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汪国真热”

2020-05-03 14:04张佳宇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汪国真诗作人文精神

张佳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汪国真先生的诗歌在中国诗坛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长久以来有关其人其诗的争论一直不曾断绝,甚至出现了大众热捧与专家漠视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梳理“汪国真热”发展的始末,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实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汪国真热”;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失落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63-04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其内涵不尽相同,其核心涵义“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是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追求人的终极价值,包括高扬人的价值和理性、谋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重视人的终极关怀等方面”[1]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精神危机,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论争。虽然论争所引发的问题悬而未决,但其价值不可忽视,其对认识“汪国真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汪国真热”的兴起

“海子死了,汪国真诞生了,这是1989年6月以后中国文学所发生的最富戏剧性的变化。海子一举带走了农业时代的诗歌真理,并为‘汪诗的涌现开辟出血的道路。‘不合时宜的‘旧式精神使徒,最终让位给了一个肤浅的诗坛流行歌手。这正是‘历史的必然”。[2]学者朱大可的这段有关“汪国真热”的评说虽不乏义愤填膺之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汪国真热”的兴起实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困顿、务实的时代背景、对“第三代”诗歌的反叛、商业化宣传手段的介入成为“汪国真热”兴起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困顿、务实的时代背景

1990年被称为“汪国真年”,这一年汪国真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诗集一经问世,便抢购而空。之后,多次再版,创下了诗歌史上最高的销量。尽管诗集的出版缘于一件偶然的小事,但从根本上说是庞大的读者群体促成了诗集的问世,进而导致了“汪国真热”的出现。在“鸡汤文”泛滥甚至广为人们诟病的今天,汪国真那处处充满着正能量的诗歌,似乎很难令人相信会受到众多人的追捧。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而这种成长环境便形成了一代人特有的认知方式和追求理念。因此,只有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对“汪国真热”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判。梳理“汪国真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集中于1990~1992年,而这种热潮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此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调整期。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主流诗人选择回到书斋,将原有的激情投射到学问之中,以静观其变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精神气节。然而,汪国真却主动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以浅显直白、真切感人、基调高昂的诗歌内容,给予了那些渴望有所作为而又瞻前顾后的年轻人以前行的勇气,并且在他们困顿、失落时抚慰了其受伤的心灵。自然而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传抄汪国真的诗歌,甚至是促成“汪国真热”的出现。

(二)对“第三代”诗歌的继承与反叛

美国诗学理论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诗的历史是无法和诗的影响截然区分开的。因为,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3]意思是说任何诗人在受惠于前辈诗学的同时,也会深感覆盖于前驱的阴影之下而难以形成自我风格的压抑与焦虑。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汪国真诗歌对“第三代”诗歌的继承与反叛上。新时期,中国重启现代化进程,启蒙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然而,启蒙话语的流行并没有直接导致中国经济的腾飞。相反,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渐代替文化的位置,商人成为时代的英雄。于是,人文知识分子不得不抑制自己救国救民的激情,重新为个体奠基”[4]68-69,“第三代”诗歌由此应运而生。它以“反崇高、反英雄、反抒情、反传统,甚至是反诗歌”的姿态,对朦胧诗进行大肆批判,将个体从朦胧诗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情结中解放出来,强调对最普遍人生的表现。然而,它的普遍仍旧没有摆脱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而语言僵化的弊端则使诗歌走向了背离大众的轨道。与此相对照,汪国真的诗歌虽也强调对最普遍人生的表现,但它并没有完全抛弃朦胧诗的理想主义色彩,其基调高昂又节制的诗歌情感正适应了当下青年的心理。此外,汪国真诗歌从内容到语言再到形式的浅显易懂真正使诗歌走下神坛、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圈,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力。

