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总有效率影响分析

2020-04-16 02:10陈志强袁英翘林进光郑精选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动脉丁苯硬化

陈志强,袁英翘,林进光,郑精选,文 学,林 涛

(1.阳江市人民医院;2.阳江市卫生学校,广东 阳江 529500)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大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导致远端血流低灌注,促使血管狭窄及斑块破裂,引起动脉血栓的发生[1-2]。临床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应注重尽快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以及恢复神经功能。丁苯酞是临床研发出的新型药物,其常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本文对其应用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佳的选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接收的8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例选取时间: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入院并经心电图、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的有关诊断标准,TOAST分型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2)所有患者均无溶栓治疗指征;(3)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以及语言沟通障碍。

排除标准:(1)存在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存在其他脑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存在精神疾病、痴呆的患者;(4)存在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8岁,平均(72.52±6.37)岁。发病时间10~47 h,平均(18.22±5.17) h。梗死部位:基底核21例,额叶7例,颞叶5例,枕叶7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0例,冠心病13例,高血压17例。

观察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5~80岁,平均(72.64±6.42)岁。发病时间11~48 h,平均(18.32±5.26) h。梗死部位:基底核22例,额叶8例,颞叶4例,枕叶6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高血压14例。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长春西汀治疗。在0.9%生理盐水500 mL中加入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进行稀释,静脉滴注,一日1次,持续治疗两周。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口服,一日3次,持续治疗两周(一个疗程)。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两周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估,总分为42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同时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状况,10项内容共100分,60分以上提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独立性越强。

(2)在治疗前后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动脉斑块情况进行检测。

(3)以NIHSS评分改善情况为依据评估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0%以上;②显效:NIHSS评分减分率为50%~90%;③有效:NIHSS评分减分率为15%~49%;④无效:NIHSS评分减少不足15%或增加超过15%。临床总有效率=(40例-无效例数)/40例×100%。

(4)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n=40

2.2动脉斑块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斑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斑块情况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大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均比对照组小,斑块数量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动脉斑块情况/n=40

注:组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at=6.535,bt=8.115,ct=7.913,P均<0.05。

2.3临床疗效同对照组数据进行比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n(%)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之间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别不大(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 论

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且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3-4]。大动脉粥样硬化会促使血管狭窄,降低栓子清除率以及激活血小板,增加斑块破裂风险及血栓形成风险,斑块破裂后的动脉栓塞均可能引发脑梗死[5-6]。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会出现级联反应以及再灌注损伤,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患者神经细胞死亡,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7-8]。

临床采用常规治疗以及长春西汀能够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局部微循环,提升脑血流量,具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但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存在局限性[9-11]。丁苯酞为新型脑保护制剂,是从芹菜籽中提取而制成的化合物,其能阻断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能显著改善脑的侧支循环,抗脑缺血作用显著,能够较好地改善缺血半暗带脑部细胞功能[12-13];丁苯酞可抑制谷氨酸的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加强斑块稳定性,阻止血栓形成,减少花生四烯酸含量,可改善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以及脑能量代谢[14-15],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升大脑皮质咬合蛋白表达水平,避免脑水肿持续损害血脑屏障,阻止脑梗死区域面积扩大,并能对神经细胞凋亡进行抑制,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助于患者尽快进行康复锻炼,从而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6-17]。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充分说明了丁苯酞的疗效显著且可改善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大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均减少,这是因为,丁苯酞能够促进血液流变学改善,进而能够减少斑块形成,防止动脉斑块持续进展;另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说明了两种治疗方法的用药安全性均较高。

总之,丁苯酞应用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大动脉丁苯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汽车的大动脉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六——中俄原油大动脉的曲折轮回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心脏大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