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职思政理论课“六方合作”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2020-05-06 08:59王凯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新时代

王凯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面临新任务,如何有效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思政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殷切希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开好思政理论课,是当前所有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难点。文章从新时代特定背景入手,结合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推进的思政理论课“六方合作”协同育人改革,从地方高职思政教育特点、学情分析、客观条件及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着力构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情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思政;协同育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大意义出发,多次就如何在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最具活力与希望的群体,育人水平关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正因如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挑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更应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出发,积极整合各方力量,整体优化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动找准符合高职院校育人特质的思政教育全方位整体联动合力育人机制,全面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更好的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9年11月,本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需要,在专业调查网站发布了关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现状的专题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共计收到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师生共计1227份问卷反馈,有效答卷1101份,其中,教师反馈146份,学生反馈955份。经过系统归集,就目前省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情、学情等基本现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专职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实践经验不够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均能严格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思政理论课程,不少院校除开齐公共必修课外,还针对本校实情开设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思政类选修课,要清醒的看到,课程开设越来越齐全,对思政专职教师队伍素质要求势必越来越高。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个观点。调查中,有45.1%的受访者认为本校思政专职教师比虽未达标,但仍严格按照师生比1:350总要求逐年引进、充实培养。对本校近年引进专职教师渠道,82.4%受访者表示“通过公开招聘在应届毕业生中引进”,“在机关党务工作者中选拔转岗担任”仅占7.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专职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足够专业知识背景,但是社会实践经历、党务工作经历、基层锻炼经历相对匮乏,在开出开好优秀思政类选修课以及指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时,短板明显。

(二)教材建设模板统一、学情区分不明

思政理论课因其特殊性、重要性,长期以来,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不分本专科,均采用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当前为新修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版教材。在针对本校思政理论课辅助教学资料采用情况调查中,90.3%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或从未见过”,只有3.8%的学生选择了“有配套辅助教材或校本教材”。部编教材权威性、专业性毋庸置疑,使用统一教材也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规律的必要之举。然而,也要清醒的看到,高校逐年扩招,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本、专科生学情差异巨大也是社会发展不争的事实,省内多所高职没有根据高职学生自身学期编写、使用符合特点的教辅资料也客观存在。如果没有立足本校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教辅资料作为补充,学生,特别是大量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不高的专科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性、针对性恐怕很难得以实现。

(三)教学场地单调、阵地拓展不足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生在课上学,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导致高考要考的,考点最热的成为了思政教学指挥棒,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无从谈起,走出校外更是天荒夜谈。兩耳不闻窗外事,经历过高考系统训练的大学生,在回答调查问卷时,也用自己的选择深刻传达了这一固化思维。68.2%的受访者对所在学校是否建设有思政校外实训基地表示“没听过,不知情”,19%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过思政实践教学”,另有5.3%的学生表示“在校期间长期到校外开展思政实践”。这样的结果,诚然有学生不关心、不知情的原因,也有教师们因为怕担风险、嫌麻烦等因素从中作祟,更有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的因素。一二课堂无法真正打通,校内校外教学无法有机统一,何谈真正实现思政理论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何谈真正实现校内校外协调育人机制的有效建立。

(四)施教对象素质较低、学习兴趣不强

高职教育连年扩招,高职院校逐年新设,专科类大学生入学门槛不断下探,高职专科生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逐年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甚至在部分沿海发达城市,高职类专科教育已经初步实现“零门槛入学”。在国家高职教育每年扩招100万的大背景下,随着退役士兵、失地农民、下岗工人等“四类人员”开始大量走入高职院校,放下工作捧起书本,大专教育已经逐渐朝着社会化教育趋势发展且不可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次调查问卷中78.4%的教师受访者认为“学生难教,不愿学”,超过7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知识“不是很有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选项中,66.8%的学生认为“知识枯燥,不易理解”或“过于说教,不感兴趣”。仅有不到7%的学生谈到思政课学习时选择了“学得认真,很有帮助”。如何激起高考录取分数线仅有150分左右,甚至不要录取分数线的高职大学生、社会考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金课”,亟待思政教师们思考。

