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中央推进分配公正的经验及启示

2020-04-27 08:43吴晓宇颜晓峰
理论与现代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吴晓宇 颜晓峰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分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创新指导分配实践的理论,二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做好分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三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及时为分配改革提供立法保障,四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分配问题的主体意识,五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分配改革节奏,六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建立健全分配改革中的利益补偿机制,七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坚定分配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八是推进分配公正需要重视分配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经验总结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分配公正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分配公正;丰富经验

中圖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0)02-0023-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分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既有理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高超的改革智慧。梳理其主要成果、提炼其经验对于我们今后继续推进分配公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步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加强推进分配改革的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论对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分配改革和科学地分配制度设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反之,理论上的落伍则会造成推进分配公正实践中的迷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增的分配问题不断涌现,原有的分配问题衍化发展。这种情况下,治理分配问题、推进分配公正如果就事论事,恐怕问题会越治越多,最终必然陷入“本领的恐慌”。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分配做出了一些粗线条的设想,但这些设想毕竟是粗线条的、轮廓式的。现实分配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牵涉面广、情况交错复杂,远比他们的设想更加复杂和丰富,单靠其现成观点,是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分配改革实践需要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分配理论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分配理论的创新工作,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良性互动,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又在实践中把获得的认识重新融入原有的理论体系。推进分配公正的历史进程,既是分配改革实践持续推进和突破的过程,同时又是分配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比如,关于树立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关于精准扶贫的理论,关于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新时代特点有关分配的创新理论,对于指导党的十八大后推进分配公正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从指导思想上为推进分配公正提供了方向指引,确立推进分配公正需要坚持的价值导向、依靠力量以及评价标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推进初次分配公正打开了理论瓶颈,明确了在初次分配中党和政府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精准扶贫的理论”为贫困地区、特困人口2020年前“摘帽”提供思维方法上的指导,包括如何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措施、精准退出;把“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纳入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从经济体系建设角度研究、破解分配难题。可以说,正是做到了分配理论与分配实践的良性互动,才使得推进分配公正没有走错方向并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公众对维护分配公正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期望值越来越高。作为推进分配公正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还要继续深化分配理论创新研究。既要继续研究分配的基本理论问题,还要研究分配的现实应用问题;既要研究宏观的分配格局问题,也要研究微观的分配秩序问题;既要深化研究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也要着手研究伴随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对于这些理论问题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探索,以便尽早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功效。例如,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机制之间的关系,初次分配过程产生的分配问题是否可以依赖于再分配解决,分配状况的代际传递问题,公共权力参与分配问题,公共资源分配如何做到公平正义,劳动报酬主体地位如何强化,如何缩小不同个人所拥有的参与分配的要素差别,无形资产的再分配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生态权的分配问题等等。只有在分配理论上厘清这些问题,才能化为我们思考、分析、研究、解决分配问题的方法论。

