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04-15 07:18赵清凯
知识文库 2020年4期
关键词: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赵清凯

本文基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及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做简要分析。

阅读是知识与信息快速发展和更新时代下的重要技能。而培养青少年的阅读思维能力无疑顺应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能够帮助其如何在繁杂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实现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

1 记叙文阅读细化,保持阅读思维的连贯

1.1 明确记叙文阅读教学方向

记叙文以写人、事、景、物为主,故分为写人记叙文、徐是记叙文和写景状物记叙文。无论哪一种记叙文,其共同点都是文章中会包含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文本的目的。那么阅读思维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阅读思维能力在形成后,可以做到在面对任何文本时,即使没有相关经验,也能够从容自如地进行阅读。记叙文教学需要遵循由浅入深地顺序,指导学生从通读到细读,再到品读,阅读的对象也从全篇到人、事、景,再到文本思想。

1.2 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与信息概括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对学生进行“备份”,包括课前的预习、预习能力、预习效果以及各种可能会影响到预习的情况。在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时,要求学生要能够对文章中描写的人物、事情、经过、结果进行详细地表述,锻炼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在经过情节回忆、组织语言等过程后,才能够体现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在经过思考得出问题答案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追问,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框架,从而过渡到研读文本的环节。有序的自主阅读是深化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手段,而其中涉及的情节概括与语言表达同样需要长期的锻炼。

1.3 指导研读,强化理解与思辨

在进入到对文本的研读阶段后,教师就需要将教学方向转变为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逻辑思辨能力上。阅读思辨能力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根据自我认知来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进行辨析,从而探知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随着对文本解读的不断深入,学生个体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如果仅是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单纯地认读而不理解和体会,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例如,在《台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逐步理清文章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即“造新台阶前”“造新台阶中”“造新台阶后”这三个时间线索。如在“造新台阶前”中,作者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节刻画,着力地在表现父亲勤劳朴实和执着的形象;而在“造新台阶中”则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凸显父亲此时的兴奋。可见,把握人物形象必须要深入,否则即便掌握了具体描写方法,也很难学以致用。

2 说明文分解要素,整合阅读思维材料

2.1 把握说明文阅读教学方向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内容的理论性、知识性,结构的逻辑性以及语言的严谨和科学性。阅读说明文要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等方面入手,体会文本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从而分解其中的说明要素,在阅读中融合为自己的思维材料,提升阅读思维能力的逻辑性与整合性。

2.2 全面搜集信息,提升思维整合能力

在面对说明文文本中复杂的信息材料时,学生起初的阅读思维一定是毫无头绪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层次进行梳理,以达到有效地整合。而阅读思考力便是阅读思维能力结构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示性地抛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题目意义进行思考,然后快而准地去到文中寻找与题目相关的句子。接着,在整合说明对象信息的环节,教师要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方式来发散其阅读思维,然后根据题目推测有用信息,从而有目的地去对文章内容进行整合。

2.3 感悟说明文语言,发散阅读思维

说明文的语言有平实与生动两种,受其本身的功能影响,教师通常会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偏向于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平实性的分析,而忽略了其生动性,这便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片面性理解。因此教师要打破这一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矫正,用知识补充和学法指导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影响,但也要防止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无限扩大中无法回收。培养阅读思维能力中在启发,需要在实践中日渐积累,从而提升敏捷,其它文体类型的文本也同样如此。

2.4 理清说明顺序,强化阅读思维逻辑

信息整合能力决定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在说明文文本中有许多科学现象和知识,这些都是说明对象的外部表现,而阅读说明文则需要结合这些现象来深入科学内核,从而把握文章说明逻辑和实质。一般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实际生活理解文中所说的某种现象,从而做出常理性的归纳,但想要科学地把握其本质,还需要透过表层、揭示规律,这便需要教师来培养学生梳理说明文结构的阅读思维能力。

3 议论文剖析逻辑,拓展阅读思维角度

3.1 明確议论文阅读教学方向

议论文与其它文体所呈现的思维类型有着明显不同,如记叙文中有直观的形象思维,也有抽象的逻辑思维等等,但议论文确是以说理和思辨为主,多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按照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政论、书评、学术论文等等;再从社会角度还可以分为演讲稿和序等等。议论文阅读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逻辑剖析能力,以及阅读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在此以《敬业与乐业》一文为例,做简要分析。

3.2 以问题导入,进入准备阶段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加入有一天你在面临就业时会想要选择一个怎样的职业?由一个问题和短暂的讨论过程完成课堂导入,进入到正式教学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既拉近了自己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也使其阅读思维进入到了状态当中,接下来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积极配合,从而完成这堂议论文阅读课。

3.3 探究新知,检查自主阅读

教师先对学生的阅读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对生字、词以及作者生平简介等方面的了解。如“禅”这个多音字等等。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部分,明确作者梁启超先生对于“业”的观点,进而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并感受其统领全篇的作用。

3.4 质疑问难,提升概括与表达能力

在该阶段所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进入到深化阶段。比如让学生找出本文所围绕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问题所展开的?分别是“有业之必要”“敬业”与“乐业”。接着顺势让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意思进行解释,得出结论为:认真做的事就是“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即敬业”;“快乐地做事,发现其中乐趣便是乐业”。本环节在学生明确了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了梳理,根据文章中“有业之必要”“敬业”“乐业”三个问题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由表及里完成对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化。

3.5 拓展延伸,深化阅读思维能力

虽然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距今较远,但他所提到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依旧很先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职业是否有高低之分”为主题,写一篇辩论稿,借鉴文章中的论证方法与结构,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深化做针对性训练。

综上,本文希望通过对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及方式方法,来对一线语文教师在整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提供一些参考,从而对具体教学的开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临西县东枣园乡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说明文阅读专练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