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的逻辑意蕴

2020-05-08 08:33雷石山
科教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雷石山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表述中,“创新”列居首位。创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既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还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新发展理念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Abstract In the statemen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novation" ranks firs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has not only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but also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sis, as well as urgent practical needs. It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realistic logic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从新发展理念的表述来看,共包括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理念列居首位,充分体现了其重要地位。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创新发展理念主要是突出创新在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这里的创新不是仅指某方面的创新,而是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有关创新发展理念的阐述来看,他更多聚焦于科技创新,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各方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创新观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并吸收借鉴西方创新理论的有关见解而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对创新问题有过阐述,而又以马克思表现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创新观是创新理论的真正源头。马克思在他的系列著作特别是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阐发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提出了不少精辟论断。纵观马克思的系列相关论述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创新思想涵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内容,其中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阐述最多也最精彩。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马克思还论述了科技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取胜的重要性,强调:资产阶级如果不对生产工具进行革命就不能生存下去;资本家们必须“孜孜不倦地采用价钱较贵但能更便宜地进行生产的新机器,实行新分工”,[4]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竞争中取得胜利。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是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理论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阐发了大量的创新思想,提出了许多精辟论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观。中国共产党创新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创新作用、创新人才、创新体制等许多方面,其中有关创新作用的论述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创新发展理念主要是强调创新在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纵观党的十八大以前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创新作用的论述,毛泽东的“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5]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江泽民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胡锦涛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8]等是其中的精辟论断和精华内容,是创新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创新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对西方创新理论尤其是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吸收借鉴。西方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曾指出,发明不等于创新,只有当发明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并且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时才算实现了创新。熊彼特的这一观点对西方技术创新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各代表人物对创新的具体理解不尽相同,但有着基本一致的宏观视野,即经济学视野。在他们看来,创新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行为,而是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联。很显然,创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比西方技术创新理论中的“创新”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宽广的视野,但前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后者,尤其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这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的系列阐述中可以看出来,例如他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并不意味着创新就大功告成,“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9]这就表明,创新不是仅仅停留于论文发表、技术发明阶段,还要着眼于创新成果在产业活动中的应用和产生实际成效。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理解与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观点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2 创新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创新发展理念不僅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而且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它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世界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对全球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正是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从而成为世界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英国曾因第一次产业革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而“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10]

就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与当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科技创新成就使我国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来以来我国忽视科技创新,错失多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于是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乃至惨遭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日益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正因为这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使我们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 创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迫切要求。放眼全球,科技革命迅猛向前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国际竞争越来越演变为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系列创新举措,积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我国必须树立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否则就会再次错失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难以实现。

就国内发展现状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至2010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表现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诚然,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的历史新阶段,取得了以天宫、蛟龙、高铁、天眼、悟空、墨子等为代表的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创新指数不断提升。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为此,我们不能在取得的已有成就面前沾沾自喜,应当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依靠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还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我国的发展动力更为强劲。只有这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98.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8.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7]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

[8]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04.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2.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