二、规划分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指的是在最高层次上谋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推进分配公正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要有高度缜密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分配改革行至深水区,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庞杂,我国的分配改革和理论创新在总体上面临着浅层次、碎片化和非均衡性的挑战。第一,过去的改革思路是先易后难、由点及面,最先改的是浅层次的,而深层次改革需要面临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这种改革难以指望自发性的改革,必须要做好顶层谋划,全面推动。第二,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分配改革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今天一个规定、明天一个政策”的局面,造成推进分配改革成了不同部门、不同时间段热衷的事情,呈现碎片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分配改革合力。第三,分配改革进入深层次领域之后,依靠单兵力量难以实现真正突破,必须要配合以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改革合力推进,形成联动效应,这就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整体的、综合的“顶层设计”,就如同“导航仪”,从战略高度规划改革,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视野,引导分配改革沿着科学路径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分配的顶层设计。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分配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初次分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2]。再分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3]。在这一大框架下,各级主管部门围绕《意见》加以贯彻落实并拿出细化方案。在分配指导理念上,形成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初次分配中,提出并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再分配环节,建立和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体制机制;在慈善分配中,支持和鼓励慈善事业发展;在脱贫事业上,运用精准思维实施精准措施,实现大多数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在规范分配秩序上,通过正风反腐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体制机制。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问题,全会指出要从制度建设的高度,调节分配关系,如完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按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机制等[3],这些分配制度的逐步完善,将从根本上破解新时代分配难题。可以说,从顶层设计出发,从制度层面破题,是新时代党推进分配公正的重要经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分配公正面临新形势:一是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中参与热情很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非政府社会组织在调节分配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对此,今后党和政府应该更加关注“慈善分配”的作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分配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上来。二是贫富差距拉大成因发生变化。过去造成贫困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收入差距,但是近年来,部分城市住房價格的飙升以及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对贫富差距影响力逐渐加大。现实中的很多家庭因为房子晚买一年,可能要多支付一倍甚至是两倍的价格;有的家庭因为参与了炒房,家庭财富迅速膨胀;有的家庭虽然收入很高,但是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每个月房贷高达万元以上。可见,以住房为代表的资产膨胀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家庭财富分化的重要推手,这些现象应该在进行分配顶层设计时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三是分配问题依然错综复杂。对此,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有些关于利益重大调整的改革需要基层先探路子、创造经验的,中央要及时予以授权支持,使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改革路径,积累相关经验,再进行推广,做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三、提供推进分配改革的立法保障

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4]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法治和改革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是变动的实践,法律是稳定的制度。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推进分配改革要于法有据,本质上是加强分配改革本身的正统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改革家把改革称之为“变法”,即通过皇权颁布法令,再运用法律推进改革。这样做的优点有三:一是可以有助于推进分配改革,有了法律作为依据,改革者会更加理直气壮,既得利益者阻挠会心有余悸。二是可以保护分配改革成果,从长远看,通过立法来推进改革,可以利用法律的权威保护已有改革成果。三是可以帮助规范分配改革,不让改革落入无序状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推进分配改革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必须要坚持于法有据,绝不能让改革置于违法的境地,更不能让滞后的法律阻扰分配改革的进程。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立法和推进分配改革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将立法工作纳入分配改革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分配改革。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该《意见》指出了改革措施与现行有效法律的关系,提出了推进改革要坚决落实立法任务的要求。在这一指导思想下,201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第一条把“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明确为我国立法的宗旨之一。在实践中,经国务院提议,全国人大及时修订法律,把推进分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对不适应分配改革要求的法律及时做出修改。对于分配改革涉及到地方人大,全国人大及时进行授权,鼓励地方政府在某些领域先行立法,通过立法授权引领分配改革。可以说,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通过立法引领改革方向、推进改革破冰、保障改革成果,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这既是新一届党中央推进分配公正的鲜明特色,也是顺利推进分配改革的重要经验。

新时代,是法治中国的新时代。这一内涵包含了依法施政、培育公民法治理念等多个子任务。在推进分配改革中做好立法与改革的统一既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在今后,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作出努力。一是从改革者的角度来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推进分配公正中无论是面上还是点上,都要做到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分配改革,自觉维护现有法律规定,做到“法无所禁即可为、法有所禁即不为”。二是从立法者的角度来看,今后要为推进分配改革多出主意,从与分配相关法律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使得党的理念转化为国家意志,保证分配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要及时把推进分配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确保分配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决不能把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分配改革置于违法的境地。对于那些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四、激发群众治理分配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5]。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对风险和收益感受最深,对不公正的分配关系最为痛恶,对优化分配关系的愿望也最为迫切,理应在分配关系变革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此外,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逐步觉醒,维权意识逐步加强、问政参政积极性和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在一些重大改革项目中愿意表达自己诉求。进入新时代,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推进分配改革中的呼声和作用发挥。在实施重大改革措施前,先发布“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再不断完善、逐步实施;在公共物品定价上,及时召开听证会,充分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作为公共物品价格涨跌的重要参考;在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发动群众加强监督,以此促进优化分配改革方案和分配政策措施;在推进扶贫攻坚上,党和政府充分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凝聚社会合力,为实现扶贫攻坚贡献力量;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社会慈善组织扶危济困的作用,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在正风反腐中,畅通反腐举报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作用,让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处藏身,遏制了非法侵占社会财富的蔓延和存在。应该说,新时代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适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积淀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厚群众基础,集聚了推进分配公正的人民智慧。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社会的整体性逐步解体,社会需求趋向多样化和异质化。在这一进程中,公民的自治精神、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逐步觉醒。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来推进分配公正会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政府不可能掌握具体每一个社会主体的分配状况,也无法根据具体每个社会成员的现状对症下药,概言之,解决分配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作为是不够的,需要吸纳社会的力量共同治理。具体来说,需要吸纳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力量,发展慈善事业,发挥其扶贫济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需要调动社会力量,畅通其对公共权力监督渠道,督促政府职能归位,铲除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需要构建专业化的分配治理效果评估机制,明确公众参与的办法和途径;需要建立完善“电子政务”等相应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吸纳各界社会人士智慧,实现良性互动,为积极推动分配公正广泛纳谏。

