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2020-04-21 07:51李仕琳
关键词:氢化丁酸性皮炎

李仕琳

(华坪县人民医院,云南 丽江 674800)

脂溢性皮炎属于一种慢性浅表炎症性、丘疹鳞屑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白屑风”。西药治疗虽可有效缓解脂溢性皮炎临床症状,但治愈率较低,且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效果显著,值得尝试,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50例。研究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0~44岁;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1~44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维胺酯胶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25 mg。丁酸氢化可的松外用,每日1次,用药一周后停药一周。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内用消风散进行治疗,成分包括生地黄、胡麻仁、当归、苦参、木通、金银花、知母、牛蒡子石膏、荆芥等,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用法剂量同对照组。治疗期间注意调养,保持规律饮食和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禁食油腻和荤腥,不吸烟饮酒,注重劳逸结合。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1.3 疗效标准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患者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患者皮损消退40%以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改善”;患者皮损未见改变,临床症状未见消失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 21.0处理相关参数,同时进行“t”和“x2”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2%,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 论

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致病因素众多,具体如细菌感染、雄性激素分泌旺盛、遗传因素等等。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少量应用,可有效减少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炎症反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控制,但缺陷在于疾病复发率较高[1]。

中医学认为,面部脂溢性皮炎是由于风热外邪、湿热内蕴所致,日常生活中,如果患者过量食用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会直接导致湿热内生、脾胃运化失常。消风散的成分主要包括生地黄、胡麻仁、当归、苦参、木通、金银花、知母、牛蒡子石膏、荆芥等,具有祛风除湿之功效,对于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很有帮助。

丁酸氢化可的松属于常见皮肤病药物,在皮肤损伤、化脓性皮肤病、水痘、麻疹等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2]。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联合消风散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2%,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也说明了中西药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必要性,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很有帮助,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对于面部脂溢性皮炎,采用中药消风散联合西药丁酸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可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相比于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更佳显著,因此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和普及[4]。

猜你喜欢
氢化丁酸性皮炎
不饱和脂肪酸瘤胃微生物氢化与调控奶牛泌乳性能的研究进展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野生木耳致植物日光性皮炎4例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钽锭氢化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