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与实践路径

2020-05-06 08:59陈忠月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青少年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同时,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内涵、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新时代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与实践路径做出积极思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青少年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也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要从小就开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才能在未来步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快速适应,健康的全面成长。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这些重要论断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劳动教育观。

(一)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剥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本性,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劳动价值观做出很高的定位,认为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来源,没有劳动,就创造不出价值;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因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无一不是劳动的结晶,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劳动是立足社会、实现个人成长、自身价值的阶梯,没有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实现自身价值就要通过不断努力劳动去获得。

(二)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

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关系到青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劳动教育有其特殊价值。劳动教育渗透在五育中,在五育中能更好的把握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智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发扬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青年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二、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筑起“中国梦”,劳动对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仍是短板,劳动教育在实际开展状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思想意识弱化

“重教轻劳”、“学而优则仕”等这样的观念,如今还普遍存在,一些家长、教师,依然认为劳动和教育毫无关系,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劳动教育思想意识薄弱,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唯一目的就是学习,不让学生参与做家务、做劳动,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当然,也有些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督促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自觉主动做家务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没有养成自主劳动的习惯,劳动意识有待提高。

(二)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现在很多青少年没有养成自主自觉劳动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基本家务劳动的时候,总是推三阻四,要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和诱惑才愿意行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一定的实践学分,但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在家庭中,有些学生把自己应该做的基本劳动作为条件,来换取想要的奖励。这种“功利性”的劳动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利,这也脱离了“育人”的核心和本质。劳动不仅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对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使受教育者在劳动中体验、追求幸福感。

(三)劳动教育机制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劳动教育水平落后,没有专门设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师资薄弱,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一些专职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研讨和交流活动能力;在教師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也没有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估,导致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在劳动教育考核方面,学校对学生实践考核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层面,而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技能方面的考核不够到位,甚至存在一些学校并未将劳动教育归纳到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中。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停滞不前、成效甚微。

三、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组织劳动实践,真正领悟劳动教育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书面上理论性的东西得来的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想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要去生活实践中亲身真实体验。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要丰富实践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劳动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意识,埋下一颗勤动手、爱劳动的种子,让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照顾自己;中学生,正是学生们思想活跃、丰富多动的时期,要带领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植木秧田、打扫卫生,做好事登记表等多元化形式,让学生通过亲生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劳动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而大学生相对时间自由、充裕,学校可以组建一些实习基地,去锻炼学生能力。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承担打扫校园、宿舍楼、教学楼的责任和义务,提供相关勤学助工岗位,设立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

(二)设立劳动课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还未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相关配套制度。第一,增补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及相关部门恢复对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学校要摒弃唯分数论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各学科之中,发挥协同效应。第二,完善顶层设计,结合教育部有關要求,出台适宜相应配套制度,将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考核机制等进行明确阐述,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定期开展相应教研活动及跨学科交流活动。第三,完善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成果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之一,强化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也要纳入劳动实践的考评,一同进入学生成长档案,以引导学生改善和提升劳动能力。

(三)多方联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阵地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老师,很多家长太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做,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可以让学生心无旁骛的学习。其实,反而害了孩子,造成了很多所谓的“书呆子”,导致子女劳动能力弱化,甚至存在子女去上大学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同洗衣做饭的现状。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育引导家校互动,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和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风向标,如果将劳动教育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人才选拔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全社会可能将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文化风气,这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劳动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多方参与、积极配合,提供多方资源和支持,推动学校教育顺利开展。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光靠学校发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制度等多方资源整合联动,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普及、整体推动。

参考文献

[1] 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

[2] 闫新科.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N].文教空间,2019-07-28.

[3] 白玮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素质拓展,2019(08).

[4] 张丽波.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N].吉林日报,2018-11-09.

[5]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05-15.

[6] 陈恺琦.劳动教育是培养更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工程[J].唯实(现代管理),2018-12-10.

作者简介:陈忠月(1993- ),女,土族,青海人,硕士,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