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基层教研员的使命担当

2020-04-23 09:35张耀国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研员名师教研

张耀国

基层教研员要想成为学校、教师的专业“领跑者”和“关键少数”,应具备教研知识、教研策略和教研成效三方面的教研能力。舞阳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员“过五关”(理论关、写作关、课堂关、讲座关、信息技术关)和“三研读”(研课标、研教材、研教参)活动,有效提高了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对大家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潜心学术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是“必答题”。教研员开展研究必须具有选题、文献综述、问题解决、理论构建、方法使用、论文写作、课题组织与实施等必备能力,这些能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历练才能形成。需要明确的是,基层教研员开展的研究是面向学校、面向课堂、面向实践的行动性研究,不是书斋里的纯学术研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求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这为基层教研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舞阳县教研员历来就有进行课题研究的优良传统,很多教研员曾多次主持完成省级、市级课题,既提升了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充分发挥了专业指导作用,也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谓一举三得、一石三鸟。接下来要进一步在“真研究”上下功夫,善于抓住当前教育教学热点、难点、痛点进行研究,聚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接地气”的行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练就前瞻性的洞察力,最終取得应用性成果,产生示范效应。

二、落实专业引领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曾呼吁,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说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对教研员的内在要求。

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开展活动,二是带好队伍。如果说开展活动更多的是指面向全体教师,那么带好队伍则是侧重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开展活动要求教研员走进学校,植根课堂,通过教学调研、听课评课、专题讲座、课例研讨等形式,用教师听得懂的“专业话语”,对新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进行课堂转化,架起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使处于不同发展层面的教师获得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进步,让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带好队伍,要求教研员规划好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梯队,选拔当下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激励他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名师,形成“雁阵效应”。我县教研室牵头成立的“舞阳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多年来扎实开展读书、写作、研究、讲课活动,造就了一批名师,初步探索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下一步,我们将盘活名师资源,建立“名师联盟”,发挥“孵化”作用,促进县域教师发展“换挡提速”。

三、提炼推广成果

“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持续开展教学指导,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基层教研员责无旁贷的义务。在实践层面,许多学校积累了大量丰富、鲜活的课改经验,但这些经验常常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迫切需要把经验变成基于数据的、基于实证的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教研员深入学校,植根于课堂,与教学保持零距离,对成功的做法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概括,形成富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促进教学改革在点上深化、面上推广,扩大成果的受益面。多年来,舞阳县教研室坚持教研员“包乡蹲点”制度,以乡镇中心校“大教研”为平台,把教研活动的触角延伸到学校、教室,把源于一线和课堂的鲜活经验、成功课例提炼升华,用以推广、共享、辐射,有力推动了县域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研员是教科研转型的执行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更新观念,找准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真正成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

(作者系舞阳县教研室主任)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教研员名师教研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浅议"名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