二、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改革破局之道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月十八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方向。八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在明确思政改革方向基础上,就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设计蓝图”。针对问卷反映的四大类问题,两个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就是要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在建设内容、工作格局、同向同行等方面上下功夫,系统思维、协同推进,统筹推进各项建设。

本课题自实施以来,项目组成员结合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省级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统筹校内外六方力量,系统开展协同育人相关研究,建立一支“上”(学院党委)、“下”(各级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左”(专业课程教师)、“右”(学工、辅导员队伍)、“中”(专职思政课教师)、“外”(致富能手、优秀校友等)全方位协同育人队伍,通过“三个覆盖”,大力推进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取得实效,有效解决了思政专职教师力量不足、社会阅历不够等多种弊端。主要做法如下:

(一)注重“课堂”+“讲堂”,实现育人途径全覆盖

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针对讲、学形式单一、方式乏味的弊端,探索采用翻转课堂、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辅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慕课等新型教学资源方式,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充分运用学习强国、易班、学习通等网络思政教学资源,智慧课堂、超星平台、学银在线和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库等,建设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共计1000余节。同时构建以学院官方微信、企业号和各部门网站相互补充的网络思政教育格局,多维度协调育人,实现取长补短、形成自身优势。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体思政教师成为院级课程思政项目共建人,通过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专题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储备课程思政优秀案列40余项,3门课程推荐参评省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同向同行。课外利用开展思政讲座的形式,创新开展“沱江潮”·六大讲堂形成品牌,年均举办讲座30余场次,师生受众达1.2万余人次,邀请包括复旦大学陈果博士、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在内的六大讲堂专家登上校内思政讲堂,极大的丰富了在校大学生思政课外精神文化生活。

(二)注重“课内”+“课外”,实现育人时间全覆盖

认真梳理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思政理论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统筹安排课堂要“教”的与课外要“做”的。特别是在每年制定大专人才培养方案时,统一把三门思政课程的实践学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各教研室在期初把学期课外实践纳入学期课程教学总体规划,制定落实教研室课外实践清单,教师自选清单组织实践教学,教研室统筹安排抓好落实,特别注重围绕近期重点、热点社会问题抓好课外实践形式创新。近两年,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微视频大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PPT制作大赛、新时代内江精神“怎么看、怎么学、怎么传”演讲比赛、心理艺术作品展等思政课外实践活动24场,特别是在全省高职院校中首开先河,举办主题思政晚会获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评价。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内思政教学的有益补充,其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三)注重“校内”+“校外”,实现育人空间全覆盖

学院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对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政课程、听取思政课堂做出具体要求,将各级党组织书记抓思政育人效果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目前,学院每学期党委书记、院长带头走上思政讲台形成制度,党委班子成员每学期必开思政讲座,各级党总支书记、学工系统干部每学期必上思政主题党课或形势政策课。同时,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是思政理论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党委书记每学期参加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每学期走进思政课堂带头听课。校内抓系统,校外抓全面,思政教师注重把思政小课堂搬到大社会,今年以来,在学院对口帮扶的内江、宜宾、凉山三个地市州的7个贫困村,思政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强化贫困村思政教育,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挂牌建设了7个大学生思政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邀请致富能手、优秀校友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择机开展思政主题教育,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不定期对脱贫群众、困难村民进行党情国情、形式政策、民族政策、感恩教育,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实现学院对口帮扶贫困地思政教育全覆盖。截止2019年底,学院“六方合力”协同育人校内校外思政师资库已壮大到110余人,学院思政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已增至17个,年均开展校外思政主题实践30余场(班、次)。

三、结语

课题组通过师生座谈、课堂问答等方式,对学院统筹六方力量,合力协同育人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验证,绝大部分受访者给予了高度正面评价。近年来,学院思政教育优秀成果被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专题网站等选登,充分证明了我们注重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覆盖,通过六方合作,达成协力培养的思政育人模式可行性。我们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积极构建具有内职特色的地方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融入感、获得感,真正把思政课程打造成高职学生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金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2019-03-1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S].[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教育部网站,2019-08-14.

[3] 周亦文.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

基金项目:文章系四川省教育厅2019 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高职思政理论课校内外“六方合力”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Q201934。

作者简介:王凱(1983- ),男,四川资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及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新时代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