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习者的读帖方法刍议
——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

2020-05-05 00:48刘振范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读帖颜真卿章法

刘振范,田 聪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道门槛。读帖,就要品味作品所透出的总体风貌,分析研究作品的运笔和结构规律,赏析作品的艺术价值,领会作品精神,吸收作品的精髓为我所用,获得诸多思考和启发,获得对作品的总体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1]。

关于读帖,古代书论中多有涉及,唐代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2](P126)。临帖之前要观察精微,方能做到形似。北宋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2](P355)。清代梁同书说:“遇古人碑版墨迹,辄心领而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2](P613)。读帖要与古人会话,要走进碑帖世界,揣摩古人书写的心理状态,才能得其精髓。

本文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对书法临习者的读帖方法进行考察。

一、 整体观察

(一)读内容

读帖首先要读内容,即对碑帖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这是了解和揣摩古人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

文字内容是作品欣赏时所能凭借的线索。[3](P131-133)如果我们从文字内容对书法创作细致分析的话,就会清晰地发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其释文如下: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图1)

图1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的内容是追叙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平叛战乱,其兄和其侄为叛军所害的经历,颜真卿悲痛之极为亡侄颜季明书写了这篇悼词。

如果我们不读内容,就不能全面理解颜真卿当时书写文稿的心理状态,不能全面体会字里行间颜真卿流露出的悲愤激昂的心情,也不能全面解读其笔法、章法、结体和墨法等艺术效果。

(二)读章法

读章法就是读出作品中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大小、轻重、字组、错落、疏密等关系。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2](P646)。这是王羲之对章法的理解和要求,即各元素之间要寻求变化,避免雷同。

章法指一件书法作品中各种视觉因素的组织[4](P78)。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帖中的第三行“蒲州”比较大,而第二行“光”比较小,形成大小对比;帖中第三四行“刺史上轻车”比较重,“夫使持节”比较轻,形成轻重对比;第一行有“九月”两字组,其余为单字组,第三行有“使持节”三字组,第十八行有“呜呼哀哉”四字组等等,全文还有其他的一些字组关系,形成了全面的字组变化;第九行“戬穀何图”等几字有明显左摇右摆的趋势,形成错落对比;前文“孤城围逼,父陷子死”直到全文结束一疏一密,形成疏密对比;从全文开篇直到“呜呼哀哉吾承”基本以行书为主,书写速度较慢,而“呜呼哀哉”直到全文结束以草书为主,书写节奏较快,亦行亦草,快慢相间,较好地呈现了当时颜真卿创作时的情感变化。

(三) 读墨法

读墨法是指读出作品的墨色变化。

孙过庭《书谱》说:“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2](P128)。“燥”与“润”、“浓”与“枯”就是墨色的变化,可见我们要仔细观察墨色之间的变化。

《祭侄文稿》墨法丰富,全文二百三十四字,只蘸了七次墨,通过笔墨艺术效果将作者情感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第一行“维乾元元年”到第三行“蒲州诸军事”为第一次蘸墨,墨色由润变枯,线条逐渐变细;从“蒲州刺史”到“阶庭兰玉”蘸第二次墨,墨色依然由重而轻,笔画由粗而细,较多的牵丝连带,都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方凭积善’涂去)”到“称兵犯顺”蘸第三次墨,从“尔父竭诚”到“俾尔传言”蘸第四次墨,从“尔既归止”到“孤城围逼”蘸第五次墨;从“父陷子死”到“及兹同还抚念”蘸第六次墨,“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用墨浓厚,体现了颜真卿真切的丧侄之痛;从“摧切震悼心顏”到“呜呼哀哉尚饗”为全文最后一次蘸墨。最后三行由慢促疾,宛如飞瀑流泉,湍流直下,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呜呼哀哉尚饗”的狂草写法,出现又一高潮,使得前后文呼应,也成为了文稿最后的情感宣泄巅峰,这种墨法的呈现效果正是对颜真卿当时的悲愤情感最好的诠释。

从《祭侄文稿》中多处用渴笔涂抹修改的迹象可以看出:颜真卿在书写此稿时心情极为复杂,有悲愤,有沮丧,有痛心疾首,有撕心裂肺,亦有痛不欲生。因此,颜真卿书写时无暇顾及笔墨技法,他书写的不是字,是满满的情感交织的复杂心情。他思绪万千,下笔生风,即便笔中墨已耗尽但仍继续书写,这些干枯的笔墨和线条,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更是人书俱老、自然天成,这使得作品中具备了浓、枯、干、润、淡、虚、实的丰富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二、局部分析