五、把握推进分配公正的步伐节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分配问题严重程度、根源、表现形式不一;对分配改革的认知能力不一;对分配改革的承受能力不一等问题。另一方面,推进分配公正是一个重大社会经济变革,公众不断受益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跨期的,在受惠群体分布中也是非均衡的,存在一定缓冲地带。有的领域改革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有的领域改革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需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有的领域实践有要求,但是在操作层面把握还不大。因此,这就决定党推进分配公正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不可能“齐步走”,而应是梯次推进。在实践中,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腐败和特权问题上打开突破口,严厉惩处了一批贪污腐败份子,果断叫停了某些单位乱发津贴补贴的乱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从制度上消除分配不公的根源;先是从顶层设计着手,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方向,再一步步深化细化价格、负面清单等改革。实行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先从上海开始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北京市、广东省、重庆市、新疆等。由 “点”及 “面”,从 “易”到 “难”,稳步前进,既符合改革发展规律,降低改革风险,减少改革阻力,又符合公众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获得理解和支持。从效果上看,这种以“边际演进”的方式推进分配公正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前,随着分配改革进入深水区,不确定的风险前所未有。在今后推进分配公正的实践中依然要遵循“循序演进”的方法步骤。实施重大分配政策前,先发布“草案”充分征求社会意见,然后进行局部试点,再逐步推广范围直至全国。在试点改革的过程中,要及时分析和总结试点经验和教训,对改革举措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逐步加以克服避免,做到蹄疾而步穩。

六、健全分配改革的利益补偿机制

推进分配公正的实践是对原有利益结构的调节。从宏观上看,推进分配公正是基于全体国民的利益增长作出的战略抉择。从微观上看,推进分配公正未必是“帕累托最优”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有一部分人从中获利较大,还有一部分人获利较小甚至是利益受损。利益受损者和利益收益较小者如果不及时给予一定补偿,必然会因心理失衡阻止社会分配改革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具体分配问题时及时补偿利益受损者利益,大大减少了改革本身带来的阻力。2016年3月,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要求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2016年12月,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指出耕地保护和占补要坚持不得损害农民利益的红线。这一系列措施都表明,党中央十分重视利益补偿在推进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对利益受损者进行精准识别和必要补偿是深化分配改革的重要方法,是对原有体制利益的尊重,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使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剧烈冲击,实现平稳推进。

分配改革触及利益重大调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强有力的支持。推进分配公正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帕累托最优”,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些社会群体来讲推进分配改革可能意味着利益的丧失,尤其是进入深水区之后,当一些社会群体由于不可避免的利益损失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时,就会以一定的形式来阻碍分配改革的推进。近年来,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突发多发,其深层次的原因都与在社会经济利益改革中没有处理好利益补偿有关,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利益受损而没有及时足额补偿,采取上访、静坐、暴力事件表达不满情绪,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牵涉了党和政府较大的精力,迟滞了改革步伐。对此,有关部门今后在制定和推进分配公正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做好利益受损者的利益补偿问题,及时给予足额补偿,为推进分配改革创造一个良好机制。

