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荆山,岂能不识其玉

2020-05-13 14:14潘英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维

潘英

摘要:当下中学作文教学,从总体来看,往往集中在写作方法的讲解这一层面,很多写作方法没有被学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因此也就不可能转化为写作技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思维的参与。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结合部编本教材中的相关文章分析如何让学生调动思维,熟练掌握“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技巧,以期为写作教学打开一个“窗口”。

关键词:依托教材;思维;托物言志

如果把部编本教材比作“荆山”,那么教材内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其玉”。既然这些文章我们已经从阅读角度“精耕细作”过,何不在此基础上,开辟出另外一条道路——写作呢?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一大特征是往往具有“含蓄蕴藉”之美。而“托物言志”则是一种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作品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赋予文章以咀嚼无穷的艺术魅力。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意愿、情感,主要由“物”和“志”两个要素构成。那么,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种写作手法并将之转化为写作技巧呢?笔者结合部编本教材,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张开思维的翅膀,找到“物”“志”的联系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曾言,写作“不宜卒急拈豪;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可见在作品呈现之前,思维过程十分重要。

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主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那么这一抽象的“志”,作者是如何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来的呢?很显然,作者借助于自然界中“荷叶”对“红莲”的荫蔽,表达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伟大无私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讴歌与感激。

作者又是如何将形象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呢?

作者调动了发散的思维方法之一——联想。所谓联想,就是跨越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度差距,由此想到彼,把二者联结起来思考。作者在雷声大雨之中,观察到“红莲正被一个大荷叶覆盖、遮蔽……”,看到了自然界中“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与保护,接着由此及彼,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自己,进而表情达意。

作者的这一思维就是典型的联想。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立足此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的同学呈现出了价值较高的想法:借“山对树的滋养”及“树对山的保护与装扮”来表达父母(老师等)对自己的无私付出以及自己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借“一方池塘与鱼儿的关系”来表达亲情无价,借“大树对小草的荫蔽”来表达“感谢对方为自己的点点滴滴的付出与关怀”……

这些想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由意到物和由物到意的两次收束。而有意到物的这一思维过程至关重要,即想表达的“志”有了着落,紧接着就是联想与之对应的“物”。那么,关于“物”,可写的方面有很多,是不是要面面俱到呢?

二、 抓“物”“志”契合之处,描事物具体特征

写好“托物言志”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契合点。所谓“契合点”,就是“物”的外在特征与所要表达的“志”之间有相通之处,即“形神合一”。

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可写的方面有很多,首先可以写“树冠”“树干”“树枝”“树根”等,其次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再次可以从“白杨树”的形、声、色、态等角度进行描写。那么,为什么在原文中作者主要抓住“白杨树的干、枝”进行视觉描写呢?

解决这个问题前,笔者先让学生找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再让学生回顾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一过程让学生再次明确了本文的“意”。文章对白杨树的干和枝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突出了“白杨树的干是笔直的,丫枝一律向上,它的宽大的叶子也片片向上”等主要特点,同时也强调了“白杨树”“力争上游、一律向上、倔强、不折不挠、正直”的内在特征。作者由此及彼,进而联想到了“北方的人民”等,从而表达了对他们的讴歌与赞美之情,最终完成了“志”的传递。

在本文中,茅盾运用收敛性构思,集中、回拢了白杨树的主要特征,遴选、淘汰与写作初衷无关的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强调了“白杨树的干,笔直的枝”“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叶子也是片片向上”,没有多写其他的什么特征,因为这些自然特征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即與“正直、团结、不折不挠”等的内在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做到了“形神合一”,扣住了“物”与“志”的契合点。像此类例子,教材中还有不少,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爱莲说》等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竹子”这一物体的相关特征找到与“志”相对应的“契合点”。有的同学巧妙地抓住了竹子的生长过程来作文:竹子前四年生长缓慢,从第五年开始疯长,因为在前面的四年里竹子已经将根茎在土壤里蔓延了数百米。这一主要生长过程的特征恰恰表达了“一个人在成功之前需要经历黑暗、痛苦等的磨炼,坚持不懈地积蓄自己的力量,直到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志”。有的同学抓住了竹子笔直的干和竹节这些主要特征,并对环境的恶劣进行渲染烘托,表达“做人要如竹般正直、高洁、坚强”之“志”。此类佳作不一而足,经过实际的阅读和练习,效果颇佳。

三、结合自身体验抒写“我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创作佳篇

“托物言志”类文章一般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作者结合自身体验,将“物”“志”“人”“事”等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创作佳篇。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具体描写“物”,进而表达“志”。除了描写之外,本文还运用了记叙、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独句成段,记叙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作者为何驻足不前?接着,作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紫藤萝”的美丽与生命力旺盛等,表达了对紫藤萝的喜爱和赞叹之情。进而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变化,直到最终释怀,精神得到了鼓舞。不仅如此,作者还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阐述了一个颇富哲理的人生道理。

全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再加上“托物言志”这一手法,使这样一篇短小的散文令读者咀嚼不尽,涵泳无限。不仅如此,作者围绕“紫藤萝”这一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行文,不蔓不枝,情真意切,堪称佳作。

在进行教学分析时,有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先是记叙了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内心压抑和失落,于是想打开一扇“窗”供自己呼吸,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一个“物”——一只蚂蚁(一只蝴蝶、一只蜗牛、一片草地、一株梅花等);接着,通过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突出其内在的精神价值,运用抒情、议论等表情达意;最后,再次运用记叙这一表达方式记叙自己当下处境的变化,照应上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不得不说,不少同学创作出了佳作。虽然有的文章尚有瑕疵,但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勤学善思,运用思维,打通教材中的文章与写作的“任督二脉”,认真练习,其作品会日臻完善。

既然身在“荆山”,为何不开采“其玉”呢?

参考文献:

[1]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94-95.

[2]王蒙.关于塑造典型人物的一些探讨[J].北京文学,1982(12).

[3]福楼拜.致乔治桑.文艺理论译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李渔.李笠翁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9.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思维
词语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设疑开始
例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体操
思维总动员(三十一)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七)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