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影响的研究

2020-05-14 15:17曾韵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初中教师教研活动

曾韵

摘    要: 调研结果显示,初中教师专业素养4个测量因子得分情况存在差异,由高至低分别是:专业信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研活动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但教师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为中等。基于调查结果,提出教研活动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教师需求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以有效准备提升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教研活动的交流质量;以系统主题提升教研活动的价值性。

关键词: 初中教师    教研活动    教师专业素养

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符合教师的需求?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值得认真看待。

一、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书育人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较稳定的职业品质的总和①。

教研活动是各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按照一定程序对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形式。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广州市,涵盖公办、民办、城区及乡镇的初中教师。发放正式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34份,无效6份,未收回10份。

(二)研究方法

《初中教师专业素养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年龄、性别、教龄、学校类型及任教学科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专业素养量表,包括专业知识(通识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专业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专业精神(服务精神、爱生精神、求进精神、求真精神),专业信念(学科信念、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我发展),通过李克特自评五级量表计分,得分越高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越高。

《初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评价调查》量表由三个维度共16个指标组成:活动主题(认同度、典型性、针对性、价值性)、活动设计(实用性、多样性、可测性、操作性、全员性、合理性)、活动过程(准备度、参与度、互动性、交流质量、时间提供、资源提供),采用李克特自评五级量表形式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对该指标的评价越高。采用多选题、排序题调查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容和类型,最希望收获哪种知识,哪种教研指导、层级教研最有帮助。

通过问卷星平台上传问卷,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初中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得分依次降低。专业信念得分最高,说明被调查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认同度高。服务精神得分偏低,部分教师对于承担额外的工作表示抗拒。被试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评价较低,研究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方法不当是该项能力低下的原因。

教师对教研活动评价的满意度程度为中等,由高至低依次是: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及活动主题。负责订立活动主题的教研员对一线教师的需求未能准确了解,且主题宽泛、重复率高,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帮助不大。

(二)教研活动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情况

1.相关分析

初中教师专业素养与教研活动评价的各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其中,活动过程的影响最大(0.398)。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倾听专家讲解,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内化,更新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激发教书育人的无限生机。

2.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教研活动的三个方面(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为自变量,以教师专业素养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模型:

表2显示,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活动设计的β系数绝对值较大,表明教研活动的设计若能关注参与教师的不同需要,则能吸引教师深度参与,从而提高专业素养总体水平。

将教师专业素养分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信念四个方面,分析教研活动对不同方面的影响程度:

教研活动三个变量均对教师专业知识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影响最强的是活动过程(0.249),说明活动过程的策划越完善,越能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对专业能力影响最强的是活动设计,充分考虑教师实际,选择适切内容,活动任务明确且操作性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活动设计若不能高效实用,则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便会大大降低。教研活动极少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初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1.活动内容

本文设置“经常参与”(多选题)和“最希望参与”(排序题)两题项,在活动内容方面,教师需求与活动现状基本一致,但教师收获仅限专业知识。源自评职称的刚性条件,教师希望学习更多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

2.活动类型

观摩型教研活动使教师获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具有实用性。培训型教研活动在教师实际需求中的得分仅为2.44,对提升专业素养的帮助并没有教研设计者预想的程度高。探究型教研活动得分偏低,可能与教师工作量大、研究精神弱有关。

3.教研指导

相比起高校教师(2.53)、教材编写者(2.45)的指导,初中教师更倾向于名师(5.04)、教研员(4.37)和同伴(4.00)的指导,因为名师基本都是一线教师,他们的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实践经验更容易传达给教师。

4.教研层级

市区级教研能提供较为优质的人力、課例、科研资源,省级以上教研虽然能提供这些资源,但教师参与的机会少;校际教研的频率较前三者高,但参与人员相对固定,能学习借鉴的资源范围狭小;教师对网络教研期待普遍不高,未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以教师需求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教师教育者在培养过程中大多采取与未成年人类似的手段,被动灌输导致成人原本的独立性、创造力逐渐弱化。结合成人学习理论,如何使老师现有的经验得到开发,是教研的起点,直接决定教研活动的最终成效。在设计教研活动时,组织者要全面兼顾各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参与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教学智慧。

(二)以有效准备提升教研活动的参与度

国际实证指出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不是教龄,而是合作性反思水平。笔者发现教师参与教研讨论的积极性很低,可能与教师的准备度有关,包括情感认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首先,教师对主题认同度越高,参与的热忱就越高;其次,实践经验的准备直接决定着活动讨论所能达到的广度;最后,理论知识的准备制约着活动层次,影响问题研究的深度。教研员应提前调研教师需求,确立主题后提前布置,让教師仔细阅读学习资料,结合自身实践反思,主动为观点辩护,从而加速认知发展。

(三)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教研活动的交流质量

只有经验借鉴或只有理论学习的教研活动,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参与频率较高的观摩型教研活动和培训型教研活动,前者注重教学经验的传授,后者关注如何向教师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但都没有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么“身经百战”,要么“纸上谈兵”,使得经验停滞于浅层,缺乏理论支撑和引领,抑或理论学习无实践。教研活动要全面兼顾理论与实践,以理论为导向指导教研活动,以实践充实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活动的交流质量。

(四)以系统主题提升教研活动的价值性

很多教研活动仅停留在听评课的环节上,没有活动主题或活动主题五花八门,问题零散、体系性差,这些活动更像是教师们的“例行聚会”,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实质性的教学研究。教研主题形成系统,提高活动效益。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以系统思考观点研究问题。策划时应考虑每次活动之间的内容承接,让每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都能牵动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使教师对活动主题的理论与实践螺旋上升,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价值性。

注释:

①李聪睿.教师素养新修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3.

参考文献:

[1]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陆伯鸿.上海教研素描——转型中的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朱旭东.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张佳,彭新强.中国大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内涵与发展——基于对上海市中小学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3):61-68.

[5]李慧方,罗生全.教师专业素养养成:学习共同体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4):26-28.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素养初中教师教研活动
互动性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效果评价
专业成长,做快乐教师
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