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反直觉”吗?

2020-04-29 07:22王志伟刘正华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市价变动直觉

王志伟 刘正华

一、引言

本文从估值角度研究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问题。研究动机如下:其一,从实践上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展给会计带来了很大挑战。例如,2018年小米公司招股说明书发布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认定为金融负债,对应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小米公司造成的亏损高达541 亿元(黄世忠,2018),业界将其归因于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反直觉效应”(Counterintuitive effect)。这样的计量是否反映了公司的真正业绩?业界对此存在很多争议,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工具发展引发的会计处理便成为会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其二,从理论上讲,需要界定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工具发展引发的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问题。表现为未来现金流量(或收益)贴现值的公司价值由公司投资决策所产生的获利能力决定,与融资方式无关(Modigliani和Miller,1958)。公司发行金融工具后,其价值及其变动源自公司价值,反映了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通过金融工具对应的资产获利能力进行体现。那么,如何认识发行金融工具引发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模糊问题?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是否“反直觉”?这也成为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

因此,研究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问题便成为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需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忠实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动信息,完成“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

本文从估值角度入手,对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Grossman和 Hart,1986), 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了理论区分;其次,建立了计量负债的理论模型;再次,结合理论模型,进一步解析负债的结构,对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进行了现实分析。

本文的研究贡献体现于三点:一是提出了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理论界定标准。本文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将收取固定收益、不承担企业风险的融资方式定义为负债,实现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理论区分,界定了负债的理论边界;二是建立了理论状态下计量负债的有限期间模型。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本文将债权人的权利分为让渡本金使用权获取利息和本金的所有权两项权利,区分了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性质,建立了负债的计量模型;三是明确了负债市价波动的会计计量方法。以公允价值计量承担风险的负债时,负债价值及其变动反映的是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都源于公司价值,需要通过资产的获利能力体现。因此,负债的市价变动值应该计入资产要素,而非直接计入净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

本文的启发意义体现于两个层面:

一是认识公允价值在计量要素时的差别。公司价值由公司投资决策所产生的获利能力决定(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体现于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资产的价值变动就是公司价值的变动,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当期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时,负债的价值及其变动是债权人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动,对应于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时,在会计处理上应当有别。

二是深入领会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尽管理论上不存在承担风险的负债,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现实中存在这类负债合同。会计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表明:会计理论与方法源于会计实践,植根于不断演变着的社会环境的土壤之中(孙铮,1995)。会计在通过计量反映企业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动时,需要根据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忠实反映,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精髓,掌握实质重于形式的边界。

二、文献回顾

会计通过计量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动,因此,会计计量是历久弥新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在负债的计量领域形成了许多真知灼见。已有文献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有利于提高决策有用性(Blankespoor等,2013),能够影响负债合同、提升业绩水平(Demerjian等,2016),但会产生利润的“反直觉”效应;文献进一步研究了“反直觉”效应的成因(Barth等,2008;张金若,2010)和后果(张亮,2018; 胡中颖和周旭旭,2019),还就改用其他综合收益而非利润来反映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否具有降低“反直觉”效应的效果 进 行了 研 究(Gaynor等 ,2011;Lachmann 等 ,2015; 张丽霞和张继勋 ,2013; 田玉和高绍福 ,2016; 黄世忠2018)。

在“反直觉”效应的成因上,基本观点认为没有忠实反映负债的价值变动是造成利润信息“反直觉”的原因。Barth等(2008)认为负债的价值变动源于资产价值和风险变化,其证据显示:当债务的价值变化仅反映在利润中,却没有调整资产时,大多数信用升级的公司会确认较低的利润,因此,“反直觉”效应归因于负债的价值变动在利润和资产中的非对称反映;与Barth等(2008)的观点类似,张金若(2010)认为只有对资产和其对应的负债同时考虑资信状况变化的影响,才能避免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不当后果,但实证结果没有发现资信状况的变动会对公允价值计量负债产生影响。

在“反直觉”效应的后果上,基本观点认为进行估值时,需要将 “反直觉”效应纳入考虑因素。张亮(2018)认为,由于“反直觉”效应不影响当期现金流量,因此以利润表为起点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时应警惕“反直觉”效应,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胡中颖和周旭旭(2019)研究小米公司的案例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反直觉”效应会让市场投资者产生非理性估值,因此进行公司估值时需剔除公允价值的影响。

