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预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0-05-19 03:58王黎燕
读写算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语文能力预习

王黎燕

摘 要 本文以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为目标,从预习存在的预习方式单调、常规步骤机械化,重点环节虚化、与课堂教学脱节四个误区入手,通过预习方式灵活多样;常规步骤读课文+X;重点环节知能合一;预习成果融于课堂,从而提高预习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语文能力;学习活动;预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62-02

目前,“先学后教”的理念已渐入人心。“先学”,就是预习,需要学生预先自学新知识。预习决定着课堂起点,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四种值得深思的误区

细细审视日常教学,存在以下误区。误区1:预习方式单调,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流程太过熟悉,导致学生不重视甚至厌烦。误区2:常规步骤费时机械,预习有“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几个步骤,比较费时,学生纯粹是机械地执行。误区3:重点环节虚化,预习时,搜集的资料都是来源于书本,意义不大。质疑问难环节,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有含金量的问题。误区4:与课堂教学脱节,预习与课堂没有交集,教师没有对预习成果进行梳理和延伸,学生感受不到预习的好处和成就感。以上四种误区可以看出预习活动不高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为此,部分教师开始了提高预习有效性的研究。

二、策略探寻

预习的四种误区,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基于这些现状思考,提出下面四个操作策略:

(一)预习方式灵活多样

预习方式的灵活多样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改变一下预习方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1)预习单和便利贴交叉使用:

便利贴体积小,有粘性:文章开头可以贴背景、作者生平等;重点段落上可以贴提出的问题;结尾处可以贴上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这样预习效果没有减少,压力也轻一点。

(2)微课预习和APP预习锦上贴花:

微课作为预习的载体,可以在预习字词环节使用,也可以是课文朗诵或者作者介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加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预习效果也就显而易见。APP预习软件中,也有语文板块,偶尔笔者也会发送家长,在家长的监管下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学生喜欢,而且便于反馈。在后台,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

(3)单元预习和单课预习粗细结合:

单元预习会相对粗犷些。拆散原先的单元,把同质的课文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学习。新单元组合后,布置学生用一个傍晚的时间读通顺课文,标出新字词,寻找出处,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这种主动填补故事背景的过程既节约时间,又让学生经历搜集资料的实践。单课预习相对精细些。按照教师提供的预习单开始预习,督促学生筛检、使用手中的资料,或合并、或共享、或整合、或删除。

(二)常规步骤 读课文+X

预习要讲究方法,照一定的步骤,才会得心应手。从一开始的当堂手把手教学生,到“读课文+X”的方法熟练运用,教师遵循好操作、不费时的原则。

(1)读课文+认识字词 熟练使用标记

第一遍采用默读课文,并做好五个环节:用数字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在带有生字的词语、四字词语、关键词语下划上横线;在精彩的句子下划上波浪线;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个问号。这些标记的运用让预习要求转化成预习方法,且终身受益。

(2)读课文+运用字词 比较中悟异同

第二遍还是采用默读课文,并做好一个环节:字词运用。就是对每个生字组词,或写出生字的形近字或同音字,加以辨别,或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根据词意造句的方法。三选一操作,指向字词运用能力。这一预习作业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3)读课文+说主要内容 掌握要素提炼法

第三遍采用朗读课文。“说”主要内容,总的方向不能改变:记叙文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来概括。

共读三遍课文,一遍朗读,两遍默读,每一遍附加不同的要求。这样节约时间,整个过程简约而不机械,有选择,有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重点步骤 知能合一

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每篇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把学生搜集资料、提出问题,体验生活等步骤进行“放大”处理,作各自侧重的能力训练。

(1)资料搜集,培养概括能力和文字整理能力

学生养成在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选择重点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的习惯。这种预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整理文字的能力,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

(2)质疑问难 操练提问的实用方法

质疑问难是预习的牛鼻子,学生所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学生预习的质量。“泡泡问题”模仿法、“单元样本”借签法是两种适合预习时学生自行操作的提问方法,避免學生所提问题比较肤浅。

“泡泡问题”模仿法训练时,泡泡中的文字指点着学生的思考路径,发现哪里需要提问,对应的语段在哪里,问题好在哪里。经由这样的质疑训练过程,学生现在会自觉联想泡泡的提问方式,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单元样本”借签法指向“围绕什么主题提问”。现行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导语”“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都提供了很多样本问题,而且指向比较集中,主题比较鲜明。

(3)体验积累 练就感知生活的同理鉴赏能力

把课后作业转变为预习作业,有了生活积累,学生对文中的文字会有更深的感触。比如学习《妈妈的账单》,教师可提早一个星期布置:观察、搜集妈妈每天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再梳理自己每天为妈妈做的事情。一个星期预习作业做下来,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妈妈对自己那默默的爱,文中的账单所蕴含的深意也就更加一目了然。这种感知生活的同理鉴赏能力能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体会作者选材的巧妙。

(四)预习打底 融于课堂

学生预习的成果作为教学的起点,将预习成果融于课堂,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这才能发挥预习的真正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下一轮预习的积极操作。

(1)合作整理问题 促目标意识养成

预习中,学生或当堂,或提前,或小组共同梳理,或教师快速浏览。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规整同类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稍稍修改题面,把问题直指中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日积月累,学生的课堂目标意识也会慢慢养成。

(2)反复使用表格 促阅读技能提升

对于说明文或故事情节反复的课文,预习中往往会使用表格。预习时,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堂再用时,表格可以助推情感升华;三用时,表格可以助推复述的顺畅和条理。日积月累,学生的概括能力、浏览能力、建构能力,衍变能力、迁移能力、会渐渐提升。

(3)聚焦关键句段 培养审美情趣

语言优美的经典课文,预习时会着力于语言的欣赏与积累。如《匆匆》,学生个人预习成果纳入课堂教学板块结构之中,紧扣文本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欣赏用词美、修辞美、结构美和意境美。或朗读吟咏,或咬文嚼字。由内容走向形式,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欣赏句式运用生动妥帖。最后对具体描写作一个归整,整个流程借助预习结果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这样既能深入理解文本,体验美的情趣,又能培养学生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通过预习方式的灵活多样,预习常规流程的简约实用,重点步骤的放大处理,预习结果在课堂充分使用等策略,让“学生爱上预习”是可行的。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预习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优先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必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燕.以“学习活动”为主线推进阅读教学过程的展开[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5):27-29.

[3]林通.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探微[J].小学语文,2016(06).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语文能力预习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