七、坚定推进分配改革的决心意志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推进分配公正,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固然需要理论的指引、立法的支持、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补偿,但是要充分发挥能效,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改革主体必须拥有披荆斩棘的决心和勇气,既要善于改革、更要勇于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分配改革取得实效。反之,犹豫徘徊,浅尝辄止,缺乏决心和勇气,再对路的分配改革方案也难以推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改革,敢破敢立,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对积存多年的分配问题全面开刀。一是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新时代党中央立即着手实施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改革,规范领导干部家属和子女经商办企业等行为,破解了一批饱受群众诟议的“老大难”问题。改革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让一些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被历史淘汰。二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刀刃向内,敢于“断腕”,晒权力清单,管住“有形的手”,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抓住改革“牛鼻子”。三是出“实招”,凸显分配改革“含金量”。从深化医疗改革,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坚定推进户籍改革到推进实施全面脱贫战略;从以雷霆之势反腐到坚定不移抓作风建设。正是凭借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担当,党中央将分配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推进分配公正步伐的前进,分配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面临的分配问题躲不开、也绕不过,分配改革面临的纵深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风险和考验只会比过去更严峻、更尖锐。既需要突破传统意识的羁绊,同时还要有效应对现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解决这一难题更需要强大的政治勇气,这是推进分配改革的先决条件。具体来讲,一是要有另辟蹊径的勇气。长期以来,人们受教条主义的严重束缚,囿于传统的分配理论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分配公平不能重走计划经济“大锅饭”的老路,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一条新路,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麻烦,要敢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勇于逆流而上,探索新路径。二是要有不为风险所吓的胆气。推进分配改革不是没有风险,分配改革失误会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负面影响。但是不改革、墨守成规风险更大,会让现有的社会积弊更加严重,最后导致积重难返,想改都改不动了。但是改革如果存在偏差,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乃至危及社会稳定,正因为如此,推进分配改革需要改革主体要有不为风险所吓的胆气。三是要有包容失败的胸怀。深化分配改革是一项风险极大、难度极高的事业,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每一个改革者在其中都有可能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对于基层的改革者要给予更大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大胆试、大胆闯,并对其在解决现实困难时所做的创新予以保护和鼓励。

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步跟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推进分配公正是涉及社会重大利益调整的举措,必然会对相关社会群体思想层面产生较大的波动,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和担心:有的社会群体认为分配问题面临的问题多,改革的难度大,对分配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信心不足;有的社会群体对推进分配改革的具体内容不了解,认为分配改革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有的社会群体对推进分配改革报以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利益受到很大影响的部门和群体;有的领导干部对推进分配改革“不主动”“不作为”,缺乏担当。这些情况和问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重视和应对,将对推进分配改革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7]。实践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贯穿于分配改革的始终,从改革前的動员和宣传、到改革中的及时解疑释惑。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广大党员看大局、明大势,自觉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看待个人利益调整。通过长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群众坚定对深化分配改革的必胜信心,了解掌握深化分配改革的目的和内涵,强化自觉投身分配改革的主动意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大局观念,消解对分配改革的负面情绪,不断形成支持和推进分配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分配改革改的是利益,变的是思想。当前,分配改革还要继续向纵深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还将要涉及更多的社会群体利益,也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对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分配改革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跟进。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公众的认知水平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让社会公众了解分配改革、理解分配改革,从而发自内心支持分配改革。二是对于一些关于分配改革的不当言论和行为要旗帜鲜明地批判,诸如对分配改革的信心不足问题、对推进分配改革不担当的问题,对分配改革有抵触心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耐心说服,对错误言行要旗帜鲜明地批判。三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党员领导干部是推进分配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对分配改革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他们自己不能妥善对待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就会对党的分配改革失去信任。因此,在推进分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要重点抓好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群众理解分配改革、支持分配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3.

[2]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http: / /www.gov.cn/zwgk/2013-02/05/content_2327531.htm,2013-02-05.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习近平.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N].光明日报,2014-03-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4.

[6]转引自吴荣生.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著名论断[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308/C85037-30963930.html,2019-03-08.

[7]把握改革大局自觉服从服务改革大局,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N].光明日报,2015-05-06.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