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银行业发展的“危”与“机”

2020-05-08 08:43宋爽
大经贸 2020年2期
关键词:银行业疫情经济

一、疫情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简要分析

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估计是脉冲式的,不影响中长期向好趋势,我国经济的韧性、发展内驱力和财政政策空间能够为解决疫情提供支持。国家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上存在宽松的空间,预计宏观经济能够继续维持稳健增长。但从短期来看,不同产业、区域和市场主体,由于各自特点的差异,生产经营可能面临不同的压力。

从宏观环境来看,至2020年初,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货币政策方面,从2018年中以来,整体基调重新转向宽松,持续(定向)降准;财政政策方面,2019年推进了多轮减税降费,地方专项债也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历经多轮磋商之后,中美双方在2020年之初成功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预计有望在短期内显著缓解外需不振对于中国增长带来的压力。

1、产业链方面

在全球主要工业品的产业链合作上,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复工推迟,已经影响到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导致其他国家生产过程出现中断。如果疫情继续发展,全球供应链中断将通过进口渠道进一步反射影响到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供应链产生实质性破坏,并加速产业外移和受到欧美的全面挤压。国内的产业链,目前还存在复工不同步的情况,加之终端核心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等原因,若控制不好,疫情的冲击有可能从供应链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产生叠加效应。

2、大中型企业方面

大中型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类企业采取短、长期结合的措施,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将业务逐渐线上化等方式,可以尽可能减缓疫情对经营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但从中长期来看,也面临巨大压力。

3、小微企业方面

小微企业,多数为民营经济,对经营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疫情下面临现金流的较大压力,更多是生存方面的挑战。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最大的困难是抵押物不足。缺担保、缺信用记录、缺贷款历史记录、缺未来现金流保障的情况一直普遍存在。对于国家和地方的纾困政策,包括针对企业的宽松信贷政策,小微企业通常很难直接受益。

4、国际市场方面

近期日本、韩国、新加坡、伊朗、意大利等国的新冠疫情有所蔓延,各国都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降低对经济的冲击。预计疫情会令美元短期内保持强势。考虑到目前国内对行业的一些限制,如出境游大幅下降等对外汇盈余的影响及对应措施,人民币汇率可能并不会出现因经济回落而贬值的情况。

世卫组织定义新冠肺炎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不排除部分境外客户因为疫情而拒收货物或撤销订单的情况,外国若因病毒发现检测难而在限制往来措施上进一步加码,对外贸恐有较大影响。

二、银行业面临的“危”

2020年銀行业普遍会遇到三大危机,包括国家的金融对外全面开放,对内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以及疫情的冲击。

(一)资产质量的挑战

疫情之下,延期复工的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存在阶段性压力,特别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面临开工难、资金难的问题。这部分行业口径的风险敞口较大,但此前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本身整体资质应较好。对资产质量更大的挑战源于疫情可能掩盖了部分企业因经济下行压力出现的潜在风险,部分企业大额负债不能及时续展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由于疫情及停工因素制约,个别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影响借机恶意逃废债。

(二)营收利润的挑战

为畅通经济金融的循环,银行一方面要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结算收入和各种手续费,“让利”实体经济,减缓经济压力。抗疫期间,客户经营面临困难,常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线下消费结算大幅下滑,监管部门对让利的要求更加突出,引导LPR下行是长期趋势。银行业净息差存在下降的趋势,使得营收利润一直面临挑战。

(三)创新服务能力的挑战

当前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真正优质客户也在快速学习和不断成长,各种新的业态还在不断涌现,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比如说,这一轮疫情对于线上业务发展好的企业,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但传统银行对其提供融资服务却仍然很困难,传统银行对于线上业务整体服务能力,特别线上服务B端客户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银行业迎来的“机”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应对。在疫情短期冲击面前,银行业要主动化危为机,加强自我变革,积极创新突破。变革的驱动因素可能促使银行业朝向更加开放化、智能化、定制化、综合化的业务模式转变,从而更深刻地融入新经济的需要,为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房地产、基建行业及政府平台等出现政策性机遇

疫情发生后,特别是2月份以来,国家很快出台了相应的对冲政策,相信后续还会有对应政策包出台。

可以推测,稳增长的重心是房地产和基建,要快速提升整个复工和施工强度,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尽快把经济损失和建设进度抢回来。一方面,年初全国专项债发了近7000亿,约7成拟用于基建投入,由于疫情,大基建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去年至今的减税降费,加之基建挤占了棚改的部分资金,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的房地产大概率将在调控方面出现边际放松。

(二)疫情催生部分未来潜力发展行业与机会

由疫情带来的认知改变将在疫情结束之后对国家体系建设及部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

一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中短期体现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及新冠医药制剂的需求旺盛;长期来看一方面由于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将对健身、互联网医疗、保险等行业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非接触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次新冠疫情突发大幅带动了线上非接触式行业的发展,由于习惯等影响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在线教育平台、线上办公软件、在线娱乐、线上餐饮配送及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等行业的深度发展,银行可以考虑在升级型消费领域提前布局。

(三)位于供应链关键环节上的中小企业有望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持

人民银行2月份出台了有关标准票据的征求意见稿,商业票据的规范性、标准性得以进一步的确立,无因性得到进一步强调。

可以预见的是,商业票据流通与交易成本将会明显降低,伴随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市场价格更能得到充分反应,票据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也会刺激过去很少开立或者不开立商业票据的核心企业,加大对票据的关注与使用,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商业票据向其产业链上延伸,以此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四)促进传统银行业深刻反思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努力找到突破口

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经过21世纪初的那一轮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之后,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完毕,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完善,来找寻新的发展动能,也成为银行业的内在需要。此外,当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全球主要银行,采用的总分行结构源于400多年前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所确立的基本结构,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全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总分行结构仍然是全球银行业的主要形态。

可以说,过于传统的银行组织形式、管理方法与经营发展模式,已经和经济新模式、市场新业态、客户新需要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矛盾。这场疫情客观促进了银行人士的深入思考,增强了从深层次解决制约银行发展问题的内在动能。

作者简介:宋爽(1982年4月-),性别:女,职务/职称[拓展部总经理],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富滇银行重庆分行,单位邮编400000,研究方向:统计学

猜你喜欢
银行业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