(三)商业化宣传手段的介入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5]202在《感谢》一诗中汪国真这样真诚地表达了对读者知遇之恩的感谢。是的,汪国真的走红,的确源于大批青年读者的热捧。然而,汪国真诗歌能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广为流传,进而促成“汪国真热”的出现,却要归功于商业化的宣传手段。在“汪国真热”还没出现的前六年,也就是1984年,汪国真就已在《年轻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公认的、有影响力的诗作——《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然而,并没有形成热潮。直到1987年,《辽宁青年》正式向汪国真约稿,其诗作才以大规模的形式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在此期间,《追求》《读者文摘》等刊物也为“汪国真热”的形成尽力不少。即便是在“汪国真热”出现的年代里,汪国真诗歌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也离不开各大刊物及出版机构的鼎力宣传,比如“汪国真热”最初只是北京范围内的局部热,上海几乎没有人读过汪国真的诗歌。在这种情况下,《文汇读书周报》《文汇报》等刊物对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北京的“热景”进行大力介绍,使其迅速风靡上海。由此可见,商业化的宣传手段在“汪国真热”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汪国真热”的盛况,主流诗人大多嗤之以鼻,而在那个被称为“诗人已死”、出版社自负盈亏的年代里,自我诗作的无人问津却是一个既令人尴尬又不可磨灭的事实,这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被称为诗歌大国的国度里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二、“汪国真热”的走向

1992年以后,随着汪国真诗作问世数量的逐渐减少,“汪国真热”也由此走向降温。有意思的是,降温之后的汪国真诗歌,并没有就此走向沉寂。相反,它表现出了惊人的余热力,甚至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一)“汪国真热”的降温

“汪国真热”的降温,的确和诗人的转行有关,但也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密切相连。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汪国真诗歌自身弊端的积重难返。汪国真的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先天不足的:直白、浅陋、哲理化、缺乏诗意、“鸡汤文”……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对其弊端的指证。的确,汪国真的诗歌一改“第三代”诗歌语言僵化的弊端,但过于通俗化也使其诗歌思想流于肤浅。然而,通俗的形式与深邃的思想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也通俗易懂,但人们对白居易的评价之高,是由于其诗歌能让文盲听懂,但更是由于其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反观汪国真的诗作,尽管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大多都粗制滥造、流于表面,那么,过早降温是必然的趋势。第二,诗人心态的日益浮躁。无论是热潮形成之初还是形成之后,汪国真都廣泛借助各种宣传手段来扩大其诗歌的影响力,这使其诗作打上了深深的商业化烙印,也注定了其难以独善其身。成名之后,汪国真更是频繁亮相于各大媒体场合,甚至大放厥词要为中国文学攻下诺贝尔文学奖。如此浮躁的心态反映到诗歌创作上,便是诗歌内容的大量复制以及以往未发表作品的无底限出版。这种由诗作到诗人自身的彻底世俗化,在向来以清高自持的人文知识界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确有力嘲讽了主流诗坛,但也将自己送上了“不归之路”。第三,大众选择的多样化。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西方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为人们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汪国真的诗歌向来以高昂的主题、青春的姿态著称,但理想、激情、进取等名词谈得多了,久而久之,也会使人感到厌烦,更何况青年读者是在不断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洗礼、不断成长的。然而,令人心痛的是随着多元文化局面的逐渐形成,汪国真诗歌中的最后一点理想精神也被遗弃殆尽。

(二)汪国真诗歌的余热

进入21世纪之后,汪国真的诗歌并没有随着热潮的降温而走向冷寂,相反,他的某些诗作接二连三地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如《旅程》《热爱生命》《我不期望回报》《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等。课本、教材并不是一般的青少年读物,它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其“编选、审定也高于一般出版物,符合主流价值观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6]。由此可见,汪国真的诗歌虽是在商业化的造势下大热的,但还是有其独特魅力的。梳理汪国真的诗作,我们可以发现汪国真常常从自我经历或感受出发来思考当下青年所面临的青春、理想、成长、爱情、生命等困惑,并借助大海、高山、大树、大地、旗帜、远方、明天等常见的意象表现出来。因此,他的诗歌极易引起青年读者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其诗歌中所展现的昂扬、乐观、积极、自信的精神,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了前行的动力与重新出发的勇气。例如,其代表作《山高路远》中“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5]142所表现出的坚毅与自信,在任何时候读起来都会使人重燃斗志。即便是那些描写爱情的诗句,也处处充满了节制、爽朗、超脱的气息,这些都非常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思想的引导。然而,主流文化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汪国真诗歌真正价值的重新被发现,因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代表精英知识分子理念。

三、两个悖论

2015年,汪国真先生与世长辞,紧接着网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悼念活动。然而,随着诗人的离世,有关其人其诗的争议并没有就此终结。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汪国真热”的始末,发现它存在着这样两个悖论:第一,高昂的诗歌主题背后是规避;第二,大众热捧的另一端是专家漠视。

