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针构建阴阳平衡的临床研究

2020-05-14 07:26明华
健康大视野 2020年8期
关键词:络脉五脏针法

明华

【中图分类号】R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8--01

络脉支橫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时速特点: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气血在经脉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功能。“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行血气是经脉的功能,营阴阳则是在络脉当中实现的。

络病发病特点是“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病机特点用“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这12个字来概括。总结了“络气郁(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热毒滞络、络息成积、络脉损伤、络虚不荣”八类证候,指导临床。

络病证候临床表现为:疼痛、痹证、麻木、痿废、瘫痪、出血、水肿、斑疹等。络病辨证方法: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辨气病血病、辨阴阳表里、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并含有辨理化检查。宏观的中医辨证分析方法现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历资料基础上的辨证分析理论。随着实验技术进入中医临床,带来了四诊的延伸,与时俱进发展与诊查方法相适应的辨证分析理论,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

气络与脑神督络—脏腑络气—皮肉筋脉骨系统[1]。唐代王冰注《素问·刺禁论》曰:“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清代冯兆张在《锦囊秘录》曰:“脑为元神之腑……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中医学把神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元神。元神是与生俱来的维持生命运动的调控机制,如呼吸、血液循环、胃肠蠕动、体温、睡眠等,属于意识支配不了的范畴。意识能够支配的情感、思维、运动,则被称为识神。识神基于中医的五脏学说,属于心的功能。心主神明,主的就是识神。心主神明中,将情志归于五脏,才出现了五志、七情。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中医学在发展过程当中没赋予“脑”应有的学术地位,在五脏辨证当中没有脑。脑连接督脉,督脉的分支是督络。明代《人镜经》曰:“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督络是从脊髓分出来的这些细络,连在体内五脏上。清代刘思敬《彻剩八编内镜》曰:“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这些细络遍布全身上下,它们的作用,就是引气入肤、充满周身、调节四肢百骸、皮肉筋脉骨、调节脏腑阴阳等。这与西医学里的内脏神经、周围神经十分相似。气络与脑神督络—脏腑络气—皮肉筋脉骨系统疾病,是通过督络与脑形成了体内的阴络和体外的阳络之间的表里关系。脑髓督络是气机升降之通路,脑为元神之腑,气机升降之巅,脑神为生命运动的调节中枢。所以脑的疾病,脊髓的疾病,外周神经的疾病,包括一些内脏的疾病,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找到治疗途径和方法。

气络学说指导神经肌肉类疾病防治,提出“奇经亏虚、真元颓废、络气虚滞”的病机新观点和“奇经论治、五脏分证、三焦分治”的辨证论治方法,用来诊治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2]。

络针的指导理论是气络学说。络针的针法主要有刺络针法、活动针法、并列针法、焦点针法,体现了针法的灵活性。病机辨证,辨证归类,选穴施治,最为关键。操作简单快捷,无危险性和副作用。

刺络针法,以末端施针为主,有“泻络远针”之义。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入络,络主血。通经调气,刺络活血,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医源》曰“夫人周身经络,皆根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血脉的分支即血络,与心脏所主之血脉有着密切的关系。邪气入络,络中气血循行受阻、津血互化障碍,导致络脉病变。《灵枢·经脉》指出心络的循行及相应病症,曰“手少阴之别,名曰同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别走太阳也”。

活动针法,经络奇穴施术简便,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以远处穴道络针入骨少许配以活动针法,立竿见影。人体有自然抗能,有自愈力,有相对平衡点。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人体所有独立功能构件都与大脑时时对应,骨膜与脑膜相通。络针通过透骨膜入骨皮质,可以达到激活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以及任督二脉,从而达到舒经活络的效果。

活动针法先决定针刺穴道,进针后,配合呼吸,左右交叉立体活动,反复屈伸上下肢,激活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并间断动针,病痛便可立减,达到内外、上下、左右阴阳平衡的作用。病久复杂,针脑户穴,留针中间动针,令病患反复活动患部引气。胸闷、胸痛、腹痛,按摩,深呼吸,使针气与病痛点之气相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治人首先治神,在活动患处时,神志专注集中于患处,所谓活动引其气,集中治疗作用向患处集中,效如桴鼓。

并列针法,两针列队,加强疗效。先在脑户穴下或腰俞学上施针,然后取督脉邻近奇穴再刺一针。两针并列针法,似古代的排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尤其适合久病久痛。刺激强烈,互助合作,针效强化,全息作用,整体感应。

焦点针法,对于痛凉麻痒症,疗效更佳。在患处近取穴位,以其为焦点,精气神向其汇聚,远近同时动针行针,相互感应,充分调动人体潜能和自愈力,寓有交济之意,作用更强,是双重治疗,痛可立止。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每个细胞、每个组织机构都含有人体的信息,人体存在着信息传出网和信息接收、传入网,并在人体内进行相应的调节,人体自身也在动态调节中保持平衡。人体的内外、上下各种信息互联互通,构成信息的整体网。信息的传出与接收传入的能源动力在于气,且具体在于阴阳二气、五行之气[3]。气主动,气具有全息性,气无形,通过无形通道与有形的通道遍行于人体的上下内外。经脉具有全息性,经络是气与信息的圆形通道,形成了人体上下内外复杂的信息网[4]。“神”在信息的传出与接收传入并进行相应的调节中也至关重要,即《内经》所说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络针全息通应,人体任何一个独立功能单元,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与脑时时对应。整体观念,同气相求,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

参考文献

吴以岭.气络论[M].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75.

吴以岭.气络论[M].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76-214.

张树生.对中医五行学说的思考与认知[J].中医杂志,2016,57(5):370-374.

张其成.易学与中医:张其成讲读《周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3.

猜你喜欢
络脉五脏针法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结肠络脉探析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