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性视角下我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机理及对策

2020-04-10 02:52舒建平张小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营地融合运动

卢 军,舒建平,张小从

我国汽车营地已经发展十年有余,当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地的规划、布局、经营与管理等。我国汽车营地对国外营地的经验借鉴主要侧重于“吃、住、看”等静态的休闲方式,缺乏“体育运动”等动态休闲方式。2017 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规划》[1],2018 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发展的通知》[2],都旨在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与体育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培育体育休闲特色品牌,引领健身休闲生活新方式;发挥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在整合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普及汽车运动项目,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培育体育消费人口,促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伴随国民体育消费升级和体育旅游体验的需求提升,预计到2020 年我国营地数量将突破3 000 个,中国营地行业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3]。但是,当前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与发展只停留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上,而如何实现营地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发挥营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政府与企业来说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研究以“根植性理论”为指导思想,为我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在不断的探索与前进中提供建设依据。

1 营地概念辨析

目前“旅游营地”“房车营地”“汽车露营地”和“自驾车旅游营地”等名称不一,内涵、功能基本相同但又略有差异[4]。国内关于“汽车营地”的概念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突出汽车营地的“旅游”属性[5-7];二是强调汽车营地的“户外运动”属性[8-10]。《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规划》中提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是指以汽车营地为载体、以自驾运动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向大众提供相关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是户外运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此概念在体育+旅游背景下融合了“旅游”与“户外运动”属性,还原了营地的复合性本质。一方面明确了传统汽车营地的“载体”地位,肯定了近几年营地作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卓越成效;另一方面指明发展方向,全面提升营地的“体育运动”功能,完善其健身休闲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健身休闲产品与服务。

2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现状

“三圈三线”是我国打造各具特色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集聚区和产业带的重要空间布局。“三圈”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的泛长江三角经济圈;以广州为核心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三线”是指北京至深圳沿海精品线,南宁至拉萨精品线,北京至伊犁精品线[1]。截至2018 年底,全国被中汽摩联授牌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称号的营地有478 家,其中有34 家营地被评为星级营地[11],首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无论是在营地的宏观布局上,还是在营地行业标准的制定上,我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营地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

2.1 营地空间布局有待完善

我国已经形成了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三圈三线”空间布局的基本蓝图,但是“北京——伊犁精品线”与“南宁——拉萨精品线”还需要加大布局力度;另外,当前营地的布局大多数依托旅游资源,为了适应运动休闲消费市场,在布局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2.2 营地纽带作用尚不突出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是一项复合型产业,具有串联各个健身休闲产业的纽带作用,是人们接触、体验到深度参与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全面铺开体育消费市场。但是当前营地产业与冰雪运动产业、户外运动产业、汽摩运动产业等还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模式与效应。

2.3 营地之间缺乏区域互动

在国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三圈三线”空间布局中,营地之间的协同发展不够完善,区域良性互动仍然遥不可及。由于营地的独立性,自驾车房车租赁产业还不能形成覆盖全国领域的租赁网络系统,跨区域的群众性汽车拉力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也无法落户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主题突出、内容各异的经典汽车自驾运动线路产品难以形成。

2.4 营地主题与运动功能缺失

2018 年6 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发展的通知》提出:到2025 年每省(区、市)力争建成300 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然而大批量的营地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主题文化与特色运动功能分区,体育赛事活动的发展跟不上营地建设的步伐(赛事体系不完善、无精品赛事、无特色活动等),“重观光轻参与”的现象依然泛滥,在“体育休闲设施”方面完全达不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标准等,导致营地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出现失衡状况。

2.5 营地商业模式仍在探索

在对营地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当前大部分营地的住宿、餐饮收入占据了营地整体收入的绝大部分,营地的客源主要是旅行社或拓展团,表明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衍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其商业发展的速度,商业逻辑仍然处于探索与创新的过程,盈利模式较为单一。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所具有的生活功能、休闲功能、游憩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培训功能、竞赛功能与商务功能等都还没有完全转换成经济价值效益,营地缺乏明确的主题定位,产品组合比较雷同、经营方式相互照搬。

3 根植性视角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主导要素与机理

3.1 根植性视角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主导要素

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Karl Polanyi 率先提出了“根植性”(Embeddedness)的概念。美国的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 强调经济行为受到相应的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影响,并将根植性应用到对经济生活的分析当中,并认为产业集群必须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这种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保证了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12]。

图1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理论框架Figune 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building auto sports recreational vehicle campsite

研究通过地域根植、产业根植与知识根植的理论[13],构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理论框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主导要素包括对区域的地域根植、产业根植与知识根植,形成了相应的地域环境、集群效应与创新效应,同时反作用于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如图1)

3.1.1 地域根植:培育营地的环境特征

(1)根植历史文化:每个地方都具有地域文脉的独特性,即专属的文化底蕴,它所展现出的民俗民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与制度契约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对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对经济社会活动具有方向性的引导。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就需要根植地域的历史文化,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感悟与遵循,再到融入地域的历史文化,最后成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或媒介。

