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

2020-05-11 08:40王振强王海博张宏祥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心理健康高校

王振强 王海博 张宏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创新;心理育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43 — 03

引言

高校心理育人的作用就是为了改善学生坚韧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1〕。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正处于其学习知识、人生成长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参加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时比较容易处于激情性、敏感性、挑战性及创造性。在面对学习、就业和感情等方面竞争激烈的复杂环境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容易产生各种无法预知的甚至强烈的心理反应〔2〕。近年来,许多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校学生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小部分甚至已经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心理抑郁〔2〕。目前,因为心理问题频频发生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还有不断发生的在校学生的自杀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创新工作很有必要。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意义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4日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高校开展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3〕。”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已经把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心理育人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4〕。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就是要调节好青年大学生因心里脆弱、心情压抑、性格冲动、心胸狭隘、郁闷迷茫而引发的情绪心理障碍问题,加强学生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客1观的思考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积极面对人生。

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及心理干预能改善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因此,开展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心理育人有效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拓展育人资源,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日常心理咨询、心理排查等工作,及时疏导学生困惑。不断健全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建设专业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学生的专业功能。定期开展新生入学以及特殊时期的心理排查,严格实行心理健康状况每月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关注、早介入,实施心理健康危机常态化排查。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效应,目前学校有心理志愿者、大学生心理协会等多个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心理辅导社团,以心理委员、宿舍长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主管理功能。

(二)拓宽宣传载体,扩大心理教育影响

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涉及学业、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主题的专题讲座10余场、心理主题班会50余场、团体心理辅导20余场、观看心理影片10余部、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5000余本,并举办了心理征文大赛、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摄影等活动,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使心理育人深入学生脑中、心中。学校充分校园广播、、报纸媒体、网络平台及宣传橱窗等渠道,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在宣传栏中展示专题心理健康知识,制作心理手抄报,拍摄学生心理健康影片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引进线上心理微课,将心理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心理育人效能

学校每年预算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学校投入资金140多万元,升级改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建成了心理大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发泄室、沙盘室、放松室等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心理教育场所8个,面积300多平方米。学校大力加强专兼职心理师资力量的培训,每年选派心理教师参与心理咨询培训,达到80多人次;鼓励辅导员及心理老师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并给予一定的报考费用补贴;持续提供专兼职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调研、交流机会,提升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四)创新干预手段,评估状况精准施策

学校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落到实处,出台了学生心理问题联合评估会诊指导文件,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类标准。每学期定期按照标准开展心理健康状况全员筛查工作,将中重度以上的重点关注学生个案建立台账,并报送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和二级学院。聘请精校内外心理教育专家对重点学生个案逐一进行心理问题的等级评估会诊,做出相应的干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跟踪指导、心理咨询或就医治疗。

二、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改变的压力

高校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是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之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要远离家乡、父母、朋友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进入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他们不能再依靠父母,要独立生活,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要培养新的生活习惯,要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这些对那些没有经历过独立生活的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而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相对宽松自由的,很多学生面对大量的闲暇时间会无所适从。

(二)人际交往的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际交往的发展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有强烈的与人沟通交往的愿望。但是,学生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同一所大学,处在一个新的校园环境中,他们之间地域发生了变化,文化存在着差异,为人处事方法因人而异,日常生活习惯也有很大不同,这样因素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往障碍和压力〔5〕。此外,高校大都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工作,专门对学生交往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学生缺乏良好的交往沟通技巧,影响了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交往失败会形成心理压力,甚至会引起心理危机〔5〕。

(三)消费观念的压力

高校自从开始收费以来,校园里就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贫困生群体〔5〕。据调查,高校里贫困生比例达到近40%。贫困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负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家庭贫困使他们无法保持与家庭富裕学生相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而容易产生孤僻自卑心理,老是觉得周围人都看不起自己。甚至国家出台的一些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有些学校因不注意宣传方式也会伤害贫困生的心理,甚至会引发心理危机〔6〕。

(四)就业选择的压力

据调查,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2020年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岗位竞争也将更为激烈。这仅仅是一年的数字,如果考虑到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再加上每年的下岗工人以及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大学生花费高昂学费接受高等教育而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强烈反差对学生心理打击很大,使一些学生不堪重负,导致心理危机。

三、高校创新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大力提倡立德树人。高校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预警干预机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成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7〕。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高校应从多维度开展心理育人提升工程,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测活动

学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类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6〕。该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能够客观地普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及时采取心理健康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二)实施朋辈心理咨询服务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在专业人员督导下的人员,运用积极倾听、问题解决的技巧以及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8〕。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开展的一种心理帮助活动。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超过老师与家长,他们是同学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起到榜样激励作用,与同学们沟通更容易,接触更密切,更深层次地走进同学的内心世界,了解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

(三)构建网络心理育人体系

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心理育人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三级保健网,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难排解及心理疾病预防相结合。目前,由于高校的心理保健意识相对较差,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不足,应重点加强恋爱观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要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开设网络心理咨询热线、QQ咨询及微信咨询服务,积极引进优质在线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课程,线上线下开展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增加心理育人的趣味性、智能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心理素质拓展是针对群体开设的心理锻炼活動,可以让同学们在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游戏项目中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能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大家在压力情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些惊险刺激的项目还能激发同学们突破自我、勇往直前的勇气。可以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和沟通中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自我意识,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抛开困惑的方法策略。对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干预效率和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学校心理育人要重视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处理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树立学生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提高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走出心理困境,走向心理阳光。

四、结语

高校应遵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心理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自主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心理课堂与心理实践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9〕,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10〕。

〔参 考 文 献〕

〔1〕张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索——以大数据为背景〔J〕.才智,2018,(31):111.

〔2〕姜松.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55-56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DB/OL〕.〔2017

-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

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0-94.

〔5〕缪智文,何丽嘉.三本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才智,2011,(11):291-292.

〔6〕顾中宇,肖怡.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17):181-83.

〔7〕孙世健,罗岚,陈田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效果比较〔J〕.科技视界,2018,(36):60-61.

〔8〕隋丽丽,杨秀文.论基于个人成长的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教学〔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3):116-119.

〔9〕韦美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9):67-68.

〔10〕许翠梅.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9,(11):179-19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新时代心理健康高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