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水文化及其在园林中的运用——以趵突泉为例

2020-04-10 07:39梁金硕张吉祥冯玉星
花卉 2020年6期
关键词:趵突泉泉水公园

梁金硕 张吉祥 关 任 冯玉星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50101)

0 引言

济南作为以泉水为文化特色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也出现急功近利追求绿化量而忽略对于城市园林文化研究与表达的情况,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的发展。在园林设计表达上出现了西方景观冲击后存在的文化不自信与传承缺失。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响应党建设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的要求,探寻以济南泉水文化为主题的园林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来服务于城市景观建设和地域文化传承。

1 背景

山东省内三大泉群分别是济南趵突泉泉群、泗水县泉林泉群、临朐老龙湾泉群。其中以趵突泉泉群最具代表性,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成为整个济南市地域文化的标志。

2 趵突泉布局方法和空间特征

趵突泉公园平面为三角形,以泉水为主体,加以山石、茶饮、文化等。整个公园的布局为自然的古典园林布局,景观布置成集锦式,形成了以泉池为中心的景观布局特点。各个景点形成不同组团,运用建筑空间分割而成。泉水分布在整个园子中,并通过溪流和地下水相互联系,成为了园林景观的灵魂。每个泉池式独立的个体,构成独特的景观组团,最终形成园中园的布局效果,各个小空间园林也各具特色。

2.1 趵突泉布局方法

趵突泉公园按照景观功能结构划分为泉水景观区、古建筑景观区、纪念景区等。泉水景观区形成以泉水为中心景观,围绕泉水展开建筑的构建和植物的栽植,如图1 所示。名泉区位于趵突泉景区中心部分,形成了以漱玉泉、柳絮泉、卧牛泉、皇华泉、金线泉等为主的景观组团。趵突泉区位于公园的西侧,形成了以趵突泉、杜康泉、登州泉、无忧泉、湛露泉、满井泉等为主的景观组团。零星散置在公园的泉水如白龙湾、马跑泉、沧泉、东高泉、板桥泉等,通过建筑与植物的围合融入到整个景观中,成为整个布局的一部分。

图1 趵突泉平面

2.2 趵突泉空间特征

2.2.1 独立式空间布局

纪念性建筑群和泉水景观区域有相对清晰的区分,虽然两者分开,但不完全的独立,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实现了整体的和谐感。这样既可以突出纪念性质的主题功能,同时独立的泉水区域可以布局更加自由,体现了泉水的特色,更加适宜公众游玩。

2.2.2 围合式的空间布局

泉水作为整个景观的中心,四周常以亭、廊、楼、榭等来围合,最终形成以泉水为主体的相互融合的空间形式。变化丰富的建筑组成沿着泉水周边分布,人们可以从建筑内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泉水景观。

3 趵突泉泉水类型

3.1 涌泉

园林中的泉水以底下涌出为主,从形式上给人以向上的生命自强不息之感。趵突泉泉池东西长30 公尺,南北宽20 公尺,泉水分三股涌出平地,泉的四周为大块砌石,周边围有白色扶栏,可俯观池内三股泉水喷涌的景象。

3.2 溪流

园林景观种通过狭长地带的泉水来表达,整段流域景观变化丰富。在溪流两岸配置景石和园林植物,营造丰富多变的水流峡谷环境。马跑泉位于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脚下,为不规则形池,池壁砌自然石,泉水汇流成溪,形成山环水抱的形式。

3.3 跌水

水流经过不同高度的台面顺势而下,形成变化丰富的景观。跌水中的水流与山石形成碰撞,产生悦耳的水流声,通过周边植物的围合而富有情趣。无忧泉由大小、高度不同的泉池组成整个泉水水面,泉池呈不规则形,泉水从池底涌出后,通过跌水最终汇入趵突泉。

3.4 池

池岸常筑以廊榭轩阁,置以山石,植物多为垂柳,波光倒影,富有意境。泉池景观如皇华泉、漱玉泉、柳絮泉、金线泉、卧牛泉等,体量都较小,具有平静雅致之美。

3.5 井

水井,与地下水相通。趵突泉公园内俄英祠院西北角的满井泉,泉池为六角形,池深约为5m,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泉水景观。

4 文化蕴含与应用表达

4.1 趵突泉

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西南有明代建筑“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为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南有长廊围合。[1]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1]历代文化名人如苏轼、曾巩、赵孟頫、张养浩、蒲松龄、郭沫若、王守仁、王士祯、何绍基、元好问、启功等,都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

在园林景观表达上,趵突泉景观通过建筑物围合,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涌泉之景。泉水周边减少水中构筑物的布置,减少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种植,只在沿岸种植几棵柳树和布置花卉组团,突出趵突泉泉涌的景致。借助泉水自身的温度所产生的蒸汽,并通过空间围合减少空气对流,使得水面之上以及构筑物中都能有云雾之感。在泉水声音的营造上,利用西、南两侧的游览长廊作为回音的手段,使人在观景同时能清晰听到泉水之音。

4.2 柳絮泉泉水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南侧,漱玉泉东侧。据《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转引旧《志》记载,曰:“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2]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2]

该泉1956 年新建而成的,泉池为长方形,长度为3.5m,宽为2.3m,深为1.5m,池名于1980 年题写。泉边用低矮石栏杆围合,雕刻以荷花的图形,周边种植柳树,池水清澈见底,通过古人对于泉水之名的由来设计泉水景观格局。

4.3 马跑泉

位于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脚下。明代诗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诗》中写到:“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3]从诗中可以了解到是一个悲壮的传说故事,这也是马跑泉名字的由来。

泉池长为12m,宽度为5.9m,整体形状不规则,近似于马蹄形,整个池壁由自然石砌成,泉水汇流成溪,向东流入西泺河,在形体、动静上表达其蕴含的文化。植物配置上运用小叶女贞、柳树、地锦、红花檵木等种植于山体之上。马跑泉题名石刻在泉池之东,隐于山石植被之间。

4.4 浅井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的马跑泉东侧,明晏璧的《浅井浅井泉泉》诗云:“齐城浅井不满尺,依掬能令尘虑消,日暮儿童汲瓶处,芭蕉叶上雨潇潇。”据公园资料介绍,浅井泉原位于马跑泉之北一墙之隔,1956 年扩建公园时将墙拆掉,二泉合为一体。[3]

浅井泉南侧为高大山体倒影于池水之中,北侧被溪水环抱由石汀步分割,形成近圆形的泉池。设计中通过山体的构造给人以观井之感,塑造浅井泉的意境。拾阶而上可看到立石上刻的泉名,人由上而下对于泉池的观察视距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步移景异的同时,表达了文化主题。

5 结论

以泉水文化为主题的园林设计中,形成以泉水为中心的景观布局,组团式的景观结构,充分发挥泉水在整个景观环境中的中心作用。泉池营造上参考当地文化,结合历史来设计泉水的形状和位置等。通过对周边环境中建筑、构筑物、植物的处理,让文化植入于景观中,使景观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文化内涵,让园林更加具有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趵突泉泉水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在公园里玩
趵突泉
神奇的趵突泉
泉水与盐水
一见如故
难忘那眼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