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现实检视

2020-05-06 08:59钱亚琴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辅导员

摘 要:作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其工作涉及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好坏与否则与其职业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素养缺乏、工作能力欠缺、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等现状,应坚持以改善外部制度环境为保障,以加强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力度为重点,强化高校辅导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为核心的多途径提升策略,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向更高质量纵深向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学术界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不少,而对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前现状的表层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这些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引人深思的发展障碍,如工资待遇低、日常工作繁杂、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并引入绩效管理,加强外部监督等。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现状做进一步探究,分析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提升途径方面趋轻避重,往往注重外部环境的改善,而没有强调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更忽视了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应保持与时俱进这一重要特点。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再一次表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论文立足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素养缺乏、工作能力欠缺、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在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认真领会我国最新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中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内涵,从外部政策和学校培养两方面着重加强改善的同时,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不仅能够为当前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夯实理论基础,更能为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面临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辅导员队工作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管理者向服务者、低学历向高学历转变。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提出,“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这喻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迈上新阶段。然而在取得种种新成果的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能力欠缺、知识储备不足。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引路人,负责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谈吐举止对学生时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过4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而作为实现教育根本任务中重要力量的高校辅导员群体,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以及对共产主义信念的不懈追求。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不仅没有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严格要求自己,更是丧失了对自身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工作能力欠缺

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日常工作的质量,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建设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努力下,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部分辅导员工作能力能力提升没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一,高校輔导员工作重心出现偏差。高校辅导员整天忙于日常学生的具体工作,却大大忽视了“思想育人”这一重要板块。在某项对高校辅导员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辅导员在学生日常工作中所花费的精力占到了68.8%;76%的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都超出了工作职责范围”。由于缺乏对学生整体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体情绪的沟通,不仅造成辅导员自身工作重心的主次颠倒,也给日常工作增加了阻碍。第二,工作方式落后老套。一方面,教育方法固守传统,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学生交流时更喜欢权威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认为辅导员日常工作就是处理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琐事,扮演好保姆角色。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不善于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缺乏应有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网络舆论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三)知识储备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技能不强,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多变的心理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科背景单一。当前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化,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展开,就必须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高校辅导员的知识面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狭隘和单一的结构。二是科研能力薄弱。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的不足不仅表现在仅仅固守本专业知识,还表现他们因忙于日常琐碎事务,缺乏将日常教育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探索,这就导致他们出现理论意识不强,科研成果不丰的尴尬境地。由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任务,使得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工作时,大多数采取的是经验型方法,缺乏缜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为了提高工作速度,他们习惯套用陈旧的方法;因为满足现状,大部分辅导员缺乏对案例的实质性分析和细心总结。由于缺乏积极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探索,他们的科研水平暴露的一览无余。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归因

溯源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冲击、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培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以及辅导员自我职业的定位模糊这几个因素。

(一)社会不良因子对高校辅导员的影响

当前国际局势动荡起伏,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期。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原有的价值体系遭受严重冲击,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大环境下,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另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中功利化观念的驱使,拜金之风和享乐之风在辅导员群体中开始盛行,为人民服务、为学生奉献的人生理想在利益面前变得分文不值。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一些辅导员选择跳槽来改变自己现有的职业现状,这不仅使得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更是阻碍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培养工作缺乏重视

当前,在一切向科研任务看齐的高校中,以教育引导人为主要目标的辅导员工作则显得微不足道,一些院校领导甚至对辅导员工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任课教师同样可以肩负,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两个个方面:第一,专项培养机制缺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近年来加大了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重视力度,通过颁布各项文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做了总体性概括,由于没有做具体化要求,部分高校采取流于表面的形式,很少将相关部门的政策要求落入实处。第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的奖励标准普遍以科研成果为主,甚至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由于忽视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工作的特殊性,因而也就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积极关注。

(三)部分辅导员自我职业的定位模糊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暴露出的问题背后的原因,追究到辅导员个体自身,则体现为辅导员群体自我职业定位存在模糊。第一,工作性质定位不准。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及其定位出现偏差,错误地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即是“看护员”,只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现事故,也不会因此受到上级领导的“烦扰”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言,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确立至关重要,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其对学生的影响和指引作用巨大,一旦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性质的定位出现偏差,将会引发诸多不良后果。第二,自我要求松懈。由于日常工作的事务繁杂,缺乏自我学习的时间,这也导致一些高校辅导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而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自身是否具备科研能力和水平,则很少有人关注。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不仅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注定不是一方发力,在坚定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高校对辅导员群体的重视与培养力度,同时,作为辅导员个体自身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坚持以改善落实外部政策环境为保障

第一,严守准入制度。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潜在能力与技巧,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学校应考虑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潜力,严把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以便为今后的学生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落实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治校之本。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的提升建设,要求各个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结合高校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设计符合本校校情的辅导员职业提升之道,从而进一步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更高台阶。第三,完善评价制度。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業知识与技能,高校要照顾到辅导员群体的特殊性,制定符合辅导员群体的评估及奖励机制。

(二)高校应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力度

高校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力度,探索最优的培养模式是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第一,加大重视力度。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不仅体现在采用弹性的奖励机制,通过将奖励机制与考评机制的有力结合,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有机统一,从而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最大热情。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阶段性培训尤其是新入职的辅导员,通过阶段性培训,强化高校辅导员对自我职责的定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二,展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本质是精神关怀,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应多与辅导员沟通,要注重倾听辅导员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和生活困难,解答他们的困惑和提供物质帮助,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工作。第三,创造良好条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高校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因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努力为高校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而在众多的环境氛围中,可以适当营造激烈的良性竞争环境,将辅导员工作是否有作为与考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辅导员群体内部的竞争意识,从而在竞争中大幅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各项能力与水平。

(三)高校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坚持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这是作为一名高职业素养的高校辅导员努力提升自我的核心,更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强化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既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又要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第一,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坚定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3]。要在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功底,尤其是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其自身的政治素养对学生的三观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做好自己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重要精神,熟练掌握国家大政方针等政策,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做好人生导师。一项工作能否做好,取决于这项工作的从业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有精准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角色代入恰当,对辅导员处理繁杂的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同时也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4]高校辅导员身份的双重性,要求他们作为教师,辅导员应做到传道受业解惑,认真做好人生导师的本职工作;作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应本着真诚、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和学生沟通,从而把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坚持终身学习。一方面,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然也是一个科研水准过硬的研究者,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多阅读,多实践,多思考。高校辅导员要想获得积极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适应当前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树立研究意识,并以“专家型辅导员”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另一方面,“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适应当前社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它贯穿我们的一生。作为高校学生思想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面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以及当前教育对象的极具个性化,辅导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通过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来有序提升自我,使自身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事件。

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多方合力的共同作用,它不仅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提升,更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只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才能真正落入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03-27.

[2] 蒋连霞,刘社欣.角色期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78-80.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9-21.

基金项目:文章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之“丙辉网络思政中心”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gjh4-4。

作者简介:钱亚琴(1994- ),女,汉族,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现状分析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