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0-05-09 09:47冯庚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冯庚

摘 要:与生态系统相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是有直接的联系的,二者之间既属于彼此制约的关系,也属于彼此依存的关系。数年来,国家着重于发展和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学界也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该项工作的研究,在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进一步筑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因素都是有所关联的。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证。

关键词:生态视域;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系统是由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是有直接的联系的,二者之间既属于彼此制约的关系,也属于彼此依存的关系。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关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循序渐进。

一、生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影响因素

数年来,国家着重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从而筑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原因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证。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影响,在全球信息共享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得已在网络中开阔眼界,对整个社会的了解也大多来自于网络。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既有利也有弊。在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不但能够从网络中看到正面的社会,也能够从网络中看到负面的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和社会和谐稳定。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根据社会调查,负面新闻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加强烈。而关注负面新闻的大学生多数是处于好奇,并且还会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讨论。由此看来,大学生在负面新闻事件中的参与度较高,从感情到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当接触到负面新闻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时,这大多数的大学生还会因为负面新闻事件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产生质疑感,并且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如,导致大学生对人际信任影响比较突出的保姆纵火案、复旦投毒事件;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了质疑的滴滴司机事件、女生被当街杀害;颠覆了大学生人生观的猥亵女童事件,等等。越是贴近生活的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就越深刻。

(二)从家庭层面来看

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家庭教育,当前,大学生因家庭教育的影响,出现的思想和行为偏差,引发的社会事件也是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國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谓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者监护人对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家庭环境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形成影响的。就目前来看,对大学生影响最深就是压制式家庭教育和放养式家庭教育。前者是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采取一种强制性、压迫性的手段,要求子女必须按照家长的意愿去选择、生活、学习,对子女在学业、生活上的要求非常严格,使得子女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的家庭环境中,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抑郁、敏感的心理,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挫折。后者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子女,使得子女在长期的放纵自由中成长,步入大学校园后,在社交、学习、生活中往往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不合群、缺乏集体意识、不善于团队合作。多起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案例,成为了社会舆论的聚焦点。如,昆明女大学生因家庭贫穷自杀、海门市大学生因父母不同意买相机割腕自杀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长期的溺爱或者缺爱都会激发大学上的偏激行为。

(三)从学校层面来看

大多数高校一味地迎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因被忽略实际需求而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了倦怠的心理,特别是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停留在落后、单一的教育方式上,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参与感。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不符,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和社会都在飞速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多年前,还是以教条式为主,缺乏时代感,缺少贴近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案例。此外,面对当前数量庞大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应对日常教学事务中,缺少了对大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大大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四)从个人层面看

大学生开始逐步与社会接轨,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多数的大学生能够保持正面的人生观,并且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规划,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消极的人生观,如“生死有命”、“人为财死”、“及时行乐”。而对于国家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参与欲。当代大学生是以“00”后为主要群体。这部分大学生比较突出的特性就在于拥有追求个性化价值、自主学习、娱乐活动网络化、处世理性和人生理想务实。如,在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中,比较典型的大学生武亦姝,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后,被媒体热捧,面对种种出名的机会,武亦姝依旧坚持做一名普通的学生。面对社会、学校、家长对游戏的质疑,大学生也是用行为表明了打游戏并不只是一种娱乐行为,也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对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以生态学原理来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一)强化德育功能

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着重于在专业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把握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以第一课堂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多元化规划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拓展第一课堂的内容,让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推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三是提升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业素养,强化教师作风建设,全面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

(二)整合教师资源

一是通过组织 定期集训、交流培训、专题调研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结合其他学科已经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水平。三是通过社区服务、校企合作、公益捐赠等方式,充实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建设水平。

(三)运用生态原理

一是组织大学生开展挫折情境模拟活动,加强应对障碍和困难的能力。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易于遇到的挫折点作为活动的主题,经常性组织大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二是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结合大学生个性和心理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取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喜好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三是以问题导向为主体,在对比剖析中化解教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效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学习和社会。

(四)建立良性竞争

一是通过举办各种专业知识比赛、技能比赛、体育活动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以比赛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良性竞争的意识。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搭建网络学习竞赛平台 ,便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深入领会强化思想政治意识对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二是通过组织竞技游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是健全竞争机制,在班级、学院、宿舍、科室之间通过考核评比的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师生整体水平。

(五)塑造外部环境

一是要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加强社会环境的改善,严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学校要整合内部系统力量,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围绕德育主体任务,整合人力资源,通过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活动,夯实校园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进行。三是通过家长课堂、家长联席会、家庭走访等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相积极配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鼓励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六)凸显人文情怀

一是教师要通过自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来感染学生,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情怀。同时,要加大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力度,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让大学生乐于享受平等互助氛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理解并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现实案例有效结合,用更加贴切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正确认识人性的两面性,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状态中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心理防线和思想防线的重要课程,也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理论支撑。处于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发生转变。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成果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大势所趋。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都是国家的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日报,2001-10-15.

[3]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