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反思

2020-05-19 03:58李谦
读写算 2020年3期
关键词:版本爱莲说

李谦

摘 要 周敦颐的《爱莲说》言简意赅,明白如话,被称为千古奇文,也一直被各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選录。但是,不同版本选录文章时,有两处值得探讨与商榷。笔者通过查找史料、分析文本、结合语境,探究版本间的“孰是孰非”。在探究中不断思考,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把握,真正领会作者为文之意图,亦旨在形成文本研习“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爱莲说》;版本;孰是孰非

中图分类号:A,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85-01

周敦颐的《爱莲说》言简意赅,明白如话,被称为千古奇文,也一直被各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但是,通过各种版本的教材对比,笔者发现教材中有两个问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盛爱”“甚爱”哪一个更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爱莲说》(p171)文下注解,选自《周元公集》,教材文句是“世人盛爱牡丹”。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专题《爱莲说》(p216)书下注解,选自《周元公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教材文句却是“甚爱”。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古文鉴赏辞典》所选的《爱莲说》也为“甚爱”。笔者查阅《爱莲说》的其他版本,多为“甚爱”。难道版本在传抄过程中出了舛误,出现了“盛”与“甚”的区别,那么两个字到底孰是孰非呢?

(一)从文本来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总起,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对“菊”“牡丹”“莲”的分说。而对“菊”“牡丹”“莲”分写,作者则分别用了“独爱”“盛爱”“独爱”三词,形成强烈对比;如果选用“甚爱牡丹”,则这种对比强度不够,同时分写的“甚爱”与前面总写的“甚蕃”,有重复之嫌。

(二)从语义来看

“盛”有“盛行,流行,风行”义;“甚”有“很,非常”义。根据语境,比较两字,“盛”更能显示出一种席卷的滔滔不绝的气势,而“甚”则显得过于单调,缺少一种举国风行、风靡的气势。

(三)从照应关系看

“世人盛爱牡丹”,不仅与结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相照应(“盛”照应“众”),还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世人甚爱牡丹”,既不能分清喜爱牡丹的是多数、大多数,还是绝大多数;与后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也不能构成强烈对比。

(四)从历史史实来看

据李肇《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而白居易《买花》诗则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见牡丹之爱在当时的风行,无论贫富贵贱,大都趋之如骛;刘禹锡《赏牡丹》诗也道:“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见,李唐王朝嗜爱牡丹的盛况,似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所谓上行下效,作为皇帝的武则天可能对唐人热衷牡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长安京城上林苑和群芒圃各栽植了上百种花草,仅牡丹就有4400余株。武则天经常与公主、群臣在这两处花园内饮酒赏花。武则天自号“督花大王”,尤爱牡丹,以至于古典小说《镜花缘》写道,武则天“因素喜牡丹,尤加爱护,冬日则围幔以避严霜,夏日则遮凉篷以避烈日。三十余年,习以为常。朕待此花,可谓深仁厚泽。”

综上,用“世人盛爱牡丹”更好,它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唐人生活,特别是统治阶层“爱牡丹”的好尚之风。

二、有关末句的标点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因此在排版上是没有争议的;今人对《爱莲说》末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标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苏教版);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人教版);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古文鉴赏辞典》)。

查阅各家版本对《爱莲说》全文的标点,只有末句标点存有出入。而通常情况下,在同一种语境下,一个语句只有一种标点最恰当。那么,对于以上的各家标点,到底孰优孰劣呢?

这也需要我们联系语境。从全文来看,“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前一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此句的宾语是三个判断句,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而通常情况下,排比句只需一个句号(感叹号、问号),就是用在其结尾。因此,各版本对此标点都相同,只在结尾用句号。

同理,末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其实也是排比句,而且,它们与前一句形成了照应关系。因此,为了跟前一句形成对应关系,不妨只保留结尾一个句号(或感叹号),可以如此标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或标点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猜你喜欢
版本爱莲说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之方法需精当 《爱莲说》师生学习之探究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