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蛋白检测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2020-04-21 07:51萍,王
关键词:敏感性特异性标志物

袁 萍,王 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医院,四川 德阳 61830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供应心肌的冠脉闭塞,导致血流中断,从而引起部分心肌细胞的局部性坏死,其典型特征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且使用硝酸脂类的药物不能缓解。AMI是导致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有些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临床症状,因此找出最佳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是提高AMI诊断率、疗效及降低死亡率的迫切需要。目前应用价值最高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有CK-MB、cTnI、Mb,但单项检测均有可能造成误诊和漏诊,而三项联合检测则更有利于对AMI患者的早期诊断,为AMI患者获得良好的抢救时机。现对某院2018年-2019年心内科100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100例非AMI患者血液中cTnI、Mb、CK-MB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某院心内科在2018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符合国际心脏病病学分会及WHO所制定的AMI诊断标准[1],同时选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各项检查均无异常,排除糖尿病、肝肾病、外伤、肌肉病变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的构成为:AMI组,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龄(62.3±5.7)岁;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1.8±6.1)岁;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本次试验所采用的系统为:罗氏Cobas E601及其配套试剂。

1.3 方法

将所有选入的患者在本次发病后24 h内(1-4 h、4-8 h、8-12 h、12-24 h),分次采集患者静脉全血3-4 ml,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定量检测cTnI、Mb以及CK-MB在此期间各时间段的浓度变化,操作严格按照SOP文件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试验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计量资料(浓度)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敏感性、特异度)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24 h内心蛋白浓度变化

将AMI组与对照组在24 h内Mb、cTnI、CK-MB 的浓度变化进行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AMI组与对照组的心蛋白变化(±s)

表1 AMI组与对照组的心蛋白变化(±s)

组别 n 采血时间(h) cTnI(ug/l) Mb(ug/l) CK-MB(U/l AMI组 100 1-4 0.34±0.32 170.9±133.6 24.6±12.7 4-8 0.51±0.2 218.1±146.2 45.6±27.8 8-12 0.62±0.39 144.2±107.9 65.9±38.1 12-24 0.72±0.45 38.6±33.4 74.5±45.9对照组 100 1-4 0.06±0.05 69.3±42.1 16.2±5.4 4-8 0.06±0.04 69.2±42.2 16.2±5.3 8-12 0.06±0.05 69.2±42.1 16.1±5.4 12-24 0.05±0.05 69.3±42.0 16.2±5.5 P<0.05 <0.05 <0.05

从表可看出:AMI组:患者血清中Mb、cTnI、CK-MB水平均高于参考值,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Mb、cTnI、CK-MB 三者浓度水平存在部分稍高于正常范围,但总体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内,其原因可能为:对照组中有部分患者存在心衰或其它心脏病变。

2.2 敏感性与特异性

从三者的单项检测及其2项或3项的组合分析对比其对诊断AMI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注:在心肌损伤后,6h内血中升高的标志物为早期标志物,且根据三者标志物入血时间,选择2h、4h、6h三个时间点),见表2。

表2 3种心蛋白及其组合对AMI患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100%)

从表可看出:在发病后2h,Mb的敏感性达到62.14%,特异性57.28%;发病后4h,cTnI、Mb、CK-MB敏感性分别为45.21%、88.12%和57.62%,特异性分别为81.19%、72.43%、80.29%;发病后6 h,cTnI、Mb、CK-MB的敏感性均为100%,其特异性分别为94.87%、86.28%、90.11%;而其2项或3项联合检测AMI患者时,其特异性明显提高,甚至可高达100%,更有利于对AMI患者的早期诊断,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有资料显示[2],约有1/4 AMI患者在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约一半患者无特异心电图改变,因此血清学检测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意义重大。

Mb是小分子物质,能迅速从缺血性心肌、骨骼肌中释放,2-3h就可出现在外周血,6-9h达峰值,24~36 h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可作为早期心肌坏死标志物,其特异性较差,但其阴性结果具有排除意义,其阴性预测值可达100%,同时在血清中存在的时间与浓度高低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正相关,因此,可用其作为心衰、判断梗死与再梗死的早期标志物。从试验数据可以发现,在发病后2 h,Mb的敏感性达到62.14%,特异性57.28%,因此,Mb是发病后2 h内效果最佳标志物。

CK-MB非心脏特有,骨骼中也少量存在,在敏感度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本次试验选择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提高了对CK-MB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反应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衰、心肌再梗死等方面有重要临床应用意义。本结果显示,在发病后4h,CK-MB的敏感性为57.62%,特异性为80.29%,在此期间为最佳标志物。但其在发生AMI后3~8 h可升高,12-24h达到峰值,3~4 d恢复正常,因此AMI 发生8h内查出CK-MB在正常范围也不能排除AMI的可能。

cTnI作为心肌组织的特有物质,为心肌特异性抗原,对心肌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半衰期短,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心肌损伤确定性标志物。且其浓度与心肌损伤程度成正相关,可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再梗死、估计梗死面积、AMI临床进程等测定,对 AMI的诊断和预见早期病兆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3]。cTnI在AMI发生后4-6h入血,14-36h达到峰值,5-10d后恢复正常,窗口期较长,若联合检测,可弥补Mb和CK-MB窗口期太短的问题,但在出现心肌以外的肌肉损伤时,cTnI不会超过其参考值上线,且当cTnI的浓度高于阈值时,并非都是心肌梗死,只能表明有心肌损伤的存在,这需要结合临床做出判断。

3 结 论

从本次实验结果可表明,单项检测Mb、cTnI、CK-MB对于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在特异性、 灵敏度方面均存在着不足,而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更有利于临床对AM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且在辨别诊断、判断梗死与再梗死、评估梗死范围、溶栓治疗是否有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帮助。这都与目前国内外医院选择Mb、cTnI、CK-MB作为早期诊断AMI的心肌标志物[4],且均已使用其联合检测进行辅助诊断AMI相一致。

猜你喜欢
敏感性特异性标志物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计及需求敏感性的电动私家车充电站规划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教育类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培养
婴幼儿湿疹800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