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04-16 06:17王娜娜张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循证依从性血液

王娜娜,张娜

(1.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血液透析室,山东济宁 272000;2.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妇产科,山东济宁 272000)

当患者的肾脏受到严重损害时,其肾脏失去了使机体正常运转的能力,使代谢受到影响,体内沉积了大量的电解质,人体组织、器官代谢的大量废物也不能通过血液循环排至体外,因此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1-2]。 患者虽然可以借助血液透析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但却不容易痊愈,会长时间处于病痛的折磨中,而且长期的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自身的病痛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带来的压力,使患者长期处于低落、焦虑的情绪中,极易诱发抑郁症,情绪经常不稳定,长期的治疗使其丧失了康复的信心从而影响依从性。 因此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手段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该文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该院收治的62 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2 例血液透析患者。 纳入标准:(1) 疾病诊断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2)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该研究并签写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无认知能力;(2)精神疾病;(3)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 例)和实验组(31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每次均使用400~450 mL/min 的碳酸氢钠透析液和150~250 mL/min 的血液流量进行2~3 h的诱导透析和3~5 h 的维持性透析,每周进行2 次透析。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如: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帮助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制订运动方案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首先由相关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推荐组长,由该院从事过循证护理方面的医护人员或者从院外请相关专家对循证护理小组进行培训;培训后小组成员对如何护理血液透析患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列举,通过经验总结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并发症等方面存在的较高的潜在护理风险。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相关资料来证明之前讨论得到的主要护理问题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最后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2)血液透析前护理:护士将血液透析在维持患者生命过程中的意义、血液透析方法以及治疗恢复过程中会降低血液透析效果的相关知识讲授给患者及其家属,同时为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恐慌情绪,在血液透析之前将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告知患者,并教会其应对异常情况的方法,使其有心理准备。严密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对其健康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应用心理学方法全面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多鼓励患者,使其重拾治愈的信心,鼓励其通过多听舒缓的音乐、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不安的情绪,为其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3)血液透析中护理:医护人员要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血管通道维护的认识,使其明确血管通道维护的好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培训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建立和使用血管通道,确保操作时处于无菌环境中。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状态,控制透析液的温度,根据患者状况对透析液中钠离子浓度进行调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血液透析后护理:对下机后患者的体重进行测量,评估患者实际脱水情况,将患者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对患者水、蛋白质、能量、钠等的摄入进行严格地控制,提倡患者补充优质蛋白,少食、不食高钾、高盐的食物。 医护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告知其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根据其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方案。 (5)心理护理:患者治疗时间长且治疗效果可能不符合其心理预期,加之服用药物种类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 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大概率上会产生恐惧、 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经常与其进行沟通,对其疑惑进行及时解答,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能够避免不良情绪给疾病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

从患者是否及时透析、是否合理用药、是否检查及时、是否充分休息或合理运动、是否饮食健康等方面评定患者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3.2 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85 分为非常满意,≥60 分且<85 分为一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3 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3.4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

利用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分值在0~100 分之间,临界值为50 分,即50~60 分为轻度抑郁、焦虑,61~70 分为中度抑郁、焦虑,>70 分为重度抑郁、焦虑,得分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9.68%(3/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1%(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P=0.009<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抑郁、焦虑评分均明显比同组护理前低,且实验组护理后抑郁、焦虑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组别时间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实验组(n=31)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对照组(n=31)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t 值护理后组间比较P 值护理后组间比较58.97±6.25 42.89±4.51 11.616 0.000 58.86±6.19 50.07±4.38 6.454 0.000 6.359 0.000 59.14±6.34 43.76±4.35 11.137 0.000 59.07±6.18 50.12±4.51 6.513 0.000 5.651 0.000

3 讨 论

慢性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可达10%左右,慢性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是终末期肾病,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干预,那么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会受到极大的威胁[4]。 目前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血液透析治疗才能使其病情趋于稳定,但是疾病对患者的长期折磨使其对治疗产生了怀疑,对医生的建议不重视,情绪变得极不稳定,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状态,且因其对疾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在生活中不加注意,极易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十分关键。

循证护理是一种将循证医学和质量控制应用到护理中的新型护理模式,对患者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相关资料,结合各医护人员在长期护理中的经验,为患者制订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5-10]。在循证护理中,首先以临床实际问题为着手点,充分结合临床经验、科研结果与患者个性需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满足患者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其次根据护理实证指导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对约定俗成的护理方法与习惯予以验证,从而有效改进护理措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该文从患者治疗依从性、情绪不稳定、不舒适感知明显等问题出发,寻找相关资料,最终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方案后, 实验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9.68%)明显低于对照组(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抑郁、焦虑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其原因发现,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并发症等方面存在较高的潜在护理风险,通过循证证据总结发现最优护理方案并实施针对性的围透析期护理措施, 对患者潜在并发症进行预防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通过心理护理改善患者心态,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总体依从性,进而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后病情得到较快的恢复,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更加充满信心,心态更加积极,在恢复过程中受并发症的影响较小,其对医护人员也更加理解,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循证依从性血液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