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官屯泥塑的艺术特色及传承

2020-05-03 13:46刘静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传承

摘要:本文以聊城市东昌府区马官屯的泥娃娃为切入点,展示了聊城马官屯泥塑的历史与特色,不仅给面临危机的马官屯泥塑以全貌,探寻其发展出路,更重要的是想说明,在面临社会转型时,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城镇、都市甚至国家息息相关。

关键词:马官屯泥塑;艺术特色:传承

泥塑艺术是一种代表着人类审美观发展的工艺美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历史上聊城作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观、寺院以及各种神庙比较多。但是聊城属平原地带,缺少石料,加之运输等比较困难,因此,聊城供奉的“神”多数是泥做的,这也促使聊城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泥塑。

一、聊城马官屯泥塑的发展史

聊城马官屯泥塑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郑家祖籍山西洪洞县,捏泥人的手艺自山西迁来时世代传承下来,向上无人可考。仅知是曾祖父将手艺传给祖父郑立井,祖父又将手艺传给父亲郑金香,到郑克勤的徒弟李延平五代传人。

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点,被赋予了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官屯泥塑借运河开通、社会转型的东风,开和应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后期聊城段运河停运,马官屯泥塑也走向了滑坡。泥塑艺人的生活条件差,常以村头的草棚为工棚和生活之所,制作简单的泥塑,沿街叫卖以养家糊口。文革时,大量珍贵的泥模遭到破坏,艺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转行,从事泥塑生产的两大家族之一的宋氏家族由此退出了泥塑创作、生产的舞台。马官屯泥娃娃的艺术传承与保护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损失。20世纪后期,工艺美术水平逐步提高,新型的塑料、聚酯玩具进入市场。这使马官屯泥塑中尚且有一定市场的响系列终止了营业性销售退出市场。

现在马官屯泥塑仅是在人们只在逢年过节闲暇时供人把玩或作为馈赠品。规模化的、营业性的生产,独具特色的影响力等属于马官屯泥塑骄傲的优势已经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静寂而逐渐成为历史。

二、马官屯泥塑的艺术特色

马官屯泥塑的种类有很多,泥哨、泥娃娃等。按功能分为两种:玩具类、陈列类。

玩具类主要有响系列、活头娃娃系列、不倒翁系列等。响系列,即泥哨。在儿童玩具匮乏、单调的年代,泥哨是聊城及周边一些地方孩子们手里最常见的玩具。活头娃娃系列是马官屯泥塑的一大特色,活头娃娃的头部与身子是用弹簧连接为一体的。活头娃娃的头是可以自由摇动的,只要轻轻拨动他们,这些泥娃娃就会摇头不止,别有一番趣味。这一系列艺术性很强,现存的模具中还有戏曲故事中打金枝一戏。陈列类的泥娃娃主要是农民系列。这一种类的泥人都是烧制的,它们的身子和头是分开制作的,可以分别搭配。泥人的造型具有特色:厚嘴唇、前额突出、下身厚重。泥人的结构严谨,形态各异。

源于生活,适度夸张的造型特色。马官屯泥塑的创作建立在真实存在的基础上,造型并没有过多的神秘色彩,造型大多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响系列中常见的金蝉、麻雀等飞禽,鹅、公鸡等家禽;农民系列主要以农民劳作、休息、玩闹为原型;活頭娃娃系列中常见的是劳动人民喜爱的历史人物或者戏曲人物。马官屯泥塑具有写实性,也具有夸张性,它把现实物象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变形后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夸张的泥塑作品与中规中矩的作品形象比起来,更能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更能引起观者在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亮丽鲜活、敢于尝试的色彩和纹饰。马官屯泥塑色彩亮丽,直接用红、黄、绿等原色较多,作品更加明快、喜庆。除了原色,马官屯的糊彩尤其有特色。糊彩的使用不仅弥补了泥塑的缺点,还能使其更加饱满、鲜活。马官屯泥塑的纹饰从自然生活中取材,纹饰有三种类型;第二种纹饰是植物纹,主要运用在胖娃娃和泥哨上,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把它们画在适当的部分,还有一种是在农民系列身上故意制造的龟裂纹,混合入特殊的泥土、红砂土制成,使泥人更加具有沧桑感,突出农民的特色。马官屯泥塑纹饰虽然简单,但都是艺人经过长时间对各种形态进行主观创作,自由地将装饰图案与造型相结合,使整个艺术形式更加趋于完美。

三、马官屯泥塑的保护与传承

当下,马官屯泥塑尽管已经受到保护,但相对的传承并不尽美。目前从事马官屯泥塑的艺人除了郑氏家族的传人郑开方、李延平外,已经鲜少有人在制作泥塑,而马官屯泥塑泥模如今仅剩七套。民间技艺需要传承,因此民间艺人命名、等级评定、资金奖励的措施有待采取。随着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青少年对这些民间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因此运用媒体传播的力量,节庆传统民族活动的感染力,及培训班、讲座的开设,可以增加大众对马官屯泥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此外,在普及马家屯泥塑的基础上,要与提高相结合。可以适当的加强系统性的学术研究,将马家屯泥塑融入课堂,增加青少年对马家屯泥塑的接触与了解。在聊城大学中有多位学者、教授从事民间艺术的研究,可以学习东昌葫芦,将马官屯泥塑推广进大学,与多位学者合作交流,推进马官屯泥塑的传承、发展。还可以丰富马官屯泥塑的取材,尤其是活头娃娃系列,不应该局限于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像李延平师傅在制作泥哨和埙时,学习、吸收了渗墨技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技艺的创新。对马官屯泥塑的传承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不再消亡、损害,而是要在保证其不再消亡退步的基础上实现推广创新,推动马官屯泥塑的普及化,大众越了解,马官屯泥塑的前景便越广。

作者简介:刘静(1995-),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传承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