在“反直觉”效应的降低效果方面,已有文献就改用其他综合收益能否降低甚至消除“反直觉”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基本观点有两类:(1)一类观点认为这一会计政策变化并不能改变“反直觉”效应:例如Gaynor等(2011)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后发现,这一变化没有改变“反直觉”效应,但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误解;(2)另一类观点则认为这一变化改变了“反直觉”效应:例如Lachmann等 (2015)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后发现,这一变化反映有助于实验参与者获取信用风险变化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反直觉”效应;张丽霞和张继勋(2013)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后发现,这一变化消除了“反直觉”效应及其引起的投资误判;而田玉和高绍福( 2016)认为“反直觉”效应有助于理解公允价值的含义,这一变化能更好地消除“反直觉”效应;黄世忠(2018)认为这一变化有助于纠正对利润信息的扭曲,避免对投资者的误导,缓解对利润分配政策的不当干扰。

图1 不完全合同理论图示

图2 资产负债表

图3 负债计量模型示意图1

图4 负债计量模型示意图2

图5 负债计量模型示意图3

图6 负债计量模型示意图4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对负债的计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为会计信息进行权益估值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证据。但以下两点仍值得深思:

一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引发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边界模糊问题。理论上而言,资产表示企业的经济资源,负债是定义清晰的经济资源要求权,所有者权益是剩余的经济资源要求权;持续经营状态下,债权人不承担企业的风险,不享有最终决策权,获取固定收益,所有者承担企业风险,享有最终决策权,获取变动收益。但经济现实中存在承担企业风险的负债合同,例如小米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业界称之为“像股的债”,这类金融工具该归入何种会计要素?这需要理论回答。因此,学术界尚需进一步探讨负债的经济含义,界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边界。

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引发的负债的计量问题。Barth等(2008)将负债的价值变动归因于资产价值和风险的变化,但负债表示企业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其价值变动反映了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动,应体现为资产的价值变动,而非资产的价值变动引起负债的价值变动。从估值角度而言,公司价值由公司投资决策所产生的获利能力决定,与融资方式无关(Modigliani和Miller,1958)。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及其变动反映的是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源于公司价值,表现为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因此,学术界尚需进一步研究负债的计量问题,以忠实反映负债价值及其变动所体现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变动。

本文将从估值角度入手,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建立负债计量的理论模型,对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理论模型

(一)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理论边界

资源配置决策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主要决策(陆建桥,2018)。资源配置形式上配置的是有形的资源,实质上配置的是无形的权利,需要通过合同来完成;Grossman和Hart(1986)将合同权利分为两类:能够清晰界定的权利(特定权利,Specific rights)和不能够清晰界定的权利(剩余权利,Residual rights),拥有剩余权利拥有未来决策权,所有权是对剩余权利的购买。图1是两类权利的示意图:方框部分表示一份合同,圆形部分表示特定权利,剩余部分剩余权利。

财务上,企业存在融资和投资两项动态活动:一方面,通过债权、股权和留存收益进行持续的融资活动,获得经济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活动将融资所获经济资源持续配置于投资项目中获取收益,形成公司价值。

会计上,资产负债表展现了某一时点企业融资和投资的静态状况,企业的融资活动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而投资活动则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如图2所示)。从不完全合同的角度而言,资产是企业的经济资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对企业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其中负债是定义清晰的要求权,所有者权益是剩余的要求权。持续经营状态下,债权人不承担风险,不享有最终决策权,获取固定收益;所有者承担风险,享有最终决策权,获取变动收益。由上述推理过程可知,在理论上,企业处于持续经营时,债权人和所有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最终决策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边界在于是否承担风险。

图7 负债分类示意图

图8 负债分类计量示意图

(二)负债计量的理论模型

会计通过计量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动,因此,计量是会计的核心。本部分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建立负债的计量模型,并进行推演分析。

1.负债的计量模型

本部分构建n期动态模型描述负债的计量,如图3所示。

根据负债的定义,假定企业在时点0时形成某项负债L,在时点1,2,3······n,企业按照合同分期偿还负债。

定义I: 0时L的入账价值为L0,1时L的账面价值为L1,2时L的账面价值为L2,····· n时L的账面价值为Ln。

定义II:0到n期间市场的收益率(折现率)为i,t∈(1,2,3······n)。

定义 III:时点 1、2·····n,企业偿还负债的经济利益流出为S,在时点n,企业还会因偿还负债产生经济利益流出 R。

由上述定义,按照现值计量可得:

