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易栓症孕妇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波动临床意义研究

2020-04-22 04:45罗小秋李树英德庆县人民医院广东德庆521900
吉林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抗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罗小秋,李树英 (德庆县人民医院,广东 德庆 521900)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国外学者于1965年首次提出[1],目前该病主要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纤溶活性、抗凝血因子功能缺陷引发的一系列血栓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凝血-抗凝机制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衡,诱发凝血功能亢进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异常下降。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二胎生育政策,生育人群逐渐增多,孕妇确诊易栓症人群亦随之增多。在妊娠期阶段,孕妇的血液凝血活性会出现显著增强,而纤溶活性及抗凝活性功能出现显著降低,这种凝血生理功能的改变会导致胎盘慢性局限性血管内凝血,在子宫胎盘循环过程中以及胎盘绒毛间隙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即妊娠期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2]。这种生理改变可以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大出血发生风险,属于生理性保护性机制;但这种生理改变也导致孕产妇更容易形成血栓,即血栓前状态[3]。研究发现[4-5],易栓症同多种妊娠不良临床结局存在密切关联,如胎儿宫内缺氧或生长迟缓、反复自然流产及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健康。众所周知,血小板、凝血因子及抗凝因子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波动情况对于妊娠期易栓症患者临床意义,提前明确血栓前状态,以60例妊娠期易栓症孕妇作为对象开展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易栓症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年龄24~45岁,包括妊娠糖尿病19例,轻度子痫前期21例,重度子痫前期15例,子痫5例,平均年龄为(27.54±297)岁,孕(38.24±1.57)周。以本院同期住院分娩的60例健康孕产妇作为参照组,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27.69±3.03)岁,孕(37.59±1.87)周。两组人群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通过本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排除既往出血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及其他脏器慢性疾病患者,患者无沟通不良及其他神经疾病,14 d内均未应用过任何抗凝以及对纤溶系统有影响药物患者。纳入人群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为保证研究数据均质性,纳入对象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应用相同检测方法及同一设备、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于患者入院后第2天取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测定。检测两组人群的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

1.2.1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取两组人群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真空管中,加入EDTA-K2抗凝,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FL)、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以及血小板计数(×109/L)。

1.2.2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取两组人群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真空管中,加入枸橼酸钠凝管高速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浆,2 h内采用凝固法对提取的血浆成分进行凝血功能测定。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s)、凝血酶时间(s)、纤维蛋白原(g/L)、部分凝血酶时间(s)、抗凝血酶Ⅲ(%)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

2 结果

2.1两组人群血小板参数对比: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孕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人群凝血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时间较参照组孕产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血酶Ⅲ较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血小板平均体积(FL)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109/L)观察组6012.55±1.26①0.14±0.0220.29±2.31①198.67±22.51参照组608.29±1.700.13±0.0116.96±2.41202.20±23.21

注:与参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例数凝血酶原时间(s)凝血酶时间(s)纤维蛋白原(g/L)部分凝血酶时间(s)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观察组6010.03±1.23①17.42±2.313.79±0.3124.20±2.21①83.29±10.30①0.92±0.13参照组6012.67±1.5116.96±2.413.67±0.4328.41±2.4695.96±10.401.00±0.11

注:与参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易栓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机体发生血栓形成或者倾向的一系列病症,目前收治的易栓症孕产妇主要因遗传或获得性病因导致的母婴血栓性疾病[6]。妊娠期间,孕妇处于生理性高凝状况,通常以促凝活性增加为主,体内的凝血因子数量大幅增加,同时抗凝因子以及纤溶活性显著,这种生理变化可以降低产妇分娩出血风险。如果在妊娠期间,孕妇合并高危因素,如高血压、肿瘤、糖尿病、高龄、长期卧床或肾病综合征,或在外界影响下出现免疫功能减低,或具有遗传因素,孕妇均可发生易栓症。该类患者在长期高凝血状态的影响下,体内及胎盘内均可形成大量细小血栓,导致机体血流障碍,胎盘灌注量不足,严重影响胎儿的血供情况,导致妊娠不良临床结局的产生。

在本研究中,为提前判断妊娠患者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对两组人群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在凝血功能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是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常用指标,部分凝血酶时间对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反应比较敏感,有研究发现[7]在血栓前状态时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可以缩短。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时间较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凝血酶时间可以反映孕妇机体内肝素类抗凝物质的数量,纤维蛋白原则是凝血过程的原料蛋白,决定血浆黏滞的程度,二者直接影响血小板聚集过程。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血酶Ⅲ是人体重要的抗凝物质,该物质通过消除或降低纤溶酶、凝血因子生理活性,抗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的生理作用。尤其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在高血糖的作用下机体极容易发生微血管损害,导致内、外源性凝血过程激活,此时会大量消耗抗凝血酶Ⅲ导致其含量降低;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也会间接导致抗凝血酶Ⅲ生成障碍,导致其含量降低[8]。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抗凝血酶Ⅲ含量显著低于参照组,提示易栓症患者较正常人群存在明显高凝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易栓症患者中,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人群在疾病的作用下,患者常伴随出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动脉血管痉挛,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血小板遭到破坏,此反应引起骨髓巨核细胞应激性增生,以弥补外周血小板数量而新产生的大体积血小板可导致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增高。

综上所述,易栓症患者处于明显高凝状态,该种生理性增高可以降低产妇分娩后出血相关风险,但该种高凝状况如果进一步进展为病理性高凝,母婴发生血栓风险大增,引发不良临床结局。因此,积极监测妊娠期妇女的凝血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预防易栓症,保障母婴安全。

猜你喜欢
抗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肾病综合征患者抗凝血酶Ⅲ变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