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分析

2020-04-22 04:45张利莉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吉林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谷氨酰胺肠系膜

张利莉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7岁以下患儿,临床上容易将其与急性阑尾炎混淆[1]。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病因与病毒感染相关,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咽痛、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伴腹泻、便秘[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采取有效手段对患儿实施治疗,减轻患儿痛苦、促进快速康复意义重大。临床多使用益生菌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治疗,但单独使用疗效不佳。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本研究将益生菌与谷氨酰胺联合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取得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数据收集时间在2014年2月~2017年4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共46例,根据治疗意愿对其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n=23)与参照组(n=23)。研究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3~8.5岁,平均(5.13±1.08)岁。参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3~9岁,平均(5.18±1.11)岁。两组资料比较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儿科学》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腹部B超显示存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家属对本研究享有知情权,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先天营养不良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等基础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近期接受其他治疗,对本研究效应指标造成影响者。

1.3方法:参照组仅给予益生菌治疗,方法: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口服治疗,剂量:1片/次,用药3次/d,持续用药1周为一个疗程。若患儿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应给予解痉、退热等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谷氨酰胺治疗,方法:给予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670)口服治疗,剂量:半包/次,3次/d,持续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疗效标准:痊愈:患儿治疗后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未出现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好转:患者治疗后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未出现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无效:患儿治疗后均未达到上述标准,症状甚至加重。部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 21.0,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0%,参照组为73.9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例(%)]

分组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研究组2315(65.22)6(26.09)2(8.70)91.30参照组236(26.09)11(47.83)6(26.09)73.91χ2值26.46910.14210.52310.523P值0.0000.0010.0010.001

2.2两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组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共2例,不良反应率为8.70%,参照组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共5例,不良反应率为21.7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例(%)]

分组例数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总不良反应研究组231(4.35)1(4.35)0(0)8.70参照组232(8.70)2(8.70)1(4.35)21.74χ2值1.5511.5514.4476.589P值0.2130.2130.0350.010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较为常见,近年发病率持续增长,对小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控制病情,改善临床症状。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病因与病毒感染相关,由于患儿远端回肠淋巴引流较为丰富,大肠、回肠淋巴结较多,患儿上呼吸道或肠道受病毒感染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会沿着血液循环进入该区域的淋巴结,进而引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出现咽痛、不适等症状,随后会出现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伴腹泻、便秘。有相关研究表示,有差不多20.13%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颈部存在淋巴结肿大[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临床容易出现误诊,对两者进行鉴别并给予有效手段治疗是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近年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也成为临床热门研究,逐渐引起重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沿肠系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回肠末端与回盲部较为丰富,小肠内容物受盲瓣作用影响,停留于回肠末端位置,病毒与细菌容易在此部位进行吸收,进而进入机体回盲部淋巴结内,引发疾病。因此临床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治疗为抗病毒、消炎等对症治疗,此外还应重视多种菌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因素。临床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采用益生菌治疗,有一定疗效。本研究中使用益生菌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其作为一种微生物调节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为其主要成分,其作用机制为快速形成、重建紊乱的肠道菌群,有效改善机体肠道内微环境失衡现象,大量释放有机酸、细菌素等抗菌物质,对病毒、细菌引发的炎性反应进行抑制,进而发挥抗病毒、抗感染的效果[5]。谷氨酰胺为一种新型胃肠黏膜保护药,可局部直接作用于炎性细胞,促进黏膜内前列腺素E2合成,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此外其还具有抗溃疡组织破坏作用,可促进溃疡组织快速修复愈合。本次研究中,对患儿使用益生菌与谷氨酰胺联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显著减少。提示益生菌与谷氨酰胺联合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益生菌与谷氨酰胺联合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效果理想,可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谷氨酰胺肠系膜
澳新拟批准一种谷氨酰胺酶作为加工助剂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谷氨酰胺酶活力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探究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精氨酸联合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烧伤患者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