻略、目的地活动攻略)、“德性养成”(文明坐车、分组活动、观赏之礼、不留垃圾)、“文化分享”(口头讲述、游记记录、摄影展览)三个角度进行春游课程整体设计,分年段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使学校课程更加丰富饱满,对学生的影响更有力量。

2.显性课程隐性化。

“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心理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等,不论何种方式,都是通过无意识发挥作用,“隐性课程”的实现方式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借鉴这种方式,有意识地对显性课程形式化操作,转化学生的接受状态,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比如,在学校迎来1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设计了校庆课程,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增强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情感。我们采用了“隐性课程”的实施方式,邀约毕业生讲述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关键事件,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整合班队课、综合实践课,阶段开设“听学长讲故事”课程。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讲述,真挚的情感,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程实施能吸引学生的真心投入,也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引领自觉反思,优化课程实践的能力与质量

“隐性课程”不仅独立存在,而且任何显性课程都必然附带“隐性课程”效应。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教学风格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更要成为反思性课程的实践者,向更合理的课程实践努力,把自己的课程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给学生创造更有效更优质的课程经历和经验。

1.规避可能性消极影响。

“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包括知识学习、价值导向、情感激励、行为规范、熏染陶冶等,其性质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观点、学科探究方式可能影响学生;教师的不良态度、不恰当的言行、不合理的教学方式等,也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某一次教学事件,给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教师要有课程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行为品格和专业素养,尽可能地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

2.创生自身教学风格。

“隐性课程”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进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知识,而且也能学习到没有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的许多内容,如态度情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课程经历,积极探寻和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从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重构课程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主张,创生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比如,我们学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她所教的每一届学生在语文课上都会情绪投入,专注倾听,积极表达。究其原因,原来她与学生既有平等的“语文课堂约定”,也有“课堂表达范式”的训练。另有一位高年级数学教师退休前用两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随着年级的升高,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我们少做两道题,但要把该做的两道题都做好”。无疑,这两位教师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前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后者话语中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这两者不仅影响着学生当下的学习质量,也必将影响儿童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三、关注学生在场,增强课程体验

“隐性课程”的影响必须通过人自身的因素起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作用的强度取决于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换言之,只有学生自觉能动地吸收“隐性课程”,才能产生促进其发展的内在价值。课程设计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边缘性参与到卷入浸润,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这样的课程体验兼具情感的温度和学习的深度,不但可以顺利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还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

1.倾听学生的声音。

“隐性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设置、文化活动、师生交往等客观形成的氛围之中。然而学校环境的规划、制度的制订、活动的开展,很多都是成人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的生活与文化却是缺席的。为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在设计时应以学生作为思考的中心,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见学生的思想、经历,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例如,学校空间环境的设计,就得听一听学生的声音,按学生的喜好进行设计和布置,让校园成为优质开阔的学习空间,富有教育意境的成长乐园,从而发挥境教功能,让学生喜欢学校的空间,自然地和环境发生联结、互动,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唤醒、激励和鼓舞。

2.让学生亲历体验。

“隐性课程”虽具有弥散性,但只有主动接受暗示者才能实际进入这种课程。课程的内涵发展与呈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的趋势,无论哪种课程,学生的深度参与、亲历体验都能有效提升实施效果。“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基于学生需要,融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采用学生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经历中成长,在体验中成长。比如:在学校的“儿童之家”集体生活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日常班级生活,发挥班级生活中集体和伙伴作为成长资源的价值,助力学生协调处理好“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的关系,学会“自主自律、分享合作、乐群担责”。“儿童之家”集体生活课程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儿童成长的需要,基于“做主人”“做伙伴”“做玩伴”“做公民”四个维度,分为“我是主人”“伙伴交往”“合作游戏”“生活仪式”四个模块。教师力图摒弃枯燥理性的说教,借助“我是主人”模块,设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岗位我负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三个主题行动,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讨论、分享、感悟。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以行化之”,于潜移默化之间发生积极的变化。

将“隐性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范畴内,借鉴“隐性课程”作用的特点,课程实施会更贴近和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逻辑和发展的规律,更易催生學生的深层体验,让学生带着难忘的课程印记,获取知识,生长智慧,实现生命的成长。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概念泛化背后的窄化倾向
探索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