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一棵树

2020-04-23 09:35郭彩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每学期一节课变革

郭彩霞

树,或高大伟岸,或矮小茁壮,但都是默默无闻的,在四季轮回中书写着生命之歌。我,愿做一棵树!

2000年9月,我被分配到横水镇中心小学任教。2007年9月,我來到林州市市直八小。在近2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陪伴他们学习、成长,可谓有笑有泪、有花有果。因为学生,我的生活得以充实精彩;因为教学,我的生命得以日渐丰厚。

我本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在课堂上,我总是一板一眼地讲解,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不浪费每一分钟。在这个全民阅读的时代,语文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我亦如众多教师一样,从思想到行动经受洗礼,对语文和教育都重新思考。

变革的最初,我只是观望,不愿迈出第一步,唯恐把学生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徐红立校长开展推门听课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做好准备。咋办?我只好抛开旧道走新路。班里的学生第一次以学习合作小组形式围桌而坐,自由地表达观点,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想象力的惊人。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收获良多,我也享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和成就感。我心里暗想:课改也不错!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请教学校的课改先行者,把一些好的做法引进自己的课堂。慢慢地,我发现,平时内向的学生也敢上台当主持人了,平时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竟然主动设计课堂展示了。原来,凡事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学生并不需要强制和要求,而是需要自然吸引。

亲历了这次课堂变革,我深刻地认识到:思想的变革最为重要,作为一名教育者,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勇当先行者。教学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学校又遇到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新的教学模式再次启动。这次,我没了先前的犹豫,积极投入到课改中。在徐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探讨教学方案,实践“四型三读”模式。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和组员们积极探讨、合理分工。工作日,我们晚上备课,白天讨论;假期中,我们5天一碰头,备课、议课、改课、定稿,以保证在每学期开学初完成教材整合。这个过程是煎熬的:如何找每一课时的训练点,如何使拓展阅读有效,如何充分利用课外书籍完成对单元主题的巩固,每学期的教材都有7本配套丛书,高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一个个难题纷至沓来。我们通过征求学生意见,商定每天读30页丛书,正好一周时间读完一本。每周五召开班级读书会,师生共同读书、谈感受。语文素养的提升功夫在点滴之间,确保教学设计能始终贴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教研的关键点。

经过实践,课内外结合阅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故事没有结束,课改仍在继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模式在不断优化,我也做了一系列优质示范课。在此基础上,徐校长与我多次谈话,鼓励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更进一步。于是,我尝试着带学生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并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达。我觉得碎片式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开始带他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狼王梦》《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作,都成为孩子们课前课后热烈讨论的话题。

深入的阅读同时改变着我和学生。2018年3月,在“学雷锋 创三好”活动中,我所带领的班级被林州市教体局评为“林州市优秀班集体”,我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19年,我被评为安阳市第七批骨干教师。

“人总是要有点理想的,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徐校长的话时常在耳旁回荡,激励我在工作中不忘初心、努力上进。

猜你喜欢
每学期一节课变革
卷首语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