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的“她”力量

2020-04-15 00:34
工会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疗队武汉妈妈

赵培玉

张芳芳

曾宪红

葛运玲

额头、鼻梁、脸颊、耳后布满了水泡与勒痕,光洁的双手因长期与药水打交道变得伤口密布……连日来,抗疫前线的女性医务工作者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在分秒必争的前线,“她们”有着怎样的力量?真实境况与需求如何?让我们一起了解战“疫”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的故事。

“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放心!”

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

武汉疫情发生后,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医护人员报名驰援武汉,当时有930多名护士报了名,赵培玉就在其中。他们的理由很多,有人说 “我经历过‘非典’救治”,有人说 “我是党员”,有人说 “我家里负担轻”……

“能够被挑选成为援鄂医疗队一员,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非常光荣。”赵培玉的申请通过了。和她一起前往武汉的,是中日友好医院最优秀的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团队。

她和同事曾护理过危重症病房的一位女患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赵培玉和同事给她做了支气管切开,使用了呼吸机。管路插上之后,患者不能说话。有一次,赵培玉巡视病房的时候,患者就用手在被子上写字,赵培玉走近一看,她在写 “水”字。

“阿姨,您是口渴吗?”她问。患者冲赵培玉眨眨眼睛。赵培玉心里难受,说: “阿姨,您现在不能喝水,再坚持一下,好吗?”患者又眨眨眼睛,对赵培玉竖起了大拇指。

“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支持。”幸运的是,经过赵培玉和同事的精心治疗,这位阿姨顺利地 “脱机”,现在正处于良好的恢复状态。

“虽然我不是武汉人,但我觉得,所有援助武汉的人、心,都是紧紧地和武汉、和湖北牵在一起的。”赵培玉说: “我们到达武汉之后,战斗在抗 ‘疫’的最前线,其实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但是,作为一名护士,我们除了要给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护理之外,非常关键的,就是要给患者提供信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她说: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 ‘战争’中,我们既是白衣天使,又是白衣战士。我们能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护理,也能像家人一样照顾我们的患者。我想对我们患者的家属说一声,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放心!”

“儿子,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英雄,好吗?”

北京中医医院主管护师张芳芳

大年初三,首都机场,在为北京驰援武汉医疗队送行的队伍中,一个9岁的男孩一边往行李箱里塞羽绒服,一边叮嘱: “妈妈,把这个带上,到那边冷了就穿上,你不能咳嗽,不能发烧,不能感冒……到武汉多喝水,一定要平平安安回来!”这一幕,让在场的许多人潸然泪下。画面中的男孩是北京中医医院主管护师张芳芳的儿子。

抵达武汉后,张芳芳很快投入忙碌的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了儿子的来信。 “听说您的腿都累肿了,您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您永远是我心中的英雄。”看到儿子小大人似的叮咛,张芳芳落泪了。她说: “我们三个人从来没有分开这么久过……”

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张芳芳这样写道——

亲爱的儿子:

你的信妈妈看到了。妈妈在武汉一切都好,工作和生活都很顺利。不要担心防护的问题,你可别忘了,妈妈是一名医护人员,会把自己保护好的!

转眼间,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已经十几天了。回想起出发前,你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妈妈身后,像个小大人儿一样,不停地嘱咐我要穿暖,要注意身体。

儿子,你知道吗,其实每次工作前妈妈也会紧张,害怕被病毒污染,害怕出错。但是每当妈妈步入病房,穿好防护服,就会立刻平静下来,因为我知道下一步我就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我要面对的是正在被病痛折磨、需要照顾的人们,我必须去帮助他们!一天6小时,妈妈会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步履不停地穿梭在层层密闭的隔离病房里,查房、换药、安抚。病房里每个病人都会被单独隔离,由于疾病的传染性,他们不能有家人的陪伴。

记得有一位老爷爷,病情较重,需要用尿壶在病床上解决小便的问题。妈妈去查房时,看到他正在气喘吁吁地下床坚持自己去倒尿壶,他说: “我不想给你们护士添麻烦,你们真的很辛苦,我能干的自己干就好。”因为担心他病情加重,我接过了尿壶,帮他倒掉,并安慰他安心养病。说这些,是想让你知道,妈妈的工作不仅是给病人抽血、发药、输液,还需要像家人一样照顾他们、跟他们聊天,让他们不再孤单无助。

还记得妈妈曾经给你念过的誓词吗? “我自愿当一名护士,忠诚于护理事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我的一生献给崇高的护理事业。”是的,护理是妈妈的事业,就像要把你抚育长大一样,是妈妈毕生的责任和信仰!

我最亲爱的儿子,他日,待你长大,无论你在哪里在做什么,请你记得,一个人的信仰不能丢。妈妈希望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英雄,好吗?