(一)高昂主题背后的规避

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塑形之际,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不免存在一定的迷惘、彷徨。这个时候,汪国真主动走到时代的聚光灯下接受大众的考验,的确是可歌可颂的,这也是主流诗坛最需要借鉴汪国真诗歌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汪国真就毅然担起了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重担。事实上,他只是通过委婉的方式将启蒙时代张扬的主体精神内敛起来了。例如,其著名的励志诗《热爱生命》看似洋溢着青春的情怀,实则处处流露着妥协之情:“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5]143然而,“意料之中”的是什么?汪国真并没有回答,也无法作出回答。类似的,还有《也许》《永恒的心》《怀想》《旅程》等诗作。对此,王晓华在《大转型时期的汪国真热》一文中作了分析,“他所擅长的是一种修辞术:通过语言层面的转换,原本被动的状态吊诡地再次暗合了主体的选择,个体似乎开始重新掌握生命的舵盘”。[4]70由此可见,汪国真的诗歌虽不乏真诚的成分,但也包涵着深深的自欺性。这与转型时期的时代浪潮有关,它的确使其诗作变得游刃有余,但也埋下了被评论家们诟病的祸根。此外,由于汪国真的人生经历较为顺畅、单调,因此他那些主题高昂的诗歌多是从自我感受出发来表达当下青年的困惑,而缺乏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然而,真正的诗人应该屹立于时代潮头,引领民众敢于直面人生,关注社会,从而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显然,汪国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大众的热捧与专家的漠视

青年们的争相追捧,促成了“汪国真热”的出现。然而,与这种局面截然相反的是,评论界对“汪国真热”的态度可谓是极为吊诡:大多数学者对“汪国真热”抱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只有极少数学者注意到“汪国真热”的存在,并写文章加以探讨。例如,魏义民的《“汪国真热”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冯金彦的《汪国真乎?汪国假乎?》、北极的《汪国真现象及其批判》等。他们普遍认为,汪国真的诗作缺乏艺术性与思想性,只是在形式上稍加改观的“鸡汤”复制品。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上,汪国真的诗歌的确难以占到重要的地位,其缺陷也是明显的。然而,它能形成一种社会热潮,实在是一件值得评论界深思的事情。有意思的是,评论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对其进行公正对待,直到诗人离世有关其人其诗的争论依旧没有断绝。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评论界批判精神的缺乏。一直以来,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被称为“社会的良知”,其批判精神的缺乏实则是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漠然。但是,真正有责任的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及时给予迷惘的大众以正确的引导。评论界的置之不理或片面否定,不仅会影响到大众的认知,而且使诗界无法及时从中汲取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在“汪国真热”兴起之初,读者直接越过评论界促成“汪国真热”的出现,本身已足够让评论界认真反思自己角色的被迫缺席。

从1990年汪国真诗歌的大熱到现在,近三十年已过去了。如今,当我们再次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汪国真热”时,可以发现其兴起、降温及余热均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当然,相比主流诗坛,汪国真的诗歌不乏各种各样的弊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陈家兴所说:“回首往昔,汪国真们用或许浅近的笔触慰藉了一代青年人的心灵,那么今天的文化人又该以什么样的精神养分致这一代人的青春?这是汪国真的离世留给我们的深层思考。”[7]

参考文献:

[1]苏濛.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失落[D].扬州:扬州大学,2005:9-10.

[2]朱大可.守望者的文化月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3.

[3]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

[4]王晓华.大转型时代的汪国真热[J].社会观察,2015(6).

[5]汪国真.汪国真诗文全集:第一卷[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

[6]孙桂荣.汪国真诗歌与青春文学的文化模态分析[J].南方文坛,2014(3):113.

[7]陈家兴.谁来点燃这一代人的青春[N].人民日报, 2015-04-27(5).

On WANG Guozhen Phenomenon

ZHANG Jiayu

(Faculty of Art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Mr. Wang Guozhen's poetry has had a wide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poetry circle.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debate about his poems has been continuous, and there are even two opposite situations: public enthusiasm and expert indifference. After sort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Guozhen Phenomenon", we can find that this incredible phenomenon is actual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since the 1990s.

Key words: WANG Guozhen Phenomenon; since the 1990s; humanistic spirit; lost

猜你喜欢
汪国真诗作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跨越自己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跨越自己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述说
跨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