(2)根植优势资源:Michael E.Porter 在“钻石模型理论”中将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与基础设施,这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特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14],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同样需要企业管理、运动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与人力,以及交通、通讯、卫生、安全与医疗等基础设施。但是,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回归自然”的特殊性,优势自然资源是其最根本的根植对象,因为优势自然资源能够展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主题与运动功能的差异性。

(3)根植政策制度:适宜的公共政策会催生产业集群,政府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极[13]。依托《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发展的通知》与中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三项行业标准《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要求与开放条件》[15]《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服务管理要求》[16]《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星级划分与评定》[17]等政策制度在宏观层面的引导,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文化与旅游、林业、农业、交通与土地等各个部门的辅助政策,比如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公安部交管局的《关于规范旅居挂车上路通行的管理工作通知》等;更要顺应各省市自治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地方的发展规划。

(4)根植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把“网络”视为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18]。因此,社会网络对于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社会关系对营地的开创者在核心价值观、创业偏好与创业行为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同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运营与管理的技术、知识、信息都需要社会网络的传递与创新。另一方面,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是一个亲和力强与正向性高的载体,其承载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落,相比较于大部分休闲场所,它具有更加显著的开放性、交流性与互动性,其连接了人们的个人情感、社会情感与自然情感。在这样的社会网络中,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社会联系,他们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反馈对营地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3.1.2 产业根植:打造营地的集群优势

Marshall 在研究产业集聚时提到了根植性的内涵,他认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产业关联和知识溢出在产业集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产业集群与其各个企业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产业集群包容每一个企业的个性发展,企业根植整个集群的产业特性,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通有无。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尽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微观业态,但是它却遍布了体育、旅游、文化、生态等众多产业发展的角落,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根植中,主要把握营地与集群中各类产业之间是否拥有产业关联性,并且这种关联性是否能够达到持续而稳定的状态。产业集群在人才、知识与技术方面是否对营地有转移和溢出效应,营地的产品与服务是否与本地产业形成互补,以促进效益的共同增长。区域的旅游、体育与文化等产业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提供的是产业大环境,基本确立了营地的产业导向性;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以其复合型产业的本质,对产业集聚的相关产业发挥重要的串联作用,对于区域产业集聚的资源整合、产品设计与客流引导都具有显著意义。

3.1.3 知识根植:拓展营地的创新空间

李顺才等认为,知识的根植性可以定义为成员的生产技能、知识的交流、共享、转移、创新等一系列行为,嵌于联盟结构之中,并对成员关系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归属性[20]。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对于知识的根植主要集中于营地的IP 形象、企业文化、管理知识、产品与服务等,更多的是营地运营主体对无形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传递,主要作用于营地品牌的个性化建设。但是,知识与技术在社会网络中不断的传递与共享,在企业竞争中又会激发营地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营地自身的竞争优势,营地的知识根植是在“创新—共享—创新”中反复实现的。

3.2 根植性视角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机理

以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问题为导向,认为营地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其包含了空间布局、产业串联、区域互动、主题与运动功能、商业模式五大关键要素,这也是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五大核心问题。因此,各个要素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这个系统结构中需要依托不同区域的环境与条件运行。

以“根植性”为理论依据,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五大要素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要依托不同区域的环境与条件,包括历史文化、优势资源、政策制度、社会网络、产业集群与知识(如图2)。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根植性建设的机理是指营地建设与根植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运行原理。因此,应用“根植性理论”与研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问题契合,对解决营地空间布局、产业融合、文化建设与商业运作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图2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要素与根植性要素的内在联系Figure 2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uto sports recreational vehicle campsite and embedded elements

4 根植性视角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对策

4.1 深挖地域的文脉与地脉

地域的文脉与地脉是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培育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特色产业的摇篮。

一方面,依托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层面上需要加大“北京——伊犁精品线”与“南宁——拉萨精品线”的布局力度,突出区域之间的品牌效应;通过宏观布局实现汽车自驾运动资金与人口的引流,在营地空间分布上达到区域之间资源与市场的高度契合。

另一方面,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的主题与运动功能取决于对当地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应基于不同地域文脉与地脉的差异性,展示汽车运动营地的地格,提升营地的辨识度。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筑可以借鉴传统建筑与民族建筑的风格,营地标识设计既可以应用地方民族的图腾,也可以融合服饰、文字、雕塑与小品等文化理念;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内部、营地周边或营地区域联动开展的体育赛事、露营集会、自驾游等大型活动可以与民族传统节庆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与媒介,既要引领文化产品由体验性向深度参与性的转化,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又要弘扬文化团结意识、健康竞技意识与人类进化意识等新时代价值观念。根植优势自然资源,还原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深入自然的“绿色属性”,依托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冰雪体育资源、水域体育资源与空域体育资源等,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营地的运动功能。