帮孤独的隔离者建立信心

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曾宪红

“要把每个片区分别管理好。专家查房的时候,负责的护士记得一起,汇报和了解情况。”

下午2点24分,刚结束一个会议不久的曾宪红,在住处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护士长商量排班问题。一边沟通,曾宪红一边低头在纸上记着笔记。

这是曾宪红作为北京医疗队队员来到武汉的第8天。一周内,北京医疗队协助当地开设了3个病区,其中2个病区很快住进大量患者。随着收治数量的不断变化,人员与设备的分配随时在调整中,除了在隔离区内开展护理工作,曾宪红几乎每天都要开会、与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接交班等情况。

曾宪红是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在临床已经干了32年。1月25日,医院突然发布援鄂任务,曾宪红没有犹豫就报了名。

“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的时候,我就有预感,北京或许会向武汉进行支援,当时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真的到了这一天,是一种义不容辞吧。”曾宪红说。她本身就在呼吸科工作,且2003年在一线参加过抗击“非典”,去最危险的地方提供帮助,她有强烈的使命感。

“非典”时期的经验,让曾宪红在这次抗疫时多了份信心。17年前,曾宪红前往定点医院支援,心中还有一丝恐惧,但这一回她相信,只要防护到位,不会造成感染。在同仁医疗队的群里,她会叮嘱年轻的同事们,归来后好好睡觉、好好吃饭,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不让疾病有可乘之机。

很多细节体现着这位防疫 “老兵”的经验。当年在 “非典”时期,戴着护目镜在隔离区操作,镜片内部起雾是常态,曾宪红的技巧是,佩戴之前先用手消液或洗涤灵擦拭眼镜、再用干纸巾清洁一遍,这样镜片能始终保持清晰。

在病房中,看到患者痛苦,曾宪红总是希望能多做点什么。 “平时虽然也有重症患者,但毕竟每天有亲友探视,有人给予抚慰。进入到隔离的环境,人是会非常孤独的。”感受到患者的无助,曾宪红和同事们尽力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也在琢磨更多心理支持的办法,希望为患者建立信心。

曾宪红与家人每天通过视频报平安,也会收到很多关怀叮咛的短信。 “大家都希望能早点回家。但既然来了,就有和疫情奋战到底的觉悟和信念。”

“我不希望有患者来拍片”

宣武医院放射科技术员葛运玲

宣武医院放射科第二诊室敞着门,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儿。戴着护目镜、穿着浅蓝色防护服的放射科技术员葛运玲拿着喷壶,给设备消毒。面板、手握杆……每一处病患可能接触的地方都被仔细擦拭。

给拍胸片的仪器上上下下消完毒,她扭身回到操作间,临关门时不忘给门把手喷了两下消毒水。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都是一人一间屋,自觉 “隔离”,没有手机,如果再没有病人,安静得能听到自己喘气。这时候,她们只能自己跟自己说话。

葛运玲所在的普放科和预约科室不同,自己无法预计病患什么时候来、一次来几个。有时候,急诊转来的、普通科室来的病患会一起来,忙得站不住脚;还有的时候,她们需要推着床边机去病房或急诊给行动不便的重症患者拍片子;但也有的时候,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患者来。

“同事们都特别贴心,遇到特殊患者,临床大夫或者登记室的老师就会通过标注一个五角星或者打电话提前通知我们。”葛运玲说, “这些都是正常工作,我看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葛运玲是 “90”后,唯有说起同事们她才难得打开话匣子。 “医院发热门诊有一位朱老师,本来领导考虑可以定期安排一下转岗,但是他说这个岗位现在需要他,他没问题。朱老师是技术组年纪最大的技术员,我很敬佩他。” “我们头儿叫侯颖,就在隔壁的图像处理室,她说我们科 ‘一老一小’多,所以要彼此照顾好,每天在微信群里替我们操心,身体情况如何?家里有没有困难?问得可细了。”……可说起自己,她憋了半天,摇摇头: “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我的岗位啊。”

一句 “没什么”背后,藏着侯颖的愧疚。原来,今年葛运玲准备回山东老家过年。大年二十九一早,她坐在火车上,接到了侯颖的电话,询问能不能取消休假回来值班。 “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侯颖说,到现在她心里都不好受,去年春节葛运玲就没回老家,这次都坐上火车了,结果又没回成家,他心疼这孩子。 “后来我才听说,小葛挂上电话的时候列车门已经关了,她是到了衡水站下车,又坐上了返京的列车,第二天一早就来值班了。”

“大夫,片子是在这儿拍么?” 一位患者拄着拐被家人搀进来。

葛运玲站起来,打开拍摄室和操作室的门,一边嘱咐患者脱外套等,一边用消毒液将一张纸巾沾湿,大步迈到设备前, “这是消毒液,把扶手擦干净了,您放心地握住这儿。”

清洁完机器,诊室又暂时安静下来。葛运玲说:“心里也矛盾,如果有患者来,时间会过得快点,但是我也不希望有患者来,我希望大家都健康。”

猜你喜欢
医疗队武汉妈妈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