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原型的外国建筑史“迭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20-04-15 07:56郑方园
关键词:建筑史原型教学模式

郑方园,赵 瑞

(南阳理工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好的课堂不但要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其知其所以然。原型作为建筑、园林乃至宏观城市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提取和组织的文化源头,有很长的历史实践和美学理论渊源,其所包含的隐喻观念——价值观,在于将其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再现其他客体所蕴含的意义[1],文化原型有着显著的民族特性,作为“母体”以不同“子体”衍生于历史建筑之中,对于建筑历史教学而言,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历史迭加教学法是指根据固有历史知识内容、特性和学科共性,将建筑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归类、合并,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与文化原型认识,以及同平行的设计课程知识有机“相加”[2],促进设计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通过国内外分析比较,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成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和科学思维的专业人才。本文以外国建筑史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该课程内容在人才培养目标即成果产出中的要求,反思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孤立式”教学,结合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的变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基于文化原型的有效“迭加”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改背景

1.传统教学效果的困惑

(1) “灌输”课堂成为设计实践课堂的重大限制因素

传统“灌输”课堂属于典型“授人以鱼”的方式,主要是把知识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的单向过程[3],设计课堂是实践性课堂,应该以学生的主动、实践性为基础,以效率为回报,外国建筑史课程是理论型教学为主,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却是实践应用型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采用“PPT +黑板”的灌输教学模式,学生以听课为主,单一的教学导致课堂内容的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而自学意识差的局面,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度扩展,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影响学习兴趣,教学没有效果。

(2)“孤立”课堂带来理论与设计课程的断层和脱节

设计课堂应是贯穿式的课堂,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应是承上启下的,但实际教学中却一直存在一个令教师尴尬的现象,基本上80%-90%的学生在设计课堂上无法准确运用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设计知识,本应是系统网状的课程知识体系,却成为了一个个单独的“气泡”,知识学完即忘,这似乎也说明我们的课堂是“孤立”的,在教学中注重某一课程却忽视课程间的联系。

二、“迭加”课堂——基于文化原型的主动式、项目式教学过程

1.“文化原型”解读带来教学方法的革新

先导课程中国建筑史、平行课程中外园林史和外国建筑史一同构筑了完整的建筑历史体系,世界文化缤纷多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解读文化原型,从不同文化“式样”进行相似性和相近性的对比性分析,唤醒学生固有知识,同中小学的历史知识,课外知识乃至电视电影知识发生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趣味性,深层次地理解文化内涵,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而不是单体建筑的学习,在分析世界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对华夏文化的认知,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2.“项目式”教学带来教学模式的革新

“项目式”的术语意指“有目的的行动”,“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4]。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就是要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从项目设计中发现问题,从而更有侧重点地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摒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主动分析思考,学会运用理论反思并运用到实际设计,不以结果是否新颖、是否正确作为其解释的现实矛盾[5],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迭加”。

3.“互联”时代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

在海量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互联网知识海量丰富,获取手段是多样便捷,但是知识结构是零碎的,因此教师就是要将教学内容的核心转变为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碎片化的信息与专业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机迭加,围绕教学目标建立更紧凑、系统、高效、主动的课程结构;此外互联时代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应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指导设计实践的创新,设计更有趣、互动性更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型的设计人才。

三、外国建筑史课 “迭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文化原型认知”为主线的讲座串联

教学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创新能力。本次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文化原型认知进行过程设计,不再把课程作业作为最后评定成绩的单独授课单元,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教学主线扩展到整个学期,授课结构与知识点教授都围绕“帮助学生成功完成一个文化原型的解读与重构”而设置。

2.“实践调研+系统思维”为特征的设计分析

围绕暑假期间设计实习的相关建筑案例进行现场调研,结合文化原型认知方法[6],开展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性学习,寻找古典建筑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探索建筑大师们是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生主动搜寻、获取有效的设计信息,掌握案例反思和总结的能力,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基于文化原型认知的外国建筑史,体现项目的设计高度和内涵。

基于此目的,每个学生都必须结合暑期实践完成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汇报(这将在同学期的古建筑设计课程中完成),可采取单一案例研究模式或多案例对比研究模式,在运用课程教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化原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表1所示),提取价值观,结合中西方建筑,进行比较性分析,将本课程与同时期的理论课程以及设计课程有效“迭加”,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设计问题的能力。

表1 部分文化原型的典型分析

3.“互动+启发”的“主人翁式”研讨教学

课堂讨论是引发积极思考、很好的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7],但传统的课堂讨论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讨论课上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本次提出的新教学模式中,“互动+启发”的“主人翁式”研讨教学是课堂讨论的升华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该环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就自己完成的设计进行汇报,二是设计小组互为甲方和设计方,学生作为项目“主人”的甲方对乙方进行提问或评述,通过这两个环节专注互动启发,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解决核心问题,对下一阶段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四、外国建筑史课“迭加”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为建立以实际应用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国建筑史课程将其与同学期的中外园林史以及上学期学习的中国建筑史相结合,整合成为 :文化原型解读——经典建筑考察——实践设计重构的课程体系,通过系统递进式的“项目式”教学阶段,打破静态认知建筑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已熟悉的传统文化层面上进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

1.教学目标的安排

为了实现从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笔者提出外国建筑史课“迭加”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定了以“实际的建筑项目”为教学,对应“外国建筑史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课程概述、古典建筑史、近现代建筑史、原型解读(成果展示),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在每一版块中都包括“讲座+研讨汇报”两个环节,通过新教学模式,笔者拟定的教学目标包括:

(1)发掘建筑与文化、地理、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掌握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素质去处理一个建筑设计项目的能力;

(2)掌握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与掌握原型认知和设计过程的关联,能够合作完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化原型体系的解读与重构的过程;

(3)掌握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准确表达文化重构;

(4)培养学生作为分析者、设计者、决策者等在解读与重构中的不同角色与影响,培养训练学生在设计的整体人文环境中分析、把握和体现文脉的能力。

2.教学流程设计

外国建筑史课是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古典建筑的设计能力,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要素、建筑设计方法、造型手法和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通过课程学习,具备设计古典建筑的能力,并用于指导设计。

结合古典建筑人才能力需求,反向设计教学流程:以职业能力要求为背景,分析实际设计中要求的就业能力,依照古典建筑基本设计知识和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具体职业要求,开展对文化原型认知的教学过程,以绘制出能作为最终设计成果的外国建筑史套图为目标。

3.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2018年培养方案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古典建筑具体设计过程和内容,构建问题模块、理论知识模块、规范知识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效果评价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成果输出的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4.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实际项目设计为背景,以实际问题为主线,以成果输出为最终目标。

为达到既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外国建筑史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实施,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手机雨课堂),通过微课分享课堂溢出知识,增强学生课外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以项目实际操作过程,通过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学,结合规范(建筑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等)讨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处理手法;因此在教学中涉及的实际项目问题、理论知识和相关等能通过课内外进行链接,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安排中,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实训并重。

结语

本文探索一种区别传统学院式灌输式理论授课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希望能够传递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其激发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化解了设计理论课常见的尴尬;此外可以起到教学与就业相长的效果,可以从教学中分析学生的个人强项,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把握方向,同时学生研究的独特视角能够给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益启发。从近三年的作业成果与学生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文化原型的解析,并进行设计重构,通过理论-体验-反思,促进学生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理解建筑历史价值、设计理念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子,创造出真正“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全面提高设计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成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和科学思维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建筑史原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包裹的一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析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汉代佛像空间装饰性语言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1分钟建筑史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