(一) 读点画的基本形态

点画是书法章法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是章法构成的基础。[5](P169)

唐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2](P130)我们可以看出在孙过庭眼里,点画是一个字乃至整篇章法的基础,因此读点画即要读准它们每一个细节的变化。

读帖时可以用点画比较的方式来观察分析,如点的基本形态变化:《祭侄文稿》第一行第一个“元”字的点,藏锋入纸,轻按笔,短暂行笔,收笔有稍微露锋,为典型的横点。第二个“元”字的点和上一个点相比较,向右倾斜角度更大,更饱满一些。横的基本形态变化:《祭侄文稿》中第一行两个“元”字的横,一短一长,一轻一重,富有变化。第五行的“清”字三个横排列关系不同,第一个横离下面两个横较远,形成了上疏下密的空间关系。竖的形态变化:《祭侄文稿》中第三行的“州”字,前两竖为相背,后两竖为相向。而且三个竖的粗细不同,第一个竖由细渐粗,第二个竖粗细均等,第三个竖中间粗两头细,形成了粗细和向背变化。钩的形态变化:《祭侄文稿》中第一行两个“元”字钩的变化不同,第一个“元”字的钩放的比较开张,第二个“元”字的钩比较含蓄,形成一放一收的收放变化。

(二)读笔法

即读书法运笔的基本方法,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在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外拓、圆转和篆籀笔法是其最基本的三大笔法。

1.《祭侄文稿》第一大笔法:外拓

晋唐以来的书法家用笔习惯以内擫法为主,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突破了晋唐的藩篱,用笔以外拓法为主。孙晓云在她的《书法有法》一书中说:“左转笔时,掌心稍向下、向内倾,即是“内擫”。“外拓”刚好相反,是掌心稍向上仰[6]。在《祭侄文稿》中,表现外拓笔法的字很多,列举如下:左右结构的有“维”“乾”“次”“刺”“酌”“期”“何”“祸”“谁”等等。

2.《祭侄文稿》第二大笔法:圆转

从《祭侄文稿》整体用笔来看,以圆转为主,方折较少。圆转,笔法在行笔过程中将笔尖藏于中间,线质立体而有弹性。方笔实际上为两次折笔的组合,圆笔不过是在点画端部施行环转而已。[7](P4)如第三行的“蒲州”二字,第四行的“刺史”二字、“开国”二字,第17行的“荼毒”二字,外拓圆转表现较为明显,第四行的“轻车”二字线条浑厚圆劲,饱满且富有立体感;第五行的“清”字用笔多处藏锋,线条呈圆柱形,内敛而圆厚。

3.《祭侄文稿》第三大笔法:篆籀

“篆籀气”为传统书法赏评视野中对作品风格的一种意向归属。[8](P157)篆籀笔法的运用使得《祭侄文稿》具有了古朴淳厚之气,不像魏晋时期那么飘逸灵动。如“蒲州、轻车、清、摧”等字;《祭侄文稿》虽是行书,但保留了一些颜真卿楷隶的特征,让作品奇趣迭出,如“州、杨、图、开、门、陷”等等楷法笔意,“既、承”收笔处的波挑状为隶法笔意。

(四) 读结体

即读它的结字规律。《祭侄文稿》的结体和以往魏晋时期的结体有所不同,颜真卿以“外拓法”在唐代别开生面,形成了一种开张宽博之势。例如第一行左右结构的“维”字,左右之间开合很大,形成了中间疏两边密的空间关系;第一行左右结构的“次”字,“两点水”明显比右边的“欠”要低,形成了左低右高的错落变化;第二行的单一结构的“三”字,上面两个点向左上角方向倾斜,下面的横向左下角方向倾斜,形成了左开右合的开合关系;第十六行上下结构的“覆”字,形成了两种对比关系,一是中宫舒朗四周茂密的疏密关系,二是上半结构朝左下,下半结构朝右下,形成了倚侧的矛盾关系;第十七行上下结构的“毒”字,上部分收成一个点,下部分放射开,形成上收下放的收放关系;第九行包围结构的“图”字,框里面左边茂密,右边舒朗,形成了左密右疏的空间关系。

三、结语

读帖是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书过程中常常走进一个误区,总把书法停留在技的层面,而忘记了古人所讲的“佳帖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法,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时时临摹得到的仅仅是形似,而读帖达到的却是入神,是妙处,是道的升华。学会揣摩和思考,学会读帖,才能道技合一,学好书法。

猜你喜欢
读帖颜真卿章法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质地
颜真卿拜师
多一分不平凡
劝学诗
读帖: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先锋”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章法教学之道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