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04-20 11:45李月兰
教育界·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农村

李月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能让小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还有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将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能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文章在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社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品格素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担,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厌学心理严重

目前,农村小学地区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校的师资条件并不是很高,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使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面对学习总是抱着一种逃避的态度。很多农村语文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数。这其实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家长缺乏督促和管理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重要教育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角色缺失的环境中,他们大都是由爷爷、奶奶等亲属照顾,或过分溺爱,或监督不够,这些都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也比较大,不免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农村学校文化氛围不浓厚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今天,小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也给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很多不良思想在小学生中群体传播,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使学生对抵抗能力减弱,且难以经受得住各种诱惑,极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当前很多家庭都响应了国家优生优育的号召,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大都养成自私的性格,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竞争力比较小,很多时候不会严格要求自己,再加上家长疏于管理,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导致他们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基于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观念。在小学这一重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将小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不断扩大的今天,很多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篇目,且内容比较充实,很多具有优良品质的作者都可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深度挖掘文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对学生开展内在修养的教育。此外,语文教材中具有优良品格的人物,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趋向,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以《魯滨孙漂流记》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鲁滨孙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活了下来,体现了他不畏艰难、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秀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人物情感,从而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从而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实际生活场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深度挖掘小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新课程改革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进而深化语文课堂,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应采用温和、委婉的沟通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有待进步的地方,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渗透挫折教育,增强学生顽强的毅力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习惯性地选择逃避,抗压能力比较弱,极度害怕失败。基于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让农村小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这些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情绪的波动上,他们时而自信,时而有挫败感。语文教师应鼓励这部分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昂首挺胸地迎接未来。挫折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积极奋斗,勇往直前,敢于面对一切挫折与磨难,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4.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阳光积极的心态

农村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还有待提升,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从而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成长动态,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还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重要话题,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开辟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在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梅.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6(07):5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