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的应用

2020-04-22 04:45孙广胜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麻醉科吉林四平136000
吉林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醒丙泊酚芬太尼

孙广胜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麻醉科,吉林 四平 136000)

脑动脉瘤属于严重的病变类型,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引起脑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使患者临床出现昏迷瘫痪等,严重的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而对明确诊断的脑动脉瘤患者需要尽早实施治疗,介入治疗方法的提出为脑动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但同时对手术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1]。为明确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脑动脉瘤患者纳入研究,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其治疗中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脑动脉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48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8.58±4.06)岁;发病时间3~75 h,平均发病时间(42.35±5.25)h。对照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8.62±4.12)岁;发病时间3~77 h,平均发病时间(42.42±5.30)h。两组患者ASA分级均在Ⅱ级或者Ⅲ级。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符合可比性要求(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脑动脉瘤;②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治疗护理等相关资料记录完整;④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②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③认知功能障碍;④死亡或者中途转院患者。

1.3方法:患者均实施介入治疗,具体为颅内动脉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常规建立静脉通路,做好心电监护,麻醉诱导使用药物:丙泊酚1.5~2.5 mg/kg;咪达唑仑0.04 mg/kg;罗库溴铵0.9 mg/kg;芬太尼2.0 μg/kg;艾司洛尔注射液0. 6 mg/kg。气管插管并实施机械通气,二氧化碳气腹压力为25~35 mm Hg(1 mm Hg=0.133 3 kPa)。观察组麻醉方法如下:瑞芬太尼6.0~15.0 μg/(kg·h),丙泊酚3~5 mg/(kg·h),使用微量泵实施泵注,根据手术时间确定是否需要追加肌松药物,不超过2 h的不需要追加,而超过2 h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h),术中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和羟乙基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为防止出现脑血管痉挛,持续泵注尼莫地平7.5 μg/(kg·h)。对照组麻醉方法如下:丙泊酚3~5 mg/(kg·h),芬太尼3 μg/(kg·h),持续静脉泵注,根据手术进展情况增加芬太尼2 μg/kg。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后停止用药,完全清醒后拔管并将患者送回病房。

1.3观察指标:①血流动力学:主要是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观察时间段包括: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0 min)、T2(留置股动脉管后1 min)、T3(手术操作阶段)、T4(拔除气管导管后3 min);②麻醉指标:涉及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③麻醉期间不良反应。

2 结果

2.1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实施对比,两组患者T0时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与T0时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在T1和T3时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指标方面,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0);在T2和T4时的心率和收缩压方面,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2.2麻醉指标:对比患者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上述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观察组489.67±4.1516.71±5.94对照组4820.29±7.3829.94±11.31t值8.6907.174P值<0.05<0.05

2.3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对比[例(%)]

组别例数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总不良反应观察组481(2.08)1(2.08)1(2.08)3(6.25)对照组481(2.08)2(4.17)1(2.08)4(8.33)χ2值0.154P值0.694

3 讨论

国内大量文献指出脑动脉瘤使用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因而对确诊的脑动脉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方面,介入栓塞治疗因为具有微创治疗优势,在排除相关禁忌证的情况下首选微创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穿刺,通过特殊弹簧圈在血管中完成动脉瘤的栓塞[2]。而手术治疗是否顺利以及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麻醉效果。鉴于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期间麻醉要求较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脑动脉瘤早期介入治疗期间多采取局部麻醉方法,而实际手术期间所需要时间较长,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手术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较差,随后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期间逐渐开始应用全身麻醉方法。与一般性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脑动脉瘤手术麻醉要求较为严格,手术期间需要有较好的深入镇痛与镇静效果,而手术完成后应快速达到清醒状态,这就要求选取的麻醉药物作用效果较强,同时作用时间较短,容易苏醒。

随着对麻醉药物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静脉给药技术的发展,全凭静脉麻醉在手术麻醉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具体就是通过多种静脉麻醉药物完成麻醉诱导并能够维持整个手术过程[3]。结合国内文献分析[4],全凭静脉麻醉在应用期间具有众多优势,比如麻醉诱导起效快、麻醉维持效果好以及术后能够快速苏醒等。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麻醉期间使用的丙泊酚可快速发挥麻醉作用,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自主呼吸,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瑞芬太尼是人工合成阿片类药物,研究认为该药物在使用期间,当用药物剂量<2 μg/kg,此时患者血压、心率等较为稳定,对正常的循环系统影响较小[5]。本研究观察组通过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术中生理指标更加稳定,而且术后苏醒与气管拔管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总体用药安全性较高。与谭蓉丹等学者文献研究报道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兼顾麻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推广应用[7]。

猜你喜欢
苏醒丙泊酚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植物人也能苏醒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探讨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