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苇席

2020-04-27 14:35马玉顺
走向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工序荷花淀生产队

马玉顺

“皎洁的月光下,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女人坐在院子里,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孙犁小说《荷花淀》开头的一段描写,以前读过几次,只是感觉形象唯美。周末的晚上,倚靠床头,再次捧读《荷花淀》,父亲的影子总在眼前晃动。哦,父亲也曾是编织苇席的能工巧匠。

上世纪80年代前,故乡所在的小山村拥有大片苇园。初冬时节,青壮年劳力将收割的芦苇一捆捆扛到生产队场院里,竖立成壮观的芦苇垛,让它们尽情享受凛冽寒风吹拂和煦暖冬阳照射。待到芦苇晾干变脆,包括父亲在内的五六个编席能手就开工了。

编苇席是费工夫的技术活,一张成品苇席要经过捋苇、破篾、碾篾、编织、扦席等数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捋苇是择去苇叶,按照粗细、长短、色泽、苇质进行细致挑选,按照不同需要分别捆扎好备用。破篾是用一种硬木制成的苇穿子,将一整根芦苇剖劈成两瓣三瓣或四瓣。这道工序最显技艺,高手破得又快又均匀,生手或破偏或破断,还会划伤手。父亲很会破篾,他左手紧握苇穿子,右手拿芦苇,将芦苇根部放置到苇穿子尖头上,左右手同时用力,“唰唰唰”如蚕吃桑叶,“嘶嘶嘶”像夏蝉鸣叫,一根根粗细均匀的芦苇篾片,就像小虫儿一样听话地爬到地上。碾篾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场院上有一条一米多宽、四五米长、平坦而瓷实的碾道,上面放置着表面光滑、几个人难以抬起的沉重石碾。先把破好的苇篾喷水湿润,然后平铺到碾道上,用石碾反复碾压,直至苇篾变成绵软柔韧平展的苇眉子。寒冷的冬天,推碾人往往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最后将苇眉子去掉苇节处残留的苇叶,按头苇、二苇、三苇、短苇,分别捆扎好。到这时,才完成了编苇席的原材料制作。

编苇席的时候,场地挪到了生产队的办公室,将桌椅等物品归整到屋角,留出足够大的平整地面,父亲等人就开始编织各种苇席。印象中,父亲编苇席用一个敲席棍子、一把刻席刀子和一把敲席刀子,编织苇席有踩角、织席心、收边三个步骤。他先从一个边角开始,用脚踩住根梢交错排好的五根苇眉子,沿着两条边逐渐铺开,只见左手抬,右手压,将细长柔韧的苇眉子纵横穿插,上下舞动,就编织出一小片整齐、紧密的苇席角。以此为根据地,渐次扩大编织范围。这期间,要不断用上面提到的三种工具刻、划、掐、牵,以保证苇席平平整整、严严实实。我记得,父亲多是编织一横到底的横纹苇席,由于图案普通简洁,父亲顺手拉过一把苇眉子,随手指灵巧运动,一会儿,身下就出现一片白云。一张苇席往往用两三天才能完成。有时候,父亲也会编出“板生底”图案,就是从苇席中心开始,编出一框一框的方框,向四周放射,这更费时间和精力。苇席达到设计尺寸后,用刻席刀子撬起紧密的苇眉子,引导单枝苇眉子进入苇席背部,收紧靠实,这就是收边。最后,将苇席压平,把表面打磨干净确认光滑无痕后,将苇席卷成一个筒,用麻绳捆扎好,就算完工大吉。

少年时光里,我无数次蹲在父亲身边观看,眼瞅著苇眉子在他怀里欢快地跳动,犹如音乐大师弹奏优美乐章,感觉很浪漫。其实,这活绝不轻松,编织时必须蹲在地上,弯腰低头,腰酸背痛自然无法避免。同时,苇篾像刀片般锋利,一不留神会划破手指;那一丝一丝的苇刺比酸枣刺还尖,一旦扎入肉中,刺痛难忍。没有生火炉的办公室里温度很低,我双手揣在棉袄袖中尚且感觉冰冷,更何况父亲的双手一直裸露在外!但这些苦,少言的父亲默默承受着,他只想尽己所能把苇席编得精巧、结实,多给生产队换来一些钱,也使自家日子过得舒心一些。

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苇园被铲除。缺乏原材料,父亲编织苇席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每逢冬季来临,他也变得清闲起来。虽然父亲从没有说过,但我想他应该很怀念编织苇席的时光,因为他想方设法将碾篾的石碾归置到自家院里。在他去世后,这个已经“无用”的笨重石碾,依然守望着他亲手搭建起来并居住了一辈子的家园。

猜你喜欢
道工序荷花淀生产队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
“瓷中君子”诞生记
例析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四个途径
修铁链
机密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塬上千阳(外一篇)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