2.模型推演

(1)经过1期之后,如图4所示:

做恒等转换后得到L1,如下所示:

表1 不同会计处理思路的比较

在时点1,L1的经济涵义如下:

其二,面向过去,表示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L0×(1+i)-S。

(2)经过2期之后,如图5所示

做恒等转换后得到L2,如下所示:

在时点2,L2的经济涵义如下:

其二,面向过去,表示摊余成本:L1×(1+i)-S。

(3)经过n期之后,如图6所示

做恒等转换后得到Ln,如下所示:

在时点n,Ln的经济涵义如下:

其一,负债到期,表示该时点经济利益流出的到期值R;

其二,面向过去,表示摊余成本:Ln-1×(1+i)-S。

第n期期末时,债务到期,其价值刚好为:Ln=Ln-1×(1+i)-S=R。

3.总结

上述模型为理论状态下的负债计量,通过经济利益的流出值与折现率描述负债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过去到现在的计量与未来到现在的计量相一致,实现了理论状态的忠实反映。

四、现实分析

(一)负债的现实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将负债分为经营活动的负债和金融活动的负债,前者如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合同负债等,这类负债是企业经营活动导致的权利义务清晰的合同,企业到期清偿债务;后者如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这类负债是企业金融活动导致的本金加利息的合同,权利义务也是清晰的,企业定期偿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上述两类负债均不承担风险,也没有最终决策权。

现实中还存在承担风险的负债合同,例如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形成的负债与小米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前者是经营活动导致的企业延期支付员工薪酬的合同,在等待期内,负债的价值随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整,以实现激励目标;后者是金融活动造成的赋予投资者选择权的合同,负债价值在随企业经营状况调整的同时,投资者还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决定是否行使转换权成为公司的股东。

因此,现实中,以形成原因和是否承担风险为维度可以将负债分为四类,如图7所示。

(二)负债的现实边界

根据前文的理论标准——负债不承担风险,图7中,第I和第IV象限的负债不承担风险,符合理论标准;第II和第III象限的负债均承担风险,不符合理论标准。

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而言,承担风险的负债融资合同在经济实质上更接近于权益融资合同,因此,该类金融工具应该属于所有者权益。但实务当中,由于该类金融工具的状态依存性,在行使转换权之前,是否可以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将合同双方签署的负债融资合同认定为权益融资合同?如果通过所有者权益而非负债来进行反映,是否能够忠实反映这一经济交易?回答是否定的。

因此,与理论状况不同,在现实中,一方面会计不能单方面改变负债融资合同的事实,另一方面,会计也需要将该金融工具作为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才能向会计信息用户忠实反映负债融资这一经济交易或事项。实务中负债的边界会扩大,使得其实际区域大于理论区域。

(三)负债计量的现实分析

本部分根据理论模型对负债的计量进行现实分析。如图8所示

1.不承担风险的负债

这类负债符合理论标准,直接按照理论模型、运用摊余成本计量。实际操作中,根据时间长短进行微调:当时间较短时(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例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不需要考虑折现问题,摊余成本计量退化为终值计量;当时间较长时(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例如合同中带有融资成分的业务(形成长期应付款、合同负债等),需要考虑折现问题,运用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2.承担风险的负债

理论上而言,通过不断调整分子(未来现金流)和分母(贴现率)可以继续运用理论模型进行计量,但可操作性差,因此实务中采用公允价值盯住市价进行计量。

(1)计量负债市价变动的三种思路

由于会计恒等式的存在,当负债随市价变动的时候,需要做相应的计量才能保证恒等。对负债市价变动部分的计量,当前存在三种处理思路:

①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其市价波动部分计入当期利润。会计按照债务合同的事实反映承担风险的负债这一经济交易或事项,但市价变动对利润具有“反直觉”效应。

②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其市价波动部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会计按照债务合同的事实反映承担风险的负债这一经济交易或事项,市价变动虽不影响当期利润,但影响净资产。

③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市价变动不影响公司利润和净资产。会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反映承担风险的负债这一经济交易或事项,与自由流通的股票一样,后期的市价变动不影响公司的利润和净资产。

(2)三种处理思路的评价

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出发,前两种思路是确认负债后,负债的市价变动在恒等式右端调整,左端不变;第三种思路是确认所有者权益后,恒等式左右端都不变。这三种思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表1所示:

①在第一种思路下,会出现悖论——公司经营状况越好,负债的市价越高,计入当期损溢的金额越大,公司亏损越严重;反之亦然。因此,会计信息没有忠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扭曲市盈率指标的估值信息。

②在第二种思路下,也会出现悖论——公司经营状况越好,负债的市价越高,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越大,虽不影响利润,却减少企业的净资产;反之亦然。因此,会计信息也没有忠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扭曲市净率指标的估值信息。

③在第三种思路下,按照承担风险的经济实质判定了该类金融工具,解决了业绩计量的悖论,但将事实上的债务合同计入所有者权益没有体现会计信息的忠实反映。

(3)改进的方法

对不承担风险的负债而言,从运转过程看,负债本金进入企业后,一方面增加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另一方面增加经济资源的要求权(负债)。负债本金经过投资活动获取收益后,一方面形成资产,另一方面形成收入,增加所有者权益;偿还利息时,一方面减少资产,另一方面增加费用,减少所有者权益,其中减少的资产是使用本金进行投资活动后而增加的资产的一部分,减少的所有者权益是使用本金进行投资活动后而增加的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偿还本金时,直接减少负债和对应的资产,不影响所有者权益。

对承担风险的负债而言,由于它在理论上是所有者权益,因此其价值变动实际上是权益估值问题。按照MM定理,随市价调整的部分是公司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是公司价值的一部分。在会计恒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承担风险的负债,其价值及其变动反映的是经济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都源于公司价值,体现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应当对资产进行调整。

例:假定某企业在某个时点发行承担风险的债务m元,到期时,持有者可以行使转换权转为股权(转换的股权价值为k元),也可以要求企业按照到期时的市价偿还。经过t期后该债务到期,市价变为m+n元。

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企业的会计处理为:

当形成承担风险的债务,其金额为m时:

借:资产 m

贷:负债 m

当该债务的市价变为m+n时:

借:资产-负债的市价变动 n

贷:负债 n

(1)如果该负债转股,转股金额为k时:

借:负债 m+n

贷:股本 k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m+n-k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n

贷:资产-负债的市价变动 n

(2)如果到期偿还该负债:

借:负债 m+n

贷:资产 m+n

借:费用 n

贷:资产-负债的市价变动 n

在上述处理中,“资产-负债的市价变动”表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值,是账面价值的变化,当前时点并无真正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果到期转股,这部分资产与转股形成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对冲;如果到期偿还,由于已用实际资产偿还了债务,这部分账面的资产需要核销掉。这样处理,一方面按照债务合同对该类金融工具进行了确认,另一方面,根据会计恒等式对市价变动在对应的资产方进行了计量,反映了负债的要求权变动,从而避免了计入所有者权益引起的误导,可以消除“反直觉”效应。

五、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结论

第一,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在于是否承担风险。负债收取固定收益,不承担企业风险,是定义清晰的合同。因此,理论上不存在承担风险的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承担了风险,在经济实质上应属于所有者权益。

第二,负债的计量需要根据负债的类型进行区别对待。对于不承担风险的负债,可以参照理论模型进行计量;对于承担风险的负债,由于计入所有者权益不能忠实反映债务合同这一事实,因此需要将该类金融工具归入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第三,承担风险的负债,其市价变动不应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承担风险的负债,其市价变动反映的是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动,源于公司价值。因此,对这类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时,根据会计恒等式,其变动不应计入当期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而应计入资产。

(二)局限性

本文主要从理论意义上研究了负债的边界及其计量,但存在局限性:

一是关于理论模型的负债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而言,承担风险的负债具有所有者权益性质,可以采用权益估值的方法对其进行定价。而现实中,这类金融工具的市价还会受到流动性和市场供求的影响,这与经验研究中采用股票价格衡量公司价值相类似。在个案中,某个时间内,市价的变动还包含公司价值之外的很多其他信息。

二是关于理论判断标准的主观性。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导致了会计要素边界的模糊化。会计在通过计量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动时,需要面临实质重于形式的判断。贝叶斯法则决定了判断需要建立在已有的信息和认知前提下,前提不同,判断也不同。本文提出了负债的理论判断标准,还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

猜你喜欢
市价变动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你的直觉靠谱么?
一手房空置税
变动的是心
纸币珍品受追捧,“四大天王”价更高
交易软件的特殊下单功能解密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