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出血倾向患者持续床旁血液净化过程的护理风险及干预效果观察

2020-04-10 08:25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状况护理人员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目前,持续床旁血液净化(CBP)在危重疾病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过程中需进行体外循环,若护理不当将引起严重并发症出现,不仅影响治疗的顺利实施,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1-2]。为预防此过程中出现的凝血状况,临床多需实施抗凝治疗,但对于高危出血倾向(HRBT)患者而言,实施抗凝处理将进一步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影响治疗的安全性,护理难度更大、风险更高[3]。为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内科80例HRBT实施CBP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实施CBP治疗者;HRBT者;意识清晰者;一般资料完整者;可进行正常言语沟通、用药者。排除病例:孕产妇;哺乳者;中途退出研究及死亡者;精神障碍及治疗配合度较差者。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基础组和干预组,各40例。基础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3~79岁,平均(53.3±11.6)岁;疾病类型:急性肾衰竭1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7例,中度8例。干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79岁,平均(53.4±11.5);疾病类型:急性肾衰竭1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7例,中度7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课题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基础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病情,了解患者体征变化,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向患者介绍CBP治疗相关知识,治疗期间出现异常状况需立即停止治疗,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干预组:在护理风险分析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主治医生、护士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护理经验等方式确定此类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通过会议讨论确定各项问题的解决办法,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方案;②岗前培训:及时组织护理人员根据管理方案进行知识学习,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③护理实施:治疗前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该治疗的优势,告知患者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及配合方式;及时询问患者身体感受,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存在负面情绪患者积极实施心理安抚,告知患者治疗成功案例,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体外循环通路状况、凝血功能状况,及时监测管路内血液性状、颜色、穿刺部位渗血、出血等,及时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实施抗凝处理;加强对导管的固定处理,避免压迫管路,维持导管通畅,一旦出现凝血状况需及时进行冲管或更换管路;加强对患者的血压监测,3~5 min/次,控制血流量,避免过快,必要时采取药物控制血压;加强对患者的保温护理,对置换液和透析液进行加温处理,避免低体温;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加强空气清洁消毒,预防患者感染;④加强监管及持续改进:治疗期间,由风险管理小组不定期检查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及时发现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助相关责任护士实施改进,并收集护理问题,在每周定期会议上进行问题总结和分析,获得解决办法,并对护理风险管理方案进行持续性改进,对存在护理问题的护理人员追责,实施适当处罚。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后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状况。②并发症发生状况:包括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出血、低血压等。③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质量由风险管理小组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仪器操作准确、护理操作规范等;护理满意度采取医院自制量表评价,内容包括操作技术、服务态度、责任心等。每项均为10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两组凝血指标分析 两组护理前后PT、APTT、TT、FIB水平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状况 体外循环凝血:干预组1例,发生率为2.5%;基础组8例,发生率为20%;干预组低于基础组(χ2=4.51,P=0.034)。出血:干预组2例,牙龈出血及穿刺部位渗血各1例,发生率为5%;基础组10例,牙龈出血及穿刺部位渗血各4例,鼻腔出血2例,发生率为25%;干预组低于基础组(χ2=4.80,P=0.028)。低血压:干预组1例,发生率为2.5%;基础组2例,发生率为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

2.3两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基础组,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CBP是目前临床进行危重疾病治疗的常用方式,可通过弥散、吸附、对流等原理对血液中毒素、机体代谢废物、多余水分等进行清除,从而改善机体内平衡,减轻脏器及组织损伤,并减轻肾脏负荷,促进肾功能恢复[4-6]。但在此过程中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不高等会直接影响护理质量;②科学管理制度不全面,会导致护理质量监管不足,各护理环节中易出现差错;③患者因素,患者配合度不高导致不良行为出现,影响护理效果。为此,本研究进行风险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体外循环凝血、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础组,且凝血指标稳定。分析原因是在护理干预中可针对患者并发症出现原因实施干预,抗凝以患者实际表现及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为基础,可保证抗抗凝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既可保证体外循环顺利进行,预防凝血,也可避免抗凝过度引起的出血状况。另外,干预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基础组。原因是在护理干预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护理风险监管、持续性改进,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水平,持续性减少护理风险,改善护理质量,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从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HRBT患者实施CBP过程中实施风险护理干预可降低体外循环凝血及患者出血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状况护理人员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围术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