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研究

2020-04-12 03:20许航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许航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灵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被习近平多次提及,并将其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习近平对一系列具体的观点进行阐述,突出显示了文化自信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各种文献资料,对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形成的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进行厘清,构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力量之源、主要意蕴、实现路径等主要内容,阐发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实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05 — 05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等稳步推进,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习近平反复强调,再加上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建设以及最近儒学热和民族复兴目标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由文化自觉上升到文化自信,文化实现高度的发展,我国整体的影响力才能不断提升。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对于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意识形态斗争、促进文化交流、维护文化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形成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并创造了“中国奇迹”。习近平指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和文化要与之相适应,三者均衡发展,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實现。经济上,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稳步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生产出许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魅力产生深刻感受,为文化自信提供物质支撑。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正确的领导,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前进方向。文化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正处于繁荣昌盛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文艺得到长足发展,我国文化更加丰富,文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魅力不断彰显,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撑。社会上,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和创新,“爱国”、“文明”、“奉献”、“法治”等词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国际形势的发展给文化自信带来机遇。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政治多极化为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为中国文化进入多极合作和走向世界创造契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交流借鉴机会,促进文化国际交流和碰撞。社会信息化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各国观念上的更新。这给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迈进和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中华文化自信。

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敌对国家对我国实行文化渗透、文化输出等隐性入侵手段,即文化霸权。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霸权,西方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进入我们国家,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向我国强势输送,冲击我国价值观,试图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严重侵犯我国文化主权,影响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我们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动摇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自信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著作中鲜有“文化”的概念,但其著作中却蕴含着大量文化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也成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在著作中直接提及文化的相关概念,但是他们认为文化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解释了关于文化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规律。第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离不开物质生产,同时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部分,反过来又对物质生产有影响。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生产了文化,当现有文化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时,就会促使人们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当生产出新的文化时,人又会充当文化的消费者。第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化具有全人类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彼此往来和它们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代替了之前它们所处地方、民族之间的那种落后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状态。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生产也都是这样的状态。”①此外,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加强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二者同等重要,同时也应该增强党在思想层面的领导,从而加强文化建设。对于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列宁强调要以批判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列宁还对科学文化知识分子有很深的感情,强调应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文化自信观。毛泽东生活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他研究中西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东方的文明可以说是中国的文明,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文化有极强的自信心。同时,毛泽东认为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毛泽东还使用唯物辩证法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上升到党与国家的高度,使其成为文化工作的方针。另外,他认为科学与艺术应该健康发展,要注重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邓小平认为闭关自守是愚蠢的,我们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对我们有益的文化,同时应该注重文化交流。邓小平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同时还应该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科学、教育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应该多加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并且都要硬,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江泽民强调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还指出中国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从而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与发展,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还提出,要想发展文化,“双为”和“双百”方针与政策必须坚持,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胡锦涛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在综合国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文化尤其是和谐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即将亡国灭种威胁的局面,外来文化的涌入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毛泽东审时度势,依据马克思主义,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将革命文化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举措,使中国开始了文化不断自信的征程,同时为习近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产生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经济迅速發展,贫穷落后状况有所好转,人们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家富强已经初步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认可,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对习近平在对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心产生影响。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后,世界总体趋于和平,但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时有发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稳步推进,同时强调加强德治,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巩固,从而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对习近平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产生影响。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完善,胡锦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动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习近平建设和谐文化的自信奠定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处在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懈奋斗。中国社会稳步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和谐的局面,文化建设日趋成熟,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失方向等问题。习近平据此总结了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的创新创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经济发展等等。这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世界性文化发展难题的解决提出“中国方案”,使文化自信发展到新高度。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是在立足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根基自信。在五千年的文明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传统美德等。中华民族尊崇“天人合一”、“民为邦本”思想,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喻于义”、“尊老爱幼”、“言必行、行必果”、“扶危济困”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通过努力拼搏来达到的价值取向。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反映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代代相传。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①

革命文化提供红色基因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难困苦的革命和斗争中领导人民形成的一种独树一帜、积极向上的特殊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出了万里长征精神,雷锋“螺丝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革命精神,形成了百折不挠、实事求是、无私奉献、服务人民、乐于吃苦、善于团结、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革命文化。正是这些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并为新中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必要条件。它在当代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柱,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价值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领导人民形成的一种既适应时代又立足实践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在这个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为指导,汲取中华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养分,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人还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了实现文化自信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吸收各种优秀文化,从而保持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促进人们的文化自信,为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的主要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表达,中国道路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道路,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文化自信便是三者自信的体现。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文化及其精髓的高度精炼和概括,它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影响着国家长治久安,是促进社会科学平稳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观保证,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强基固本。对其教育的加强,我们应该分别从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少年儿童、文艺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入手加强宣传,发挥带头榜样作用,加强学校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价值观的作用发挥,从而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道路的自信。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复兴并发展创新中华文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丰富发展了我们的特色理论成果,完善健全了我们的特色制度体系,其背后有这么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来支撑,那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引领与文化滋养,中国道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

文化自信是对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②这突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创造力。我们只有凝聚人民共同意志,所有人共同努力,发挥整体力量,才能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文化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称之为文化,只有虚心向人民学习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化。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实现文化自信,要坚持对中国人民伟大奋斗、创造、团结和梦想精神的自信,大力培育新时代人才,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人民群众为文化建设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经受了革命与战争的苦难,在面临国家危亡的时刻,中国的一批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中国开始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且形成了两大优秀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我国文化建设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推进,反之可能就会失掉魂魄或者迷失方向。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其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5000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形成了悠久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魂魄,它们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否定或肯定,要在充分认识中华文化且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结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立足中国国情,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并赋予其时代内容,增强其生命与活力。促进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努力使我国文化服务当代而且面向未来从而促进文化自信。

在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让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我国文化生命力,增强竞争力和说服力,从而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我们还应该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明白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别,反对民族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在对外交流中保持民族自尊心,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价值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习近平吸收了马克思相关文化理论并进行了发展,将文化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因此,文化自信的提出,是新形势下习近平结合我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相关理论的创新,客观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相关理论的丰富以及发展。

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国和时代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论断并创立了系统和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文化自信从各个方面丰富了此思想,并贯穿于其各方各面。比如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彰显着文化的浓烈底色,是对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相关理论的丰富。同时它的形成,本身就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站在“文化立国”的高度来进一步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我们应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按照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走下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新理念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实践价值

實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①这体现出了他的人文情怀,因此习近平特别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凝结的果实,因此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才能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我们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改革,促进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人们各方面学习兴趣和动力,不断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均衡全面发展。

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当今是一个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和网络化也越来越普及,当人们在享受着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便捷的同时,同时也更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与挑战,影响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否定历史成就,扭曲历史事实,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安全非常重要,而文化自信对防止意识形态渗透、把握斗争主动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对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高度自信,理性成熟地对待我国文化,我们才能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实现自身发展与完善。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是文化自信。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中华文化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其付诸坚定文化自信的行动,不断创新文化机制体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平台。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影响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条件。正如习近平所说:“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②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被习近平多次提及,习近平文化自信的观点,显示出对中国文化的强劲的生命力的肯定,在把握时代脉搏基础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述,对于中国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文选(第一至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2〕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7-11-29.

〔13〕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09).

〔14〕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

〔15〕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16〕林映梅.习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及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

〔17〕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和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