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爱上写作

2020-04-26 10:01陈艳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2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教师

陈艳红

【摘要】小学习作教学板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应被教师们重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习作却是孩子最害怕的一项知识能力难关,也是语文教师最难“教”的一项环节。若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吃准目标,不越位、不错位;创造条件,提升学生习作的兴趣;创设情境,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写前指导,关注学生习作的差异;读写结合,重视学生课内的得法;指导评改,提升学生习作的能力,为孩子插上写作的翅膀,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攻克习作难关。

【关键词】习作教学;兴趣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也更突出了写作的地位——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后。这么重要的习作教学,现实中却是,老师们大了大力气去开展作文教学,却收效甚微,以致造成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局面。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孩子习作的能力呢?梳理着平时对习作教学点点滴滴的思考,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吃准目标,把握学生习作的尺度

牢记“写作”的目标,这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才是“习作”。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教师都操之过急,一、二年就布置写作文。以下的教学情境在我们现行的习作课堂屡见不鲜。如一节二年级的写话课,教师用范文指导学生写小动物时要写出小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 “写话” 的3个目标大相径庭。第一学段的写话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只要学习把句子写通顺、会用词就可以了。但上课老师的做法却是把三年级的要求强加给二年级的学生,在学生还没有学会写通顺的情况下向前跳了一步,学生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目标,切实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人”。 习作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应深入领会、落实,否则,只会造成目标的“错位”和“越位”,增加了习作的难度,效果适得其反。

二、创造条件,提升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提到“作文”两个字,大部分学生会立即皱起眉头,学生如此抗拒写作文,又怎么能把作文写好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写作的快乐平台,让学生们喜不自胜,写作的兴趣就上来了。

(一)真诚对话,解开习作心结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大部分学生如此抗拒写作文,原因在哪呢?除了教师方面的原因,我们应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打开心扉。我觉得王姣老师“一节真诚的对话课”的做法是可以借鉴的,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让教师明确本班学生在习作上的问题所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打破加在孩子身上的习作枷锁,为孩子插上了习作的翅膀。

(二)搭建平台,体味习作快乐

成功是学生习作路上的一大法宝,它既能增加学生写作满足的感觉,增强了他们习作的信心,又能成为学生下一次习作的动力。

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 不妨这么做:1.多进行习作课上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的佳作通过实物投影读给全班学生听;也可以是老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们读。对于一些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可以挑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把它打到幻灯片上,句子末尾署上孩子的名字,通过这样易操作的PPT课件与全班同学分享,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习作成功的喜悦。2.进行“小作家栏”的展示。把优秀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小作家习作”栏里,供大家欣赏。3.创造性地设计“班级作文集”、“班级作文汇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是必须的。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的特色和孩子的写作水平,创设《班级作文集》《班级作文汇编》等班级读物,将一些优秀习作吸纳其中展示,并鼓励投稿发表,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4.下发习作表扬信。看到学生习作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表扬,及时填写习作表扬信是个不错的法子,让学生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习作表扬信既让学生在习作上的成就得到了延伸,又为家长搭建了一个关注孩子成长的平台,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乐在写作中。

三、创设情境,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

对于习作,学生最大的难处,莫过于不知道写什么好,也就是说没有习作素材。在每学期的课内习作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习作题目学生完成得很不错,这是因为习作内容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体验,写起来就能够有话可写,有时更是“超水平”发挥。我们可以尝试把习作教学课巧妙地变成游戏课、活动课等,在愉快轻松又带有目的的课堂里,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记得在2011年5月,由广州市南沙区麒麟小学的任教三年级的谢海燕老师执教了《圍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作文课例,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按着老师的指引在课堂上吹泡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把快乐的生活体验搬进了课堂。她的巧妙设计让学生们在体验中说、体验中思、体验中写,学生们体验了以后,思维活跃了,话语增多了,写出来的作文生动有趣,效果是喜人的。

丰富习作素材还有一个好帮手——观察,课程标准在小学三个学段都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做观察的有心人,注意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动物、植物、景物、人物的变化等,通过长期的有指导性的观察,学生们就能渐渐地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为写好作文的夯实了基础。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或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可见学生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写,让学生用心去写一些随感而发的文章,摆脱字数和文体要求的限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写周记是一个很不错的途径。周记能帮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积累素材的好习惯。不设定范围,写什么都可以。我手写我心,让学生表达内心需求作原动力的基点上,切实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四、写前指导,关注学生习作的差异

对于每学年16次左右的课内习作,要学生突然靠一时的回忆,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搜寻合适的资料,确定选材,是很困难的。习作课堂上,很多学生因此而感到无从入手,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可写。同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的又为作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得益于黄莉莉老师的《小学教材作文指南》,我们不妨这样处理:每次写作前,先让学生在前两三天完成老师设计的“前作文”,让孩子对所写内容有所了解。回家后,孩子通过各种方法查找资料或找例文,这样能让学生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有话可写,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欠缺写作内容的难题。此外,“前作文”更能方便教师去了解学情,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材、剪材、组材。这样在选择习作题材上把好第一关,学生写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同时,在“前作文”上,笔者还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分别量身定制学习帮助资源,如为一些语文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设置“词语库”,一些简单而又容易掌握的文段,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又能帮助学生在习作积累更多的词语和句子,现学现用,一举多得,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五、读写结合,重视学生课内的得法

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提醒我们,教材的阅读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习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教课文不能停留在内容理解上,要学习其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从阅读中学习,参考写法,开拓思路,是学生学会写作的一条捷径。 简言之“读书悟法”。如,要让学生掌握中心句的写法,教师可从《富饶的西沙群岛》《赵州桥》《秋天的雨》等课文中找出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段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点拨,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取法”。接着,教师再巧妙地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方法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如果在讲授每一篇新课文时,教师都能及时抓住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扎实地进行训练。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长期这样训练下来,必定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的提高。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有话可写,又能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如,(1)缩写:学习了《小英雄雨来》后,可指导学生缩写,让学生懂得如何将较长的原文加以概括和压缩,使之成为语言简练,结构完整的短文。(2)续写:如学了《穷人》后,学到文末“桑娜拉开了帐子”,接下去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续写渔夫看到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情景。(3)仿写: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后,让学生仿照书信的格式向老师说一说自己最近这段时间的烦恼……联系课文指导写作,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途径。

六、指导评改,提升学生习作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只能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不妨有指导性地训练学生自主评改,这样能更好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产物,我手写我心,学生写出来的草稿难免会出现小毛病,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段落不合理……有了错误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评改。还可以在自主评改中引入竞争性的“集体评改”环节,学生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后,适时给予加分激励,这样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又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效果显著。我们不妨从中年级开始,渗透评改的方法,到高年级时,給学生提供一定的习作评价标准,慢慢“放手”让学生去自改和互改,如(习作总分30分):

自改与互改环节,让学生画出文章里的优美词句,并附上简单的评语,在旁边注明点评者等。当学生对照自己的草稿和修改稿,看到经过自改和互改后的精彩文章时,习作成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文成于改”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学习修改的方法,形成修改的习惯,这让学生习作成长之路走得更顺,更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就是一面反映的镜子,习作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致力于习作教学指导的探索,为习作教学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