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多维”环境打造“班本”课程

2020-05-15 03:54蔡洁
天津教育·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多维学习氛围归属感

蔡洁

[摘要]作者从三个维度:设计“有归属感”的环境,生成属于孩子们的班本课程;设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促进班本课程文化的建构;设计有“合作关联”的环境,提升班本课程中幼儿品质的发展,阐述了利用“环境”打造“班本课程”的可实践性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环境;归属感;学习氛围;合作关联;课程

“环境”一词包含了什么?物理环境:教室的整体设计和布局,包括学习中心、材料和家具。社会环境:孩子、教师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技术环境:日常活动所安排的时间点、顺序和时长。外部环境:教室外的环境。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幼儿园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中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朝着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又指出:“学前教育改革应注重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应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曾经看到一篇文章用“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来阐述在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加拿大的Dr.iris Berger指出,我们用“环境作为老师”来表达,学习环境培育学习文化(比如,提供询问,探索,创造,合作,解决问题和参与的机会)。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又是如何将“环境”与“课程”有效相结合达成共赢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一、设计“有归属感”的环境,生成属于孩子们的班本课程

“和孩子共同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受尊重、有安全感,追求他们的兴趣,去冒险”。一次偶然,班级的一位孩子从郊区的老家带来了许多植物的种子,孩子们一下子就对各种种子的形状、质感、气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就用平时积累的一个个乳酪玻璃瓶将它们收集起来,置于自然中,便于孩子进一步地观察,时隔几日又有孩子带来了有关“种子”的绘本。紧接着孩子的兴趣就高了……教师也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提供了花盆、泥土、工具……就这样随意地放于一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尝试,紧接着孩子们进行了盆栽的种植尝试。

将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放在一角,并且形成一个区域,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学习区活动”,而学习区活动的内容的来源和提供需要体现的是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希望操作的材料。有“归属感”的材料和环境会让孩子们乐意沉下心去“学习”,可见“归属感”是“生成课程”的线索。在孩子们一步步地探索中,我们将“种子”的探索作为了我们的班本课程,一起和孩子走进种子的世界,为了让孩子们观察和实地操作的空间更为宽广,我们利用教室有利的地理位置,增辟了一块班级的种植园地,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令进行了播种,以方便幼儿随时随地观察、探索,幼儿会觉得他们是属于这里的,会从有适当挑战和成功体验的环境中获益。学习环境培育着孩子的学习文化,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设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促进班本课程文化的建构形成

(一)分组尝试——好事多磨

在生成课程《神奇的种子》中,孩子们开始了学习区域的尝试——种植园地的建立,这个过程就是探索的一个飞跃,预示着孩子们面临的挑战上升了一个台阶。初始阶段,孩子们通过平时对“种子”积累的经验,以及我们居住城市的地理位置,选择了适合播种的种子,并且以投票的方式自主进行了分组。班级的种植园地也因此被划分为4小块:豇豆组;番茄组;向日葵组;秋葵组。趁着播种的大好时机,孩子们种下了种子,并期待它们发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茄、豇豆、向日葵的种子日渐破土而出,这些组的孩子们欣喜不断,可是秋葵组的孩子们却迟迟等不到好消息,差不多半个月了还没有一点动静。孩子们翻开泥土一看,秋葵的种子竟然被虫子吞噬了,或者因为泥土太湿润烂在了里面,赶紧进行方案的调整。怎么办?一位孩子的爷爷正好还在郊区务农,我们赶紧请教了他,原来秋葵不适合直接将种子种植在泥土里,而是需要先在育苗盆中育苗,再进行迁种。经过“老专家”的指点,孩子们继续进行尝试,失败后的成功更显得弥足珍贵!

幼儿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一步步学习和积累经验,从自我先期经验的实践——新经验的建构,孩子们一边摸索一边成长,夯实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深入實践一建构经验

“学习并非消极的,它传递关于学习预期和机遇的信息。”探索的过程同时就是积累的过程,孩子们在过程中跌摸滚爬但获得的成长是欣喜的。种植园地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一片乐土,活动间隙,午饭过后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到这个后花园来走一走,发现新的事物。在深入的探索中又发生了特别有意义的“拯救秋葵”行动,为了让“秋葵”的小苗能够茁壮成长,我们通过时间差的方式先摘取某种蔬菜,间隙的过程让秋葵长得更大、更加结实,孩子们还用坚实的树杈帮助它支撑,让秋葵苗茁壮成长。而学会这样的育苗方式是与孩子们通过相关绘本的阅读多问成人几个“为什么”、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积极探究问题的学习状态分不开的。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新经验,也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课程文化。“环境”的作用,它积极地传递给孩子们正能量的信息,孩子会从有适当挑战和成功体验的环境中获益,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班本课程。

三、设计有“合作关联”的环境。提升班本课程中幼儿品质的发展

“形成关联,促进合作和增强社团体验的环境”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在每个课程活动的进程中,孩子们必须亲临其中,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才会收获。

学会承担:在“神奇种子”的探索课程中,孩子们是分组完成自己的种植区域的,为了让自己种植的植物能够茁壮,孩子们必须分工完成任务,彼此也能够相互督促。植物的生长也很奇特,每次付出的努力就会很明显地显现在孩子面前。记得定时给它浇水了,它的枝叶就会特别挺拔,记得给它每周定期施肥,一个双休后,它成长的变化就会让你欣喜。于是,孩子们戒骄、戒躁地拿起了粪勺(我们自制的勺子,男生平时的小便储存变成了肥料),从一开始捏起鼻子的不情不愿,到后来的积极主动,那些“大小姐”和“小少爷”的娃们一个个变得朴实、实干起来。辛苦的付出总是和收获成正比的,这种关联让孩子们不断朝着目标奋进。

学会分享:孩子们在成长,播种的植物也在成长,不知不觉中咖啡色的土壤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交错有致的棚架和郁郁葱葱的绿苗,紧接着各种各样的果实已经缀满枝头,那一串串的是四季豆;茂密如小树丛的底下是土豆;长得比娃们还高的是向日葵;黄瓜和西红柿也都来报到了,一下子小小的三分地里变得热闹非凡。于是,这些垂涎欲滴的小吃货们顿时有了口福,绿茵茵的绿叶菜和蚕豆瓣成了美味的“蔬菜汤”。收获时充满惊喜的土豆成了孩子们舔桌子都不愿错过的“炸薯条”和“咖喱土豆”,清脆的黄瓜哪怕是每人一小段都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每一份滋味都包含着小小劳动者们的智慧与付出。

如果说播种是期待一份希望,那过程是经历一次成长。也是因为有了这“三分自留地”,我们结缘了我们的生成课程“神奇的种子”,和孩子们见证奇迹的时刻是欣喜的;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种子;帮助种子完成旅行;种子“藏”在哪里?种子的发芽(从观察到绘画);还有特别有意义的“拯救秋葵”行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付出和收获总是成正比的,收获的时节让每个孩子充满了欣喜,方寸间的自留地让幼儿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自然界的奥秘悄无声息地孕育着丰富的答案。正是因为这份浓郁的“本土文化”(地方感环境),孕育了属于我们的“班本课程”。

猜你喜欢
多维学习氛围归属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浅谈多维课堂教学评价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浅论“点、线、面”多维观察策略在开放性游戏中的运用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