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文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2020-05-19 03:26崔式蓉
科学与财富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播资源库

崔式蓉

摘 要:2013年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中国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使者, 国际汉语教师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有责任把“中国故事”讲透彻、讲生动、讲出彩。基于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建设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播;教学;资源库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趋扩大。“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也促使国际社会从单纯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升华到想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由于国际汉语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先导性,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最直接有效方法,故国际汉语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淄博职业学院国际汉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加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库建设

整合资源,升级现有的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库。升级后的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库由职业能力课程+文化素养课程两部分构成。依据“实用性、共享性、持续性、前瞻性”原则,资源库重新整合升级后,进一步形成“成体系、可拆分”的“结构化”课程资源库,搭建可视、可做、可测、可说、可得、可拓的交互式课程平台,为来华留学生实现“个性化”汉语学习提供保障。留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行安排时间学习,认真观看每个课程模块的微课讲解、PPT展示、视频介绍等,对于希望在学习语言之余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助推教师整体教育能力及文化素质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二、建设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库

作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素材搜集整理要坚持针对性原则,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外国留学语言生、学历生 , 注重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 优化网络资源, 收集与整合文化教学资源。

网络时代的教学资源多元而丰富, 但庞杂的网络资源, 难以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效益与作用。因此,收集、整合中国文化教学资源时需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教学环境、课程大綱、教学对象等各种因素, 减少资源利用的盲目性, 注重资源库的实用性, 便于教师利用资源库在备课时浏览、查阅需要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资料, 便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 选择、组合并形成课堂教学课件, 方便上课使用, 提高备课效率与上课效果。

中国文化教学资源整合同时需要遵循与课程设置紧密配合的原则。以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学院所开课程为例:国际学院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国际汉语教育的来华留学语言生及学历生。国际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类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体验)”等,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饮食、中国服饰、书法、绘画、戏曲、四大发明、中医、武术、茶等。文学部分介绍(拟介绍)莫言等当代文学家和以韩寒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 教育部分介绍孔子学院的发展, 科技部分介绍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增加外国人学京剧、学刺绣、学功夫、穿旗袍、着唐装的情景。地域文化部分介绍齐文化、淄博陶瓷、蹴鞠、蒲松龄、大染坊等代表性元素。传统文化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的需要, 收集、整合教学资源, 形成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库, 为师生服务, 提高教学效率。

资源库素材要丰富,既要有文字素材,更多应辅以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等来增强现实感, 让故事变得生动,更接地气,使外国人更快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风靡全国的《舌尖上的中国》、《你好,中国》以及《国家宝藏》、《美丽中国》等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 通俗易懂, 由浅入深, 皆以电视节目作为载体, 让其所介绍的主题变得生动鲜活, 此类节目理应成为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时的必备素材。另外,汉字的书写是最令外国人头疼的。在学习汉字时, 很多国际汉语教师充分运用动画资源如《三十六个字》, 让规矩的方块字“活”起来, 让最令学生头疼的汉字变得有趣, 提高学生学、写汉字的积极性。

文化资源搜集与整理中注重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素材的添加。习近平主席说,“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弘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要有体现。比如,通过汉字“和”字的讲解,传达融合, 包容, 平等, 谦和, 和谐, “和而不同”, “和合共生”的观点,使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以“和”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 以及“多元一体, 兼容并蓄, 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中国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化, 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三、构建“三三制”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模式

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中摒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教授为主,以教材内容为主”等传统中国文化教学方式,以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有专业教师、有专项教学计划、有专门教学活动场所的“三有”原则建设中国文化课程,完成“中国文化课+中国文化(体验)课”的中国文化课程设计,构建“三分之一理论课+三分之一实践课+三分之一体验课”的“三三制”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模式。

国际汉语教育离不开文化教学,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汉语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汉语教学体系。更能开阔留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对留学所在地文化的了解程度,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留学生活,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实效性。淄博是文化名城,是齐国故都,也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是淄博文化的王牌,其合作共赢、开放包容、互学互信、共同促进的价值理念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和沿线国家的价值观,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更好地了解淄博,更好地了解中国,有助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提升国际汉语教师专业能力与文化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是一个集教师、语言教师、汉语教师三者必备素质于一身的多重身份职业,是一个高要求、复杂而全面、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神圣职业,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好。另一方面,其价值也是多重的。包括传播语言以实现交流、传播文化以增进了解、沟通世界以促进发展的社会价值,全面学习学有所用、敬业授业实现双赢的个体价值,以及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学术价值。强化专业素质,提高汉语教学能力,追求专业性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基础,而且要具备渊博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尤其,要充分学习中国的最新理论观念,把“一带一路”的理念观点融入进已有知识中,彰显汉语教师的国际大使形象。教师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具备传统中国人文素质、历史唯物主义观, 与此同时,还要对相应国家特定文化现象、民族底蕴等多方面因素融会贯通, 并且将中国文化之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结语: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汉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更多的来华留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陈晓蓉.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网络体系[J].对外传播,2013(11):20-22.

[2]毛贝贝.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3]王晓音.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传播资源库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