4.2 打造健身休闲产业集群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要想实现串联其它健身休闲产业的纽带作用,需要进行产业根植,即要打造包含营地产业在内的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在集群中发挥营地产业的优势。同时,集群内的各类健身休闲产业也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空间布局、主题与运动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传统汽车营地想要真正升级为“运动功能”完善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并不是一味地不计成本的增加自身体育运动设施,而是需要健身休闲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产业集群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产业优势,所以营地产业与其它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发展包含不同的路径。

一是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营地产业为固定产业,其它健身休闲产业为新增产业。旅游产业在我国历久弥新,产业底蕴深厚,在第三产业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文化产业、健康产业与房地产业都依托旅游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自驾游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自驾游营地,且大部分位于旅游景点的周围。顺应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许多旅游景点植入不同类型的健身休闲产业,将传统的自驾游营地与植入的各类健身休闲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对于传统营地而言在集聚过程中实现运动功能的完善。

二是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其它健身休闲产业为固定产业,营地产业为新增产业。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许多旅游景点都具备了完善的健身休闲产业,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布局仍在推进。因此,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布局依托成形的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并且运动主题与功能是其布局的主要定位。

三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运动休闲产业为优势产业,营地产业为新增产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我国运动休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结合下的新形态,所以运动休闲产业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要根据赛事型、培训型、娱乐型、健康型、智能制造型与文化民俗型等不同类型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1],发挥营地在小镇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形成以小镇为据点、营地为纽带的互动互惠的运动休闲空间,实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与其它健身休闲产业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这一特殊空间的产业集聚。

4.3 构建体育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为产业融合提供了空间支持、资源聚集等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22]。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创收,关键不在营地本身,而是产业融合的模式设计,营地的“根植性”建设要求营地发展特色产业,拓展营地的产业链。在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需要根植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度,在金融、通信、交通、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等行业中寻求融合发展的契机;需要根植社会网络,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中寻求融合发展的方向。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探索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包括三种模式。分别为渗透融合模式,延伸融合模式和拓展融合模式。

渗透融合模式是指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与关联产业以产业元素渗透的方式实现各元素与内容互渗与互补。当前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作为旅游业的基础设施由国家财政支持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与房地产业、汽车产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能够缓解这一问题。房地产业、汽车产业等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提供最基本的资金、土地与房车等产业要素,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为房地产业提供营位的租赁、售卖等产品与服务,为汽车产业提供汽车、房车销售的平台等。但是,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为房地产业与汽车产业等提供的产品一定是以营地文化、旅游与健身休闲产品为前提的,这也是吸引关联产业向营地产业渗透的根本动力。

延伸融合模式是指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与关联产业将自身产业价值链向对方产业延伸,拉长产业价值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应当主动吸引体育教育与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产业、汽车租赁行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的价值链向自身延伸。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为关联产业提供场地资源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关联产业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提供产品与服务,双方形成功能互补与一致的价值诉求,从而达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共生共荣状态。

拓展融合模式是指通过产业拓展的方式实现汽车自驾运动产业与关联产业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该模式是由传统旅游营地向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转型升级的最理想的模式,这类营地是产业融合后的全新产业形态,具备独立的“运动”主题与功能,如山地户外运动主题营地、冰雪运动主题营地、水域运动主题营地与空域运动主题营地。通过“营地+”行动搭建价值平台,建立产业链条和持续增长空间,鼓励以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为核心的各类户外运动项目融合发展。渗透与延伸融合模式更多的是技术、产品与企业之间的融合,而拓展融合模式主要是消费市场的融合,这就需要在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改变人们对于营地传统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由静态休闲向动态休闲转变,积极培育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消费市场。

4.4 建立联盟协同创新平台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之间的区域互动发展需要营地探索协同创新的道路,所以营地的建设需要根植社会网络与知识技术。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应当以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为引领,创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联盟,通过“互联网+”搭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联盟云端数据库,一方面要面向营地消费市场,实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的网络化品牌宣传、云数据特色定位、虚拟招商引资与综合运营管理,另一方面要面向营地企业,实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品牌、管理、技术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便于营地跨区域的合作,有利于形成营地连锁发展,创造汽车自驾运动精品线路。

5 结语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是全民健身休闲的新场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区域文化集散与传播的新载体。应用“根植性理论”,通过地域根植、产业根植、知识根植分别培育营地的地域环境、建立营地的集群优势与拓展营地的创新空间。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根植性建设的机理是指营地建设与根植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运行原理。深挖地域的文脉与地脉、酝酿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建立体育产业融合模式与构建联盟协同创新平台在不同层面上解决营地建设的空间布局、产业串联、区域互动、主题与运动功能、商业模式探索等问题。

猜你喜欢
营地融合运动
回归营地活动
恐龙会谈恋爱吗
《融合》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不正经运动范
板龙很呆板吗?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拯救营地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