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后残存慢径经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对电生理及疗效影响研究

2020-04-22 04:45刘醒存陆永光黄军章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钦州535000
吉林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房室心动过速消融

刘醒存,陆永光,黄军章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 钦州 53500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也称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通常可分为慢-快型、快-慢型两种[1]。其中小儿发病主要是5~6岁,成人发病主要是40岁以前,以中青年人发病居多。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的心功能不全、心绞痛、乏力、紧张、烦躁、心悸等表现,严重时还会晕厥或休克。导管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疗效比较确切,安全性较高[2]。但常规消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治疗后仍可能残存慢径,容易引起疾病复发。因此,需要对这种治疗方法加以改进,采取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以提高疗效。基于此,本文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VNRT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84例,研究了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采取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后电生理特性变化以及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AVNRT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45.2±3.3)岁,消融前残存慢径有效不应期(ERP)(285.85±47.46)ms,残存慢径最大AH间期(A-Hmax)(307.12±58.24)ms;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4~76岁,平均(45.4±3.2)岁,消融前残存慢径ERP(284.54±48.26)ms,残存慢径A-Hmax(308.49±57.61)ms。两组性别、年龄、消融前残存慢径ERP、A-Hmax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为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及判定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治疗不耐受或不配合的患者。

1.2方法

1.2.1电生理检查:对所有患者行局部麻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6F血管鞘,植入10极导管,至冠状静脉窦,右股静脉穿刺,置入血管鞘,置入4极电生理标测导管,至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及右心室。同步记录体表、心内心电图[3]。分别对心室、心房进行程序刺激、递增刺激,对房事传导特性、心动过速诱发方式加以观察,符合AVNRT诊断标准。

1.2.2导管射频消融:确诊后,采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中位法、下位法慢径改良。在希氏束、冠状窦口之间,下方三分之一位置,对碎裂心房A波进行寻找,A/V<0.5,设定25~40 W的放电频率,15 s的消融时间。如果没有出现交界性心律,则停止放电,重新标测。如果出现交界性心律,增加到60 s以上的放电频率,如果期间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房阻滞等,则停止放电。放电完成后采取程序刺激,对消融结果加以检验,注意将希氏束避开,直到消融成功[4]。

观察组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方法治疗,取右前斜位30°,使用大头导管,跨越三尖瓣环,进入右心室,然后逐渐后撤,对导管加以调整,到达冠状静脉窦口上缘水平位置,发现心电图内极小A、大V波,将此作为消融起点。消融放电后,轻微后撤导管,适当顺时针旋转,与上一点保持相同水平,A波稍增。该点消融放电后,将导管继续后撤,出现大A波、A/V≥1,将此作为消融终点。放电功率为25~35 W,每点消融时间为30~60 s。逐点消融过程中,如果有交界性心率出现,则将该点消融时间延长到90 s。消融线径完成后,采取心内程序刺激,如果有心动过速发作,对上述线性消融重复进行,达到消融终点后结束[5]。消融终点为,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心腔内程序刺激,无诱发心动过速[6]。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残存慢径ERP、A-Hmax,以及1年期复发率。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ERP及A-Hmax对比:治疗前,两组ERP、A-Hmax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321.75±68.16)ms高于对照组的(285.85±47.46)ms,观察组A-Hmax(278.84±32.46)ms低于对照组(307.12±58.2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残存慢径ERP(ms)治疗前 治疗后残存慢径A-Hmax(m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284.54±48.26321.75±68.16①308.49±57.61278.84±32.46①对照组285.85±47.46285.85±47.46307.12±58.24307.12±58.24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两组1年期复发率对比:观察组1年期复发率0.00%(0/42),低于对照组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VNRT是一种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类型,也是临床上比较多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根据现代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实践证明,AVNRT的折返环,并不是仅在房室结结构内存在,而是包括了心房与房室、房室结之间不同位置的两条路径,以及两条路径之间的心房组织。利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在临床上已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应用,实现了从消融阻断房室结向房室结改良、从直流电消融向射频消融、从快径改良向慢径改良的转变[7]。但常规方法消融治疗,可能难以对慢径产生足够损伤,或将慢径消除,因而治疗成功率相对较低。而Koch三角基底部或更高水平的横向线性消融,能够对慢径传导更有效的损伤或阻断,从而避免AVNRT的复发。该方法以慢径解剖分布特点为基础,能够对常规消融方法进行有效的补充,加快慢径传导的损伤及阻断速度,进而提高疗效。对AVNRT患者,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留慢径的患者,通过行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的方法治疗,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同时对残存慢径阻断成功率较高,心动过速复发率降低[8]。可见,线性消融在AVNRT患者经常规方法消融后,仍有残存慢径的患者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术式加以治疗。该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对于AVNRT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复发率的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减轻了社会负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对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的患者,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的方法治疗,能够体现出明显的电生理特性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指标,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房室心动过速消融
消融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思考心电图之169》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58》答案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肝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