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阅读发展,构建提问策略

2020-05-13 14:27胡波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认知

胡波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倾向于学生提问,而不是一味地只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在阅读中学会提问题,还要将问题提得有质有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学习规律,进而能够建构认知,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宽视野。

【关键词】  依据;认知;阅读策略;问题支架

当下,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呈螺旋上升趋势。低段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中段阅读则关注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策略;高段阅读则侧重培养学生制定有效的阅读计划,习得阅读策略的同时,形成固定阅读监控模式。那么,如何在各个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发展呢?

一、结合题材特点,制定适宜的问题依据

很多教材的编写者会把一些提问策略单元放在四年级或更高一点的年级,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提问教学的策略就只能从四年级开始。大部分的学生喜欢提问、善于提问,教师可依据阅读能力目标,为不同年段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课文,让阅读训练变得更有梯度。为了激发低年级孩子的阅读期待,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文本课题或插图提出问题,突出字和词的教学;中年级教师则要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来提问,大致理解文中主要内容;高年级教师应以题材特点、文本背景与创作风格等提问,深入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提问要有张有序,不能乱提,要有依据地提,而这些依据往往需要结合文本题材的特点来选择。低年级课本多以图文相结合,学生可对插图进行提问。例如,教学《青蛙写诗》时,教师让学生对比文中三幅插图之后再进行提问:为什么蝌蚪、水泡泡和水珠会帮青蛙不同的忙?《江南》是汉朝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对图片的背景及主题进行发问:文中的“莲叶何田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民风?抓关键词或句来提问,也是提问策略的精妙之处。例如,在《去年的树》一文中,小鸟先是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唱完歌之后,它又盯着灯火看,为什么呢?鸟儿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联系上下文阅读,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情节比较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转折处提问:《一块奶酪》里的蚂蚁队长一共发了几次口令,它在第二次发口令时有哪些不一样?你喜欢此时的蚂蚁队长吗?为什么?想要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还要能抓住结果倒退提问,尤其是对于一些情节环环相扣的课文,如《完璧归赵》中,“渑池之会”的结果是吓退秦兵,谁是这件事的功臣?“负荆请罪”请罪的结果是廉颇不再居功自傲,怎么才能齐心合力,和平共处?这样的发问更有助于学生读懂人物的性格。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慈母情深》里写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眼睛上方,一双褐色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依据已知信息进行提问:我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儿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以上课例表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不同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二、设定问题支架,优化逻辑思维过程

相比较而言,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直接,思维的逻辑性相对欠缺,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其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有策略、有意識地提问,要善于以问题支架为载体,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内在思维过程、思考方式等,并将其有效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

例如,对《风娃娃》一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框架“到了哪里,在那看到了什么,做什么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过程性思维。这时,学生会通过板书发现风娃娃前两次给人们帮忙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她,可当她第三次帮助人们的时候,大家却不喜欢她了。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会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学生将这两个问题分支结合起来,便自然能理解妈妈的话了,对于所提问题的思维过程就容易懂了,攻破课文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教师提出同样的问题分支“到了哪里,在那看到了什么,做什么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为故事创编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情节就简单多了。有了这些问题支架作为支撑点,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加一目了然,以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显得阅读水平更有深度和广度。

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更为敏捷。教师可尝试从具体化向抽象化发展,采用表格或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家都知道《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提到小说,自然就要讲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自然环境。学生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大致了解了“战争”一词,下一步再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与文本内容结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中战争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思维导图式的问题支架,牵引着学生一步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活动如下。

活动一:

师:这篇课文与战争有关,提起“战争”一词,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环境?怎样的情节?哪些人物呢?

师:是的,说到战争,我们会联想到残酷的战场、激烈的战斗、英勇的战士。那么,小说究竟写了怎样的战场?怎样的战士?他们是如何战斗的?请初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二:

师:这篇战争小说显然与其他战争小说不一样,请细读课文认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

师:是的,这篇小说主要呈现出的是战争灾难这个主题,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为此,在教学一些逻辑性较强的阅读文本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更多的问题支架,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更多的阅读问题,直至走向阅读学习的更深处。

三、聚焦课外阅读,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

“提问策略”的应用能对课文的学习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但对于学生阅读技巧的形成,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去实践,这样能迁移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效率质的提升。

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渗透白居易的《忆江南》,学生通过看图片,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江南有什么呢?”“江南怎么样呢?”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同样,外国文学作品《在柏林》和《变色龙》在题材的选择上也略有相似,都是描写和刻画人物内心的文章。在学生学完《在柏林》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自行阅读《变色龙》,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学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警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里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人物性格现在有变化吗?作者为什么要将题目取名《变色龙》?”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核心,以更多有效的提问策略为抓手,积极引领学生从素材的本质出发探寻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彭玉金.问题意识助力阅读创新能力的成长[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8(03):11.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认知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