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筛查联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2020-04-10 08:25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代偿纤维化肝硬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肝功能无法代偿组织内弥漫性损害,从而引起机体营养代谢障碍和脏器功能异常,进而加重肝脏负担,降低肝细胞的抵抗能力,加速肝细胞和肝脏功能恶化。有研究显示,改善此类患者的营养状态对维护肝脏功能或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具有重要意义[1]。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表具有循证学依据,能够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饮食计划,但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应用较少[2]。因此,本研究探讨基于此筛查评分表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对该类患者营养状态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肝癌、既往严重营养不良和吞咽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9例。常规组:女11例,男18例;年龄35~73岁,平均(45.41±4.14)岁;BMI:18~31,平均(22.14±4.01)。NRS组:女10例,男19例;年龄37~78岁,平均(45.44±4.11)岁;BMI:18~32,平均(22.45±4.67)。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常规组:予常规保肝、抗病毒治疗和肝硬化常规饮食。NRS组:根据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表对患者当前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计算基础代谢率,制定每日所需热量,以早、中、晚餐各占20%、50%、30%的比例进行能量分配。(1)合并腹水患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以改善其症状;(2)无腹水患者:食盐量每天在6 g以内;(3)合并腹水及水肿患者: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00 mg;忌食引起血小板降低的食物如金枪鱼、沙丁鱼等,避免造成出血。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3个月后评定效果。

1.2.2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取晨起肘静脉血5 ml,高速离心后,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及血浆前白蛋白(PA);采用FibroScan仪检测肝纤维化程度,连续检测5次,取中位数,数值越高提示肝纤维化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两组营养状态指标 两组均可改善患者干预后的营养状态指标,但NRS组干预后TP、PA、ALB水平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相关营养状态指标的对比

2.2肝纤维化程度对比 Stiffness值:NRS组干预前为(7.98±2.23)kPa,干预后为(6.11±1.08)kPa;常规组干预前为(8.10±2.22)kPa,干预后为(7.32±1.26)kPa。干预后两组Stiffness值均有降低(P<0.05),但NRS组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

3 讨论

肝脏是机体三大能量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主要的器官,对体内外各种非营养性物质具有生物转化作用,合理的膳食结构对维持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3]。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是可逆的病理过程[4],营养不良现象在此类患者中普遍存在,并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传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方案形式较为单一,且食谱相对固定,未能针对个体化营养状态提供合理的膳食,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肝硬化进程。故临床需对每个患者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营养评估。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是以NRS营养风险评估为理论依据,针对患者营养状况受损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及年龄调整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饮食习惯等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通过计算基础代谢率确定日需热量,然后根据食物中的各营养物质比例进行三餐营养分配[5]。在开始实施营养支持之前,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干预计划具体内容、实施步骤、注意事项及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解了各食物的种类、所包含的营养成分等,让患者意识到合理饮食对疾病的重要性以及不同食物能提供不同的能量,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本研究结果显示,NRS组干预后TP、PA、ALB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Stiffness值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基于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表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能够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猜你喜欢
代偿纤维化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信用卡余额代偿的美国经验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