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究

2020-05-06 08:59马晓晨赵晓珂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三全育人

马晓晨 赵晓珂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育人”越来越成为资助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如何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将育人理念贯穿始终,仍然是资助工作目前面临的重点与难点。文章从“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育人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构建“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三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困难学生

资助育人对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有促进作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在高等教育领域,多元一体化的资助育人机制正逐步完善,但经济帮扶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立德树人才是资助工作的长远目标。资助育人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也为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新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分析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资助育人模式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要求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将育人主线贯穿于全过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资助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心理上疏导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为目标的育人理念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可见,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生命和灵魂,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如何将育人功能在资助工作中最大化发挥,构建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资助工作在“精准”层面的认定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以后,高校学生资助理念得到深入推进,建立了多领域针对精准资助的完善体制,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发展。“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顺利入学、正常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保障,奖学金、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为其提供学习动力和发展支持,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已从经济帮扶走向了资助育人,逐步实现从入学到就业的科学化、体系化资助。尽管国家、社会对高校资助力度越来越大,高校也越加重视,然而,近年来的资助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管理上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更偏向于资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资助育人工作上重视程度略显不足,投入精力也不够,导致育人效果不尽人意。一些高校存在资助育人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下、缺乏热情等状况,育人功效难以实现。一些受助学生逐渐暴露出目标规划缺乏、感恩意识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部分受助学生对于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关怀没有充分感悟,甚至滋生了“不拿白不拿”的想法,尤其是在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环节,少数学生出现违约现象,诚信问题不可忽视。

(二)制度上平台体系缺乏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虽考虑到育人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系统、完善的平台,导致具体工作难以实施或者难以保证效率。在体系构建上,学生资助仍以生活保障性的经济帮扶为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发展性支持也有待加强。对此各高校也有很多创新工作和尝试,例如天津大学学生资助中心成立了“UP訓练营”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取得很好的反响効果,促进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如何因地制宜地搭建适合本校的资助平台和体系,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工作上人文关怀不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抑郁等心理,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的高校中,与同学间过大的贫富差距会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少数学生还会由于攀比心和虚荣心,掉入“校园贷”、“套路贷”的陷阱。此外,辅导员、班主任等由于自身成长经历不同,无法保证与学生产生“共情”,尤其是在一些资助项目的评定与款项的发放上,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而充分的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5]。因此,资助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经济帮扶上,更要对受助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灵上的人文关怀。

三、“三全育人”模式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学生资助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努力构建“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三全”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综合施策、持续发力,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助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完成学业。

(一)努力构建“全过程”资助体系,保障学生基本发展

(1)高校要建立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基层就业及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生保险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涵盖整个大学学习教育工程,努力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跟踪。持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提高资助对象精准程度。

(2) 重点把握入学和毕业两个关口,严把大学生活的“起跑线”和“最后一公里”。针对新生,在录取通知书中放入资助政策宣传手册与家庭情况调查表;依托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提前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谈话和家访,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就业季,辅导员一对一进行简历指导,并对有相關需求的学生提供模拟面试机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提升面试抗压、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应聘面试实战技能;针对外出求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提供交通补贴,鼓励学生拓宽视野。

(3)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中西部生源、建档立卡、低保、单亲等学生,要给予特殊帮扶,在评选奖助学金时重点考虑。比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专门辅导员,设置专门勤工助学岗位及各类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针对家庭遭遇灾害或因病致贫等突发情况学生,启动临时困难补助或专项基金。

(二)努力构建“全员化”育人机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学校层面。面对成长环境艰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诉求和个人实际情况,及时提供心理帮扶、学业辅导、就业引路、创业扶持等帮助;开展学生党员与经济困难学生“一帮一”活动,定期交流,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帮扶,为学生们带去关爱。

(2)社会层面。充分借助校友资源,一方面高校可构建“校友面对面平台”,邀请知名校友与困难学生访谈交流,用榜样力量激励大家“助人自助”,借助资助给予的力量,充分发挥资助的价值;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走访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交流学习中,感恩成长。

(3)学生层面。高校要在优秀学生中树立励志典型,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寻找在道德模范、刻苦学习、科研学术、公益志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在大学生中能够起到榜样作用的优秀学子,展示他们自强不息的成长故事,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中奋起拼搏,培养他们奋斗自强、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

(三)努力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教育培养体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1)加强励志奋斗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奖学金的能力提高功能,坚持学生奖学金与学生专业成绩与第二课堂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努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才能获得奖励资助”的观念。可以设立科技创新、文体发展、外语学习等多种专项奖学金,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力求实现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全面化发展。

(2)加强诚信和金融防范主题教育。高校应结合资助育人工作实际需要,每年定期开展“诚信校园行”、“防范不良网贷”等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讲座、宣传教育、知识竞赛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个人征信、金融常识等相关知识,号召学生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强化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3)加强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一方面可以丰富育人形式,通过组织受助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等,润物无声地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思维当中;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感恩教育监察机制,将这一方面列入德育考核,在学生评奖评优时重点考虑,以此监督和引导学生养成“饮水思源、感恩回报”的观念,使学生资助工作切实发挥作用。

(4)加强实践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投入专门经费,鼓励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类学术发展、社会实践、出境交流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同时培育发展性资助育人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帮助困难学生既获得劳动报酬,又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

[2] 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810/t20181026_352850.html,2018-10-22.

[3] 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2016.

[4] 王俐,王前.“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9(05):60-64.

[5] 涂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